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活青春纪念册大学生世界

说故事的人,是故事里的人

2017-04-15  本文已影响1211人  孟宇

还记得在交初稿的前一晚,给论文老师留言:老师,最近也有些困惑。希望明天与您在交谈完论文,聊一下。

关于我提出的毕业季怎么能找到一份适合的工作,老师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二十多年前,老师刚创办了公司需要招录研究生学历的职员。而我却选择了录用了一位中专的学生,那年这个学生也是应届毕业和你一样。之所以录用主要是在于,在面试的过程中面试资料已经把桌面放满了,而她却在面试结束主动提出帮忙整理。并在离开办公室的时候,将已满的垃圾提走。

初来到公司所有人也都是从零学起、我们都可以去交,而责任心是与生俱来的。并在以后她善于全面提升学习英语口语而在一次与外国考察团参观时脱颖而出,考取相关工作需要的任何资格证,一步步成为美国分公司的总经理。

所以无论什么工作选定一个,先积累工作经验,因为谁都不知道这会不会成为是你将来的亮点。本喜欢理论研究的人偶然的机会下海从商发家致富,本一心创业想打拼一番天地的人四处碰壁,安心下来却成了高校的教授。

的确在听了老师的故事后,发现自己比起迷茫时好了很多,至少从心里你知道老师也在鼓励你要好好的拼搏。

当我被一位女神问道:“你会讲故事吗?”,我只好戛然而止。因为她正处于熬心的异国恋,面对于隔着屏幕去喜欢一个人是很困惑的。如果我当时自己早已储备这样的故事、并能够讲好,可能就会减轻她的困扰。

直到在过后的两个星期,遇见了安妮特•西蒙特所著的《故事思维》。可能正是听了论文老师所讲的故事而被激励,可能是因为面对女神讲不出故事的尴尬,读《故事思维》的时候我放慢了速度。

拿着笔勾勒出美句,并在一旁记录当时的想法。这样书变得“脏”了许多,但当我准备写这篇文章进行第二遍阅读时却减轻不少工作。可能是在一遍遍修改论文的空隙读这本书,使得自己对这本书都有了“深情”。

在《故事思维》这本书中作者会讲到很多故事,如果你想读这本书就认真去读每一个故事。因为在阅读结束你会发现故事与故事存在着某种联系,认真读每一个故事自然就能有所感悟。

一、每个人都应学会讲的6个故事

作者认为讲故事是获取信任的捷径,讲一个富有真情实感、具有说服力的故事能有效地提升你的影响力。

用一个有意义的故事帮人们自己做出决定、走出困境,这才是获得真正影响力的秘诀。

1.“我是谁”的故事

能够用一个故事就可以证明你是谁,就好比大学新生报道首先要学会主动介绍自己。而在讲“我是谁”的故事中,更多用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会让别人更快了解你。

你可以向陌生人讲自己不为人知的一面,而不在意熟悉眼光中的惊讶。你可以讲自己的不足,就当是自我剖析般、“赤裸裸”地站在大家面前。反而这样坦率的你,更会交到一些交心的朋友。

2.“为什么我会在这里”的故事

告诉人们“我为何而来”,就像大一时你会说:“因为录取”、“因为调剂”。

好比你需要推广一个公益性募捐活动,就必须坦承的告诉对方你想要获得怎样的帮助,做到开诚布公。唯有水不断地流进流出,才会生机盎然。唯有将获得的财富懂得如何施舍,人的生活才更有姿色。

3.“愿景”的故事

当人们认识了你、并听取了你的故事,接下来最期待能从你的故事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呢?

面对这样的期待,你往往会选择一个能够产生共鸣的故事。就像之前我在简书的衷曲无闻老师曾对我说:“基本类似百度百科,没有深挖、共鸣度也不够。”对于老师的指点我听取并改正,成功写出了第一篇热门文章。

当你的故事能激发起人们对未来的憧憬,让人们克服现在的困难并振作起来,你就会觉得这些努力没有白费,更会为成为一个真正故事家而努力。

4.“教学”的故事

老师更多希望他的学生不仅仅只是学会了知识,而更多希望学生真正的掌握学习的本领,通过现有的知识尝试着去解决遇见的新问题。老师更多希望“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当你的故事能让人明白“你让他们去做什么”和了解“你为什么要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授人以渔的故事才算是真正的成功。我们要学会用故事启发人们,引导人们去思考故事背后的故事。

作者认为讲故事应该不仅使人获得技能,还能让他们懂得如何学习其他技能。

5.“行动价值”的故事

作者认为任何价值观念,如果不能在人们的生活中体现出来,不能为我们所实践,那就没有意义。

自身具有的行动价值的故事,是最富有说服力的,同样也最能打动人心。论文老师所讲的那个学生就是通过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直拼搏就会拥有幸福生活。每年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我们都会去听获奖者的故事,他们通过自身的行动而去感动了整个社会。

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时常更新自己的故事,或是常听别人的故事,能去分享别人的故事也是简单的幸福。

