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大热的一部片,别说你没看过

2021-06-12  本文已影响0人  雁儿成长说

成为妈妈之后,我跟电视剧绝缘多年。没想到,近日,我竟追起了剧。身边人都在热议这部剧,说它是难得一遇的国产良心剧作;在这知乎,它更是轮番上了热榜,终于我这位上班琐事缠身下班两娃粘身的妈妈也按捺不住挤时间凑热闹看。这一看,便上瘾了。

目前,我只看到了第六集,但感想是汹涌而来。

01 人物:摒除往日高大上的刻板形象,有血有肉,接地气

当陈独秀出场时,我猜他肯定不是凡人一个。然而长得像叫花子的他,我真没想到他就是中国现代史上的文化启蒙先驱陈独秀啊。

仅仅一个开头,便把这部剧跟以往任何的国产剧区分开来了。

我们以前所看到的正面人物,几乎是圣人般的高大上,形象利落,作风正派,不会犯错,没有私心。可是,越是单方位的正面塑造,反而让观众对主角有了距离感。觉得他根本不是人,而是神。

但是,在这部戏里,陈独秀就是一个凡人,是一个饿到去捡别人剩饭吃的凡人,是一个一件衣服穿了几个月不曾换都长满了蚤子的凡人,是一个蓬头垢面胡碴满面的凡人,完全没有大师级的风范呢。

及到后面,当他发现妻子病重,家里分文全无前去向孟邹讨要工资时,听说他的儿子不要工钱,作为父亲,他竟然跟孟邹说,既然儿子不要,那钱是不是可以给他这个老子。

这哪是圣人,分明是十分接地气的凡人嘛,就像隔壁精打细算讨价还价为了钱不顾脸面的老王。当时,我觉得陈十分的可爱和亲切。

可当他知道儿子为了挣前往法国留学的学费时,他又把这笔救命钱分文不少地交给儿子。然而,儿子并不领情,绝情地分文不少奉还。唤醒了一代国人觉悟的启蒙大师终究无法没有唤醒儿子对他的尊重和爱,挺心酸可悲的。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在陈独秀身上,这句话是十分的贴切。他救得了国,便辜负了家人。人生没有圆满。有了父亲的参照,他的儿子延年选择了毕生不娶,以绝牵挂,把自己完完整整地献给革命。他又是另一种不完满。

人生的真相,残缺是其中之一。

这是不是引起观众共鸣的一个点?至少于我是如此。

02 感情:含蓄与炽热并存

在前六集,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有四个重逢的镜头。其中两个是含蓄的,两个则是像火般的炽热。

第一个重逢,是滂沱大雨里,君曼打着伞带着孩子翘首以盼丈夫陈独秀的归来。

那时候归来的意义,绝不是我们今天的回家。在那个危机四伏随时丢掉性命的年代,重逢简直是重生了。可想而知,妻子当时是何等的着急和期盼。哪怕是瓢泼大雨,也要立于街口守候。

然而,当君曼奔向归来的陈独秀时,他们足足驻立了几秒钟。我还以为慢镜头之下,他们会在雨中落泪拥抱。

真真没想到,君曼说的竟是:“怎么没打伞?”

这就是中国人的情感,含蓄得质朴无华,但谁又能说它不深情呢?

同样,李大钊回家也是。当他的妻子发现是他回来了,脸上的表情是高兴与激动并存,本是要幸福地笑出来,但太激动了,以至眼泪都要涌出来了,脸上的肌肉也因此在抽动。说话更是语无伦次,手也不该如何放置。

而李大钊说的是:“姐,憨坨回来了。”这语气多像一个撒娇的孩子。一般只有牙牙学语的小孩儿才会以名字自称。可见,夫妻两人感情之深。

是啊,李大钊的妻子比他大好几年,是一名只字不识的旧式妇女。她后来一直想学写字,但终其一生,只学会了写“李大钊”三个字。

激动完了,李嫂子才醒悟过来,拿刀杀鸡。记忆里的小时候,只有逢年过节等重大日子才会杀鸡。

而李的回来,对于家人来说,肯定是比逢年过节更重大的重要时刻。这种表达感情的方式简直中式得不要不要的。

说完了含蓄之情,那来点男人间的炽热之美吧。

第一个是陈独秀看见蔡元培时。

说实在,当陈独秀兴奋地爬上长长的楼梯时,我挺紧张的。这么特殊的长镜头,肯定是有要事发生。我真担心他这个名人会给反动派当局抓了。

没想到的是,楼上是蔡老在等他。

那一刻,陈独秀的表情是惊讶,是激动,是兴奋,很复杂。慢镜头之下,陈走向蔡,连哭带笑地拥抱一起。

楼下,有个洋女学生画下了他们重逢的时刻。大概,炽热的感情可以超越语言,哪怕言语不通,也能使人感动和感染。

后来,陈独秀跟李大钊在北京再见面时,也是紧紧拥抱。在对待同性的情谊上,真的毫不吝啬地充分表达呢。谁又能说,中国人的感情是含蓄的呢?

