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新视界035|如何培养好国民
一起来,学《论语》!
论语新视界035|如何培养好国民哀公当政后,三桓继续专权,而这时的三桓之首仍然是季氏家族。季氏宗主是季康子。
季康子(?—前468),即季孙肥,是鲁国的正卿,姬姓,谥康,史称季康子。
《论语》记载的季康子问政有好几次。下面是其中的一次。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为政》2·20)
探讨一下季康子问政的时间,对于正确理解本章有很大的好处。
论语新视界035|如何培养好国民鲁哀公3年(公元前492年),季桓子卒,临死前嘱咐康子召孔子。当年,桓子受齐人女乐,使孔子离鲁而去,如今追忆往事,不由感叹是自己得罪孔子,使鲁国不能兴盛。嘱咐季康子召回孔子。《史记·孔子世家》:“秋,季桓子病,辇而见鲁城,喟然叹曰:‘昔此国几兴矣,以吾获罪于孔子,故不兴也。’顾谓其嗣康子曰:‘我即死,若必相鲁,相鲁,必召仲尼。’后数日,桓子卒,康子代立。”
鲁哀公4年(公元前491年)孔子六十一岁,在陈,季康子准备召孔子,但有人表示反对,于是改召孔子弟子冉求。孔子听说后很高兴,认为鲁国人将重用冉求,于是萌生归意。《史记·孔子世家》:
后数日,桓子卒,康子代立。已葬,欲召仲尼。公之鱼曰:‘昔吾先君用之不终,终为诸侯笑。今又用之,不能终,是再为诸侯笑。’康子曰:‘是谁召而可?’曰:‘必召冉求。’冉求将行,孔子曰:‘鲁人召求,非小用之,将大用之也。’是日,孔子曰:‘归乎归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予不知所以裁之’(《论语·公冶长》)。子赣(子贡)知孔子思归,送冉求,因诫曰:‘即用,以孔子为招’云。”
鲁哀公11年(公元前484年),齐伐鲁,冉求是季氏的“将师”,率领军队取得了胜利,季康子问其军事才能哪里学来的,冉求说是孔子教的,于是季康子“思孔子”,“孔子自卫归鲁”(《史记·鲁周公世家》)。《左传·哀公十一年》、《史记·孔子世家》也都记载了这件事。
从以上历史来看,季康子“相鲁”之前,是不太可能向孔子问政的;孔子在周游列国途中,季康子也是不可能问政的。因此,季康子问政,必然是在孔子最终回鲁国后。
论语新视界035|如何培养好国民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
另据《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
季孙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曰:‘丘不识也。’三发,卒曰:‘子为国老,待子而行,若之何子之不言也?’仲尼不对,而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而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访焉?’弗听。”
季康子欲行“田赋”,派冉有征询孔子。孔子不答,私下对冉有说,礼制规定赋敛要尽量微薄。如果不以礼为根据,贪婪没有满足,就是按田亩征税,也不会够。而季孙氏终用田赋。“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11·17)
孔子的回答或许与之有一定关系。
论语新视界035|如何培养好国民@图片来自网络
欢迎点击下方“赞赏支持”和“关注”,关注并阅读连载《论语新视界》。
感谢一路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