6.“我知道你们在想什么”的故事

作者认为讲个类似“我知道你们在想什么”的故事,不仅可以打消听众的顾虑,还可避免正面的冲突。

讲故事并不是要挑起一场火药味十足的“战争”,有人去质疑你所讲的内容,而你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添油加醋。

故事只是一个道具,让大家更好的认识并信任你。而你需要做的就是保持自己的善良,做一个暖男去打消他人的担忧。

人的一生本就是一本故事书,每天你都在书写着属于今天的故事。其实我们每天都在讲述故事,只是在明天你才深有体会。

作者在第11章提出:就像我提出的6个故事,但那只是指导方针而已。可能有36个故事,又或只有一个,就看你怎么想了。

二、何谓故事

1.故事的本质

作者认为故事是将细节、人物和事件整合在一起,这个整体要强于其各个部分的简单叠加。

好听的、能打动人的故事,大多就是在这个忙碌的社会中讲的最有道理的故事,它将细节、人物、事件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2.故事的包容性

故事可以用来包装真相,这样就变得亲切,而真相往往太直接会让人拒之门外。你会想起小时候我们热衷的《伊索寓言》、《格林童话》了吗,正是这种寓言故事让你萌生了对“真善美”的初定义,让你嚷着听了一个又想听下一个。

对于一个全是真话的故事,人们就会放松身心的去聆听。故事会自觉的在听众脑海中生根发芽,随着讲述人的语言、动作而脑洞大开。在听者的头脑里能回放的故事,才是更为舒适的“影响力”。

3.故事的创造性

作者认为故事会创造力量,并可以削弱世俗的权威。人们通过故事自己去寻找正确的答案,能够更好的捍卫自己的尊严。

故事会让你理清思路,对讲述者也对听众。如果故事让听众重新规划人生,他们就是在理清思路。若你是讲述者想帮助人们改变生活,就需要你走近他们的故事,尝试调整原本的思路启到更有效的作用。

4.故事的兼容性

作者认为故事具有沟通现实生活中矛盾的能力,单凭理性的方式来分析一件事情的对错,会让你局限于表达一方的情感。

好的故事会让大家都做出让步,将冷空气变为暖流,故事可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而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更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双赢局面。

规章制度的制定,可能会限制了人们“急中生智”的能力,所以努力学会讲一个带有幽默感的故事,更好的将难言之隐表达出。

5.故事的启发性

作者认为故事就像你提供他人的一款思维软件,他们回去之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自然就会启动这款软件。

故事会可以有力的影响他人的想法,同时它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就像作者所讲述的故事中儿子在作为销售父亲学到,在进行当堂推销时选择先后退一步,不急着迈进门去推销自己的产品。正是儿子在父亲身上学到的“销售”,而使得自己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对他人的尊重其实就是自己对自己的尊重,赢在为人处事而不是莽莽撞撞。

6.换个角度讲故事

作者认为聆听一个故事,就是短暂地间接与描述者分享他的视角。同一个故事,如果视角不同,意思也会完全不同。

长期以来,我们都是跟着感觉走,已自我为中心越来越明显。然而好的故事会让你悬崖勒马,反思过去。

原来挑食的你,会应七年的住校生活而变得“只要能吃,什么都好”。对自己而言换一个环境重新审视自己就显得弥足珍贵。

当你看见别人穿上你打死也不愿意的衣服,在舞台上成为焦点,是不是也会重新审视自己的无知。

当“你觉得隔着屏幕喜欢一个人真实吗?”这个问题出现在你的眼前,你会觉得它很难回答。 你说真,是因为你会感受到他时时刻刻的关心。你说不真,是你更多考虑在现实中,摸不见、也看不到。所以多换个视角看待问题,你就不容易陷入僵局。

三、答案授人以鱼,故事授人以渔

作者认为故事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事实的意义并才能产生影响力,所以这是一种获取智慧的方法。

事实是客观的,而故事是活的,故事因讲述者而随机应变。通常情感是人们做决策的决定性因素,也就是随着性子“谁对我好,我也就对他好”。

当情感贯穿于你所讲表述的事实,就成为了故事。夸张的讲事实就像是丧尸,没有头脑的一股乱冲。而故事则更像有血有肉的人类,必须沉着稳重的面对丧尸所带来的生存问题。

故事有时是胜于事实的,故事可以让你站在更高的视野审视问题,从平面扩展在立体的维度。故事可以让你隐晦表达自己的想法,也不危及他人的自尊。

故事可以让你跳出原本安逸的生活,发现远方的路遥与诗意。故事可以让他人独立决策,深知授人以渔。故事可以起到演示的效果,让你防范于未然。故事可以委婉的指出错误,并顾及颜面。

故事可以避免权利的碰撞,重新赢得彼此的掌声。故事可以让你因说“不”而得到赞赏,因小事而增加彼此的情感。故事可以改变人们对生活的态度,改善心情而去做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作者认为故事给事实以生命,故事内含情感,这种情感所能激发的力量远大于所有事实相加所激发的力量。故事勾勒了一个场景,蕴含着一种模糊的智慧,然而这种智慧又远胜于理性的逻辑。