但是,无论是含蓄还是炽热,演员们都演得很动人,加上慢镜头的运用,真的很能带动观众的情绪。

怪不得网上说,这是一部用电影手法和电影成本制作的电视剧。不看,真的可惜了。

03 镜头:慢之下的感动和触动

说到慢镜头,刚才提到的几处重逢,都有不同程度的运用。不但让人感动,还很让人触动,有所思所悟。

然而,片中有一个超长的慢镜头,相信看过片的大家都记忆特深。

那就是二十八画生出场时,慢镜头带着我们看那雨中街景:天空下起了雨,街上人色匆匆,有骑马穿街而过的警官,有匍匐在地的蓬头垢面的乞丐,有翻车倒掉一车鱼的小贩,有坐在车里目无表情吃着三文治的富家少爷,有车窗下叫卖三个孩子的妈妈,还有那个待卖的衣衫褴褛嚎啕大哭的小女孩的特写。。。

尽管短短的两分钟慢镜头,却带着我们看尽中国100年前的众生百态。那时候的人间,穷苦大众活在水深火热当中,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穷人卖儿卖女甚至易子而食,在今天看来,是丧尽天良之行径,在那时只道是寻常。

是那时的人特别丧心病狂吗?不是!是那时的人特别的苦,苦到没有了活路。

谁来关心民间疾苦?肯定不会是坐在车里吃着三文治冷漠以对这个世界的富家少爷。

能拯救黎民百姓于水深火热的人是谁?

那就是穿行于雨中,逆流而行的,怀里紧紧揣着一个纸包的年轻人:毛泽东!

如果说陈独秀的出场,是接地气,甚至说,带点黑色幽默。他出场时,我会揣摩他是谁,将要做什么?

而毛泽东的出场则是以恢宏的历史作背景并带意气风发的诗意。他出场时,哪怕不知道他是谁,但我也知道这定是成大事者也。

而让我更为好奇的是,他脚下生风地奔跑,怀里的纸包到底是什么重要的东西?他是奔向何处去?

没想到,那个纸包竟然就是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两代伟人就此相交。

陈独秀说,新青年应该有六个标准:自由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毛泽东则要再加一条健壮而非体弱的。仅是一句,少年毛泽东之善思形象便跃然于屏幕之上。

第二个印象深刻的慢镜头,则是延年恶作剧的青蛙。本来是名人之流的聚餐,却因为延年故意让乔年送只青蛙到了陈独秀餐桌前,因姨妈一声惊叫而打破了原来的和谐愉悦气氛。

为什么送只青蛙?而不是别的。我当时很不解。后来看了剧透,原来是延年嘲笑贪生怕死的父亲只会像只青蛙呱呱叫。

后来这只青蛙被陈独秀扔了出去,这儿有个慢镜头的特写,青蛙掉进水里,又挣扎着出了水面,后来还在观景石上跳着叫了两声。

这寓意着什么?陈独秀的挣扎?还有从挣扎中出来后,继续呱呱叫,以叫醒国民之觉悟?

片中太多细节需要去感受和感悟。从这个角度来看,它就是一部丰富的电影,比起那些肥皂剧,真的高出了好几个档次了。

还有一个慢镜头就是,延年跟乔年出场后没多久,两人窝在角落里啃干粮。

延年发现了一只蚂蚁,但没有捏死它,而是把它放在挂着露珠的小草上。阳光下,蚂蚁迎来了新生。

蚂蚁是谁?是普罗大众吧?谁不想活在温暖的太阳底下。镜头的话外音,我能想到的是,这两个善良有为的年轻人将给蝼蚁般卑微的穷苦百姓带来光明。

果然,他们做到了。虽然我还没有看到后面的剧情,但我认识的一群年轻人演绎了延年乔年的故事,所以我知道了他们的事迹和结局。

如果不看这部戏,有多少人知道陈独秀有这么两个年轻有为的儿子呢?可惜啊,他们牺牲得太早,早到我们根本不知道他们的存在。

但他们不应该被忘记。感谢这部戏,带我认识了少年英雄陈氏兄弟。

04 文化:礼仪之邦,谦谦君子,真美

看《唐顿庄园》,大家一定给英式礼仪所打动吧?作为拥有五千年文化的礼仪之邦,我们礼仪体现在哪?怎么在日常生活中,感受不到礼仪之邦应有的魅力。至少与《唐顿庄园》相比,貌似英式礼仪做得要比我们好。

但是,在这部戏里,我真真切切感受礼仪之邦之魅力。

戏中人物,无论言语之敬辞谦语,还是行为之作揖鞠躬,举手投足之间,都是恰到好处的礼。看着,让人舒适,心中更是扬起了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热爱之情。

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时候的人真是谦逊善良啊。

陈独秀李大钊都是什么样的大人物啊?可他们就爱混在地摊大排档中,跟劳苦大众坐在一块儿,没有半点官威架子,太难能可贵了。

他们越是群星闪耀,越是为他们的结局扼腕叹息。要是他们生在和平年代,该是有多大作为?估计中国各个领域将涌现无数的泰斗式巨擘。

只可惜,世上没有如果。

仅仅看了六集,就有说不尽的话,后面估计更感慨连天。

没看的,都来看吧。看完了,近代史现代史不必挑灯夜读,估计也能学得七七八八了。

而有些人,有些事,真的需要我们用心去铭记,有些精神则需要我们用力去传承和发扬。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