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曾巩的《〈战国策目录〉序》

2022-12-15  本文已影响0人  宸枫

原文:        《〈战国策目录〉序》

    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

      叙曰: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其说既美矣。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 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二子之道,如是而已。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则此书之不泯,其可乎?”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至于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汉之起,二百四十五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

      此书有高诱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总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云。

赏析:

      这篇文章属于呈给皇帝的目录序,实际是一篇议论文,从正统的儒家思想出发,批判了刘向为战国游士好用谋诈作辩护的观点。

      文章在艺术上,可分为两点:第一点,在结构上,有破有立,正反相形。也就是正面论述与有针对性的批驳紧密结合,是本文主要的议论特点。本文中间三大段,集中围绕刘向的观点展开论证,第二段正面论述孔孟为代表的“先王之道”学说,概括了此学说的精髓是对“法”与“道”关系的辩证理解,这段论述环环相扣,逻辑严密,写得十分精湛。第三段则转向对战国游士好用计谋以致亡国灭身的危害进行批判,特别注意引用苏秦等战国游士的历史事实,也间接批驳了刘向的观点。第四段补充说明整理《战国策》以之充作反面教材的必要性,是将上面的两大段论述收拢到《战国策》一书上来,仍未离本题。

      第二点,在手法上,本文注意在论述中多用设问和反诘。反诘的作用是增强批驳的凌厉语气。而设问的作用是在于顺应读者心理,逻辑上更加严密。作者多处运用两两对举的句式来突出所论问题的两面性,两者相形,说理透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