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头条微小说汇商海风云

焦虑是一条产业链,你一着急,有人就笑着赚钱!

2018-04-13  本文已影响359人  陈仲卿

- 01 -

前几天互联网界出了件大事,大家熟知的共享单车品牌摩拜被美团收入麾下。与此同时,一篇名为《摩拜创始人胡玮炜套现15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以下简称《抛弃》)的文章随之在网络走红。

文章宣称,以胡玮炜为首的摩拜创始团队已经借收购套现了巨额财富,然后铺天盖地的对胡极力讴歌。在文章精心准备的众多金句中,“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成了最振聋发聩的口号。

摩拜美女创始人胡玮炜

然而按照非著名网红定律---“大热事件活不过三天就要被扒皮”,果不其然,还没几天,网上就开始出现反转的声音。

很多资本运作专家解读美团收购摩拜,指出摩拜团队能够摆脱天价债务,成功软着陆,不坐牢,不跑路就已经谢天谢地了,还想财务自由?做梦!

也有网友自编段子来调侃“毒鸡汤”的味道。

溥仪3岁登基,哪吒7岁闹海,小朋友正在抛弃你;

王俊凯17岁身家过亿,青少年正在抛弃你;

扎克伯格34岁身家4000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目前来看,这篇千万级阅读量的爆文虽然已被批臭,但至少成功走红了两次,一次成功制造了焦虑,另一次成功引起公愤。

- 02 -

《抛弃》一文虽然身败名裂,但给当代亿万青年人带来焦虑却很难消退。

焦虑既不是《抛弃》一文首创,也不会随着它的湮没而终止。文章只是利用并放大了大众的焦虑,并助力它继续流毒深远。

不可否认,科技和经济的发展让我们的社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同时也让人与人之间的差距逐步拉大,从财富、地位、学历到健康、品位、视野、格局。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焦虑自然应运而生。

焦虑已经是现代社会的标配,制造焦虑也成为了自媒体作者制造10万+的捷径。

在焦虑的时代,很多人发现,焦虑也能像商品一样可以被制造、被贩卖、被消费,可以拿来赚钱!所以现在焦虑已经成了一条产业链:制造焦虑---引起共鸣---收割流量---创造效益。

那么人们的焦虑主要来源于何处?

简单地说,底层的人们焦虑如何实现温饱,甚至是向上流动;中产阶层焦虑在于跟不上快速的变化;成功的企业家焦虑在于被新技术、新商业模式颠覆从而失去财富。

我小区送水的张师傅是我同乡,55岁了还在每天骑着三轮奔波,无论风霜雪雨。

送水不像送快递,得拉着沉重的水桶,有时还得爬楼梯。

张师傅说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挣钱帮小儿子申成家,最担心自己的腰椎病,不知道还能撑多久。

像张师傅这样普通的务工者在大城市有很多很多,他们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忍受着恶劣的吃住条件,心里怀着最简单质朴的愿望。他们没有文采,很少上网,也没有多少人愿意为他们发声代言。

- 03 -

相比之下,城市中产的焦虑显得有点“何不食肉糜”。

今年初,一个微博大V宣称:在北京年入百万只能算刚刚脱贫。随后他列举了大量事实作为论据:买车买房,赡养老人,购买保险,孩子教育支出,出国旅游,算下来百万收入也扛不住。

这“有理有据”的说辞引起了许多同类人的共鸣,大家纷纷赞同,并感叹生活太苦了,赚多少钱都不够。

不错,社会发展天天在提速,由技术主导的大变革中,各种“风口”应接不暇,物换星移的速度太快了,正如张泉灵所说的那样:我们害怕“这个不断提速的时代在抛弃我们的时候,都不会说一声再见”。

与此同时,我们又是夹缝中生存的尴尬一代,每天朝九晚六地工作,早晚都穿梭在拥挤的地铁,焦虑已成我们生活的常态。

而社交媒体的发达又让焦虑碰撞在一起,从内心独白变成组团大合唱。

如果细细研究,不难发现,在网上喊穷的人,其实无论是生活质量,还是人均收入,在我国都是过得还不错的一批人。只是互联网是他们的天下,最富的人不屑于上网,最穷的人没时间上网,幸存者偏差就是这样产生的。

但城市中产,以及无数以中产为目标奋斗着的青年们的焦虑,仅仅是来源于钱不够吗?

