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与人文
科学和人文,是人类文明发展中两条并行不悖的主脉。科学强调逻辑和理性,为人类摆脱愚昧认识真理提供知识和方法,增强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科学侧重于解答或解决实际问题;人文强调关心人的精神世界,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赋予人类社会生活乃至科学活动本身以意义和价值。
科学精神可以概括为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和超越前人的创新精神,而人文精神则是在追求人的本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人生意义的追寻。科学看中的是事实,是真不真,而人文追求的是意义,是值不值。科学与人文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双翼,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兼具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
什么是人文?人文,就是将人变成一个人的过程。也就是说人文即是培养理想人格的过程。那么科学呢?最开始也是为了培养一种理想人格的,那科学从本源上说,就是一种人文。科学塑造的理想人性就是自由。什么是自由呢?自由就是由自,也就是自由是内在性。必须确定要有一个确定的自己,才能有自由。科学是为了追求确定性的知识,有了确定性,这个自己才能保持的住,这样才能有自由。这是一种理性自由,是认识论上的自由。
自由是科学与艺术的相汇之处。科学是为了实现自由而出现的,是为了追求理性自由;而艺术是为了追求意志自由。人类受限于形体的约束,跑步不能快过猎豹,游泳不能赛过海豚,而且又有各种自然条件的限制。但是艺术却可以让我们摆脱这些形体的束缚。在艺术的世界中,你可以不受任何样的约束。艺术,让你足不出户,却可以跨越千山万水。艺术,让人们的意志自由得以实现。
人文与科学有着诸多相同之处。人文和科学都讲批判性思维,需要具有批判性,人文和科学还都讲创造性。人文和科学都讲民主。
而今日之高度分科,割裂了人文和科学之间的联系,也导致了一个现象,就是有技术的野蛮人。今日之科学过分注重分科一面,专业化程度高,虽然有利用于社会的进步,技术的发展,但是也把很多事物之间的联系割裂了。我们这个大学培养的人,就像是流水线上的产品,大同小异,这也是这个原因导致的。现代的科学是追求效率,追求实现意志,强调地是人对自然的征服。
而人类要征服自然,不可避免地要借助于技术。人类技术的进步为我们人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火的使用,农耕的出现,这都是让人类得以生存发展的关键。今日谈科学技术,总是以科技混称,但技术与科学是有区别的,科学是一种和人文类似的,有教化作用的知识体系,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改造自然,从而达到为人类服务的目的,技术是求力的,体现了人类的求力意志。
技术发展的动力,是科学,如果只是追求技术高超,而不发现基础科学,那么技术就没有发展的动力,表现为后劲不足,这是中国目前重视的,大力发展基础科学。人工智能,机器人,算不算科学,不算,它们都是技术,至于历史上科学与技术究竟谁促进谁发展,应该是两者相辅相成,机械装置有了很久,才有完备的力学体系,而力学体系的建立,又使设计新的机械装置,建造新的建筑成为可能。
所以今日之中国科技发展,更应该鼓励基础科学的研究。但是也应该大力发展技术,因为我们国家要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技术。基础科学一时半会还见不到效益,等有了经济实力,再学欧洲,开始做基础科学研究,从深层次理解什么是科学。当然这可以同步进行,至于现在有些人攻击科学,甚至反科学,说科学是双刃剑,此言有失偏颇。科学并不是一枚硬币,50比50,科学所带来的好处,远远超出了它的便利。就说生育,以前生孩子,就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斗,不是母亲死,就是孩子死,死亡率极高。而现在科学技术的进步,使难产的情况得以克服,极大的降低了死亡率。人类同其他疾病的战胜,极大的延长了人类的寿命。我们今日吃到的水果蔬菜,有的就连慈禧老佛爷都没吃过,人类的卫生,住宿,饮食条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如果让你回到过去,你都无法想象,以前的人是怎么过来的,甚至一些不起眼的发明,也是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抽水马桶的发明,改变了很多中世纪城市脏乱不堪的局面,我们今日出行也极大的便利,省却了无数之麻烦。