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之二
文/梨渊释子
读李镇西、余映潮、叶开、张文质联袂推荐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我以为主要内容是十二封信,没有打算读后面的内容,却没想到后面的内容还要更成熟一些,也就是在写前面十二封信的十年之后写的——谈青年的二十二条修养。今天看了三篇,确实很有启示。
《一番语重心长的话——给现代中国青年》中谈到三大认识:一、时代的认识——人类社会进化逃不掉自然律;二、国家民族现在地位的认识——我们固有的文化学术不够应付现代的环境,要在国际社会中做一个光荣的分子,在历史上开一个新局面,我们要付出比抗战更艰苦的努力;三、个人对于国家民族关系的认识——世界处在这个剧烈竞争的时代,国家民族处在这个一发千钧的关头,国家民族没有出路,个人就决不会有出路,个人在社会中如果不能成为有利的分子,则个人无出路,国家民族也无出路。
的确朱先生似乎都能预见现在的学生,无论个人还是家长多数把读书当作能找个好工作的跳板,绝大多数是从利己的角度读书的,并没有从国家层面想过:能为国家文化发展做多少?能为人民谋什么福利?对社会改造有多大帮助?同时这也提醒了我们作为教师的职责,时时不忘提醒自己和学生们要有彻底的觉悟、有决心、有奋斗的精神和能力。
《谈立志》里面提到“有志者事竟成”的“志”须包含这三种意义在内:第一要起念头,其次要认清目的和达到目的之方法,第三是抱必达目的之决心。要事之成,其难不在念头,而在目的之认识与达到目的之决心。
比较自己去年打算考研和四年前打算考教师证考编,确实不在起念头上,难在对目的认识和决心上。四年前我放下工作,全力以赴去准备考教师编,和现在忙碌地工作利用闲暇去考研决心当然不一样,一个是今年一定要考上,一个是没有考上明年再考吧;一个是考上了老师我可以开始另外一种生活,一个是考上了我还是一个初中老师啊。
卢梭在教育名著《爱弥儿》里有一段很精辟的话:人生幸福起于愿望与能力的平衡。一个人应该从幼时就学会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起愿望,想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也能做自己所想做的事。许多烦闷,许多失败,都起于想做自己所不能做的事,或是不能做自己所想做的事。
看到这里,我就在想,考研究竟是在我能力范围内起的愿望吗?我人生的诸多烦恼不也跟卢梭一样,因为想入非非,而吃过不少苦头。
万不可“志在将来”,作者的信条是“三此主义”——此身,此地,此时。一、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二、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好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三、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的另一个地位去做。
这个“三此主义”信条对我真是一个很好的帮助,因为我就爱拖延,明知道不好。想起了以前住在一个房间一起参加国培的同事,她告诉我她总有一个习惯,接到任务第一时间就要处理,不处理心理就难受。又想起以前和我在一个办公室的同事,他是文综学科主任,做事情总是很快,有时候任务都没有来,就提前做,他说做事情要想在领导还没有想到之前,要走在前面,才能工作得游刃有余。现在我练习日更,也是想改掉自己的这个坏习惯,每天都弄到11点还在写日更,就不能早点写嘛。
《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中作者提到一个人的生活力之强弱,以能否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为准,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也是如此。生命就是一种奋斗,不能奋斗,就失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能奋斗,则世间很少有不能征服的困难。懒是万恶之源,也就是朝抵抗力最低的路径走。能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是人的最大特点。
看了这篇,我感触很深,作者看问题真是透彻,我有时候也会马马虎虎地朝抵抗力最低的路径走。要学孔子“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要学耶稣,拒绝恶魔的引诱,坚定了对于天国的信念。不可成为汪精卫洪承畴之流。
太有收获了,今天读的这三篇明天还可再读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