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69
对于郑义有着直接影响的一项“政治体制改革”的措施,就是“政企分离”。
所谓“政企分离”,就是将政府机关下属的经营性企业(也包括一少部分事业单位)剥离出来,从而避免政府部门又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采用双重标准而出现社会不公的现象。
对于郑义所在的“宣教中心”来说,公开发行的《法制日报》,属于经营性企业行为,需要剥离出去。
而“宣教中心”是一个财政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主要收入就是靠日报挣的广告费,给大家发奖金、搞福利。
虽然剥离后剩下的部分,会变成财政全额拨款,但是一旦失去了挣钱的日报,只留下花钱的周刊和月刊,那么除了一点死工资外,(收入方面)就再也没有别的指望了!
即便这样,绝大多数人还是不愿意随日报的系统一起,转制到企业性质的市报业集团名下去,大家为了五个能留下的事业编制名额,争得头破血流。
从这一点上来看,中国人的劣根性又表现出来了,因为害怕竞争而去竞争,因为害怕将来的竞争而进行现在的竞争,因为害怕未知的竞争而进行眼前的竞争。
郑义的本意,是不想跟大家竞争,但仔细一想,又觉得主动弃权,反而更加不妥。
首先是“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如果现在来放弃这个“铁饭碗”,当初又何必淘神费力削尖了脑袋钻进这个事业单位呢?
更何况,如果当初不是为求稳定而找了这份工作,以自己的勤奋与努力,不见得会落后于丁小毛、周全之流,反之,现在才从头来过,一起步就晚了人家五六年,又谈何竞争?
郑义还发现一个道理,在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但凡成功都是被逼出来的,但凡善终都是被熬出来的,只要坚持到底,多少都有点回报,如果首鼠两端中途变卦,多半两头都不讨好,最终一头都没得搞。
其次是“不该违许父愿”。当初父亲一片好心意,而且熬费苦心的把儿子弄进这么个单位,已经是在考验与碰撞他自己“大公无私”的人生底线,如果现在再来放弃,岂不是让他“勇士断臂”,自“壮烈”了一场吗?
而且,包括父亲在内的身边所有关心和了解郑义的人,姐姐、姐夫、母亲、北雁,甚至小外甥,都觉得以他的性格,还是留在“根据地”的好,又何必非要冲到枪林弹雨刀刀见血的“一线战场”,打一场并不擅长的“白刃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