今日通讯之便利,也为行政管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以前很多政令的下达,都需要层层下达,很费劲。今天,部门官网上直接可以公布,事实上今日国家的行政管理也是离不开技术的支持的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不光是促进社会进步,也会导致一些问题。人类也创造了一些糟糕的发明,比如塑料袋,今天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白色污染,使我们的生态也遭到了破坏。这其实是现代世界的逻辑的一个必然结果,现代世界就是求力的,自然是外化于我们的,是我们征服与改造的一个对象。自然并不是和我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今日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些紧张,只有我们能把自然当做和我们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打破人类中心主义,而不仅仅是外化我们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重归和谐。
我们现代人有着严重的生存危机,就是人的惯性化生存。现代人生活在一个巨大的机器之中,我们每天都重复着几乎同样的事,而我们对此也早已成为了习惯,这就是现代人的惯性化生存,这就是理性泛滥的一个延伸。所谓的理性泛滥,其实就是人类求力意志导致的,惯性化意味着对技术组织管理的顺应,表现为人的存在的机械化,被动地履行自己在某一机构中的职能,而因此放弃了思考。对既成思想一概不去思考,这是现代化的一个问题,而人文学的作用,就是让你重新发现你自己,让你卸去所有知识的辅导,负担,把这些先存的偏见,从脑海中剔除,让你可以真正地看这个世界,让你在学习人文学的时候,变成一个"活着"的人,让你成为你自己。引用一位老师的话,来说什么是人文,只要一个人沉思反省,可以上达千古之边界,那里人成其为人,沉思和反省可以通达之处,则为人文,人有几大属性,物性,兽性,人性,超越性,物性,即是说人是一种存在之物,就像木头,石头,这些无生命之物一样,兽性,是说人具有和禽兽一样的本能和欲望,人性,是人区别于禽兽的关键,而超越性,则是人超凡入圣之关键,引人离开物性,脱出兽性,超越欲念,而趋于高明的所有道路,就是所谓人文,修养和培育人文的方法和方式即是艺术,而对艺术的分类和建造即是人文学科,而对人文学科的理性的研究和验证就是人文科学,这是讲人文,艺术,人文学,人文科学是什么,又一个层次,说到底人文还是让人成为人的过程,学习人文学科并不会增加什么现世的财富,也不会让我们学会什么技术,可以说是屠龙之技,然而人文学科却能让我们学会一种最重要的生存技巧,那就是追求生命的意义,找寻幸福的能力,人文学科是一种生活方式,其中充满了思想,和审美享受的时刻。
科学与人文应该相辅相成。科学有人文相辅,则科学研究的价值、意义及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并在创新思维上给研究者以启迪;人文有科学支撑,则人文更加严谨和厚重,人文精神的传承发展也可以从科学研究中寻求借鉴。科学与人文相互融合,相互借鉴,有利于彼此的健康发展,共同推进社会的进步。
今日人文与科学应该如何沟通呢?首先要打破实证主义的偏见,20世纪的实证主义思想是这样的,一切理论皆可视为假设,只有经过证实,才会成为真理。那么按这个理论,科学当之无愧居于知识谱系的第一等,那么实证性越弱的,也就地位越低,当然这种思想虽然被打破,有些东西就是不能去实证的,有些东西是要被诠释的,人文学中的很多东西是不能被诠释的现代科学更多的是让我们的意志得以实现,是一种外在性的,那么人文则是一种内在性的,是我们的一种内外探索,是我们与自身的一种交流,也是与自然的一种交流,在人文领域,自然是人的一部分。
我们不能把人文科学仅仅作为"素质教育"而对科学知识的教育所作的某种补充,而是各门科学之本,是自由人格养成的基地。一名大学生,不管你是学什么的,都应当把文史哲当成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由此出发去研究其他科学,才会有取之不尽的动力,也才会有合理的思维结构和高层次的方法。按照这种关系来办现代的大学,才能使我们的大学真正成为培养健全人格的精神圣殿。
台湾政治大学讲座教授钱致榕在主题报告中表示,知识本是一个没有界面的统一体,在人类历史上,科学与人文从无分割,而今天,通晓人类的历史,明确未来的走向以及人类自我的定位,需要从人文精神中汲取养分;而对人类前途进行关怀,必须具有基本的自然知识和理性思考能力,用理性思考人类问题,同样离不开科学的贡献。
当下人类正面临着一系列发展的重大课题,如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这需要科学与人文学科的协同攻关才能解决。科学和人文的融合是两者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