四、如何讲好一个故事

作者认为在讲故事时,你可能需要用到沟通的最基本的技能,唯一的工具就是你自己,集合视觉、听觉和动态的综合表演。

当你确保了故事的真实性,在讲述时发现口头语言只是一小部分,其中语气最为重要。作为讲述者首先你要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好,真情实感的让听众走进你的故事里。

人们会更多通过你的手势展开联想。而我们的面部表情的影响力往往是超越文字的,有时一个表情会代替口头所要表达的话语。

我们的身体在更多时可以担任双重角色,无论分担怎么样的角色都要做真实的自己、不做作。身体语言可以调节故事的节奏、跌宕起伏,不再像儿时写作的流水账。

巧妙的将声音、滋味运用于故事当中,给他们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注重细节的同时,让听众的情绪出现波动。唯有听众也投入了情感和思绪,这时或许就证明了你的成功。

记得假期看了小沈龙的脱口秀,自己从一开场就会傻乐不停。现在仔细想想他对于自己一定要求,他的语言、面部表情、手势、角色的转变、细节都很“魔性”,甚至有一晚抱着手机看了他的脱口秀专场。

真正的故事家很会把控故事的节奏,需要全场安静时就将“沉默”用的恰到好处。当然人无完人什么事情也并非十全十美,一个有缺憾的故事或许才更具感染力。

五、自己的心得体会

当然从第五章开始直到本书结束,主要介绍了故事的心理影响、聆听的力量、故事思维是一门技能等内容。我并没有打算详细的介绍,而是希望通过读者对于前四章的初步了解《故事思维》,并通过“自己的心得体会”部分最好可以看书继续学习。

1.故事源于身边人

现在随处可见的共享单车,方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所以对于故事,我们也应有“共享式思维”,分享自己故事的同时又得到反馈与提升。

处处留心皆学问,你会发现经历了大学四年,你对舍友的家庭生活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了解。

故事本就在不经意间发生,故事本就无需刻意发现,只要留心就好。

2.让故事走进故事

喜欢网易云音乐,是因为每首歌的评论都是一本厚厚的故事集。我们会遇见和自己相似的,也会遇见让自己潸然泪下的。

喜欢微博里榜姐的“微博搞笑排行榜”,每一次的话题都是从评论里诞生,每一条评论都隐藏着一个想讲故事的心。

让故事走进故事,别把自己总圈在自己的故事里,多去蹭别人的故事,多在别人眼中看看自己的模样。

3.关于聆听

当我看了很多都市美剧,例如《无耻之徒》你就会发现尽管身处贫民窟的生活,邻里时常都会举办个聚会。在周末孩子把家变成自己与小伙伴的乐园,大人们也都很支持。当有人需要强行戒酒,就必须参加互助会的活动,大家围坐成圈分享着自己的经历、故事,并互相监督。

我们每认识一个人,就代表着有机会去听他的故事。每个人的出生不同、成长环境不同、自然故事也不同,在你聆听的同时时常反思自己,这样将指引你走向意义深远的地方。

4.“斑纹”般生存

面对于《故事思维》的封面,是斑马的画像。可能是出于自己的好奇心,就查了斑马。

斑马因身上有起保护作用的斑纹而得名,而斑纹是同类之间互相识别的主要标志之一,更重要的则是形成适应环境的保护色,作为保障其生存的一个重要防卫手段。

而学会讲故事会本能的为我们进行伪装,不至于过早地暴露自己的弱点。想起《伪装者》里明楼多重身份的城府、明台善于伪装的有惊无险。

5.学会问自己想要什么?

就简单的拿《故事思维》举例,通过对《故事思维》的学习,你会发现自己所知道的故事太少。若想有更多的故事,就需要你去大量读书,当你的认知提升、自然一些就想的开 。

好比你会对失恋的人说:学会放下,什么样的男生或女生你都应该去了解,这样你才会知道自己真正喜欢哪类的。

当然想继续读对于“故事”的书,作者在致谢里强烈推荐了两本书等你去发现。然而我在读了《故事思维》之后,更想读关于“影响力”和“伟人演说”的书籍,因为在《故事思维》当中“影响力”的字眼已重复数次。

当你学会了从一本书中需找到你下一个目标,就不在有“我去读哪些书呢?”的迷茫,更多会是“边读边产生了疑问,边读边产生了思想”

这样从“读书——找书——读书——找书”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会让你这辈子有读不完的书。

故事是需要积累的,思维是需要时间的。别着急输出,多输入才是最好。

有时故事不够动人,可说故事的人却总流泪。听故事的人,总会眼巴巴的问。后来,当自己成为说故事的人才发现是真的说不下去。

就这样听故事的人,成了故事里的人。说故事的人,也成了故事里的人。


大家好,我是孟孟,喜欢文章的赶紧帮我点个赞吧。❤同时也希望大家给我分享你的故事,我一直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