好像并不全是。

网上流传着一句表面很励志,其实很扎心的段子:

你的对手在看书,你的仇人在磨刀,你的闺蜜在减肥,隔壁老王在练腰。你不努力,就得出局!

随着自媒体的发展壮大,类似这种假借励志之名的“毒鸡汤”不时引爆网络。

它们的狠毒之处在于瞄准了年轻人的死穴,没钱,缺乏知识与技能、身材不好、情感不顺,然后拼命地“点穴”,全方位地引爆你的焦虑神经。

正如谈判术中,征服对方的关键不外乎两点:说出对方最想要的,或者最怕的。

而众多焦虑文的制造者,就是盯住了受众的软肋,你越怕什么,我越说什么。

- 04 -

贩卖焦虑是手段,收割关注和流量才是目的,而流量就意味着滚滚财源。

不少团队和写手们为此抓住每一个机会引起公众的注目。

在流量至上的时代下,传播和扩大焦虑已经成为创造流量的一种生产方式,那些脸上写满10万+欲望的自媒体营销号像极了一群饿狼,他们深知公众的心理,不惜戳中并放大其焦虑和痛点将焦虑放大到无以复加的极端地步,以此换来变现的流量。

此外,还有人说“90后已经开始忙着治脱发”,更有甚者,渲染竞争的恐怖让你心甘情愿地为所谓的“知识”去付费,焦虑在各大媒体的渲染下变得更加近乎疯狂。

另一方面,广大受众中,很多人没有足够的独立思考能力去辨别,哪些是社会发展的必须趋势,而哪些又是媒体吹风机营销出来的噱头。

所以在攀比财富和成功的妖风中,很多人就不幸中招了。此此同时,那些焦虑的制造者,流量的收割者们就会暗暗发笑,因为他们的收入又增加了!

与宣扬“年入百万在北京只是刚刚脱贫”类似的观念,还有很多,比如“30岁前年入不到20万就是失败”。

前不久,《人民日报》官微针对频繁炒作“成功标准”的现象发文批驳:

没错,这个社会上确实有人年少得志,当了高官、晋升高职、发了大财,但每个人手上持有的教育资源、人脉、启动资金都是不平等的,忽略了个体背景上的巨大差异而空谈成就,只会是好高骛远。

- 05 -

如果别人实现了财务自由就意味着自己被抛弃,那这个社会上每个人都被抛弃了无数次,包括那些在财富和成就上“抛弃”别人的天之骄子,在不远的将来也会成为被别人“抛弃”的对象。

所以,一个人必须内心非常强大,同时见多识广,又有足够的判断,才能不为外界的喧嚣所惑。

比如他不会艳羡别人创业成功,站到了人生巅峰,因为创业是个非常艰苦卓绝的过程,而且还九十九死一生,成功概率极小,综合看来,收益比老老实实上班还低。

比如他不会恨自己为什么30岁还做不到总监、主管的位子,并不是每个人都擅长管理和沟通。

空洞地拿少数人的“财富标准”来衡量自己,并不会让你更清楚自己的位置和方向。不必因为别人的忽悠而一窝蜂涌向“风口”,不必因为别人外表的光鲜而自暴自弃,更不必因为短时间内还没有看到回报就放弃自己的路。

喧嚣过后,焦虑还是一门暴利的生意,营销者还会继续撩动公众,制造下一个刷屏事件。

希望更多的人看清自己,看清这个时代,知道自己最终想要的是什么,然后活出生命的新高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