读《向孔门弟子借智慧》

2019-02-12  本文已影响0人  李末

中国的传统文化虽然讲究儒释道互补,但从根本上还是尊儒家为正统。所以,要研究中国哲学,就抹不开儒家,抹不开孔子及其弟子。寒假有闲,整理书籍的时候发现了傅佩荣先生《向孔门弟子借智慧》这本书,就把它快速翻完。

第一讲是关于人生意义的,“向颜回学习快乐”。正如李泽厚先生在他的《论语今读》中所说,相比于西方的罪感文化、日本的耻感文化,中国传统讲究的是乐感文化,即围绕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如何才能实现真正的快乐做文章。这一点上,做的最好的是颜回。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也就是说,颜回能做到虽然在物质上非常清苦,但在心底里却有真正的快乐,这是中国历代文人志士想要达到的境界。作为教师,更要如此了。工资不高,能力不够,“才疏不能胜任,薪薄不能养家”,但这不影响一个高境界的人追求真正的快乐。如傅佩荣所说,真正的快乐要变被动为主动,要不滞于物。充分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和目的究竟是什么。如果这样想了,境界就会慢慢开阔,工作起来也往往投入进幸福的成分。是的,人的快乐不应受外物的限制,要提高自己的修为,做好自己本真的教育事业。

在第三讲中,傅佩荣提到《论语》中子夏问孝的一段话。子夏问孝,子曰:色难。也就是说,供奉父母衣食住行容易,而不给父母脸色看最难。读到这里,我心里一震。真的,我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好。虽然也在物质上尽量地孝敬父母,但很多时候真的没有从心理上真正地关心过父母是否真的快乐。有时候还真的是不太顾忌自己的神情语气是否伤了父母(越是最亲的人就越能使性子)。两千年前,孔子已经看透了这一点,这让我们这些今人情何以堪。我决定,以后一定要在言语神情上注意自己的细节,要真正让父母高兴,真正顾及到二老的心理感受。

第五讲中讲到,冉求和子路向孔子问同样的问题,孔子给出的答案却是不一样的。有一次,子路问孔子:“听到可以做的事,要立刻做吗?”孔子说: “不行。父亲、哥哥还健在,怎么能听到可以做的事就去做呢?”冉求又问:“听到可以做的事,要立刻做吗?”孔子说:“立刻去做。”公西华在旁边听到了大惑不解:“老师,你刚刚对同样的问题的回答正好相反,这是怎么回事呢?”孔子说:“因为子路的个性太强,做事太冲动,所以我让他慢一点;冉求比较懦弱退缩,所以我推他一把”。

这简直就是以人为本,因人施教的典型案例。是的,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对待不同的学生要具体分析。哪怕是同样的问题,也要看看是在哪位学生身上发生的。不同的学生,成因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相同。比方说,就是一个完不成作业的毛病,这一个同学可能是因为知识断层的原因,确实不会,态度没有问题。而另一位同学则可能是生性疏懒,从小没有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那么,对于同样一个完不成作业的问题,处理方法就是明显不同的。这有这样,才能灵活运用教育教学中的许多规则,才能真正地以人为本。

粗读一遍,敲下些许感悟,算是读过留痕。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