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阅读习惯很简单,很多人却做不到
前两天听了台湾创意文化人薛良凯老师关于阅读方面的一些分享,当中他提到了一些阅读的建议,让我惊讶的是,明明这些习惯很简单,照理说应该是常识,可为什么我经常忽视掉了呢?
一、多看书,也就是增大阅读量
薛老师说:必须看很多很多书,才能够看得越来越快,快了之后才能看越来越多的书
这个道理很简单,大家都知道要多读书,但是越简单的东西就越容易被人忘记,看看身边的人,再看看自己,其实有多少人可以做到?这个世界上的书实在太多太多了,一辈子都看不完,因为人的时间是有限的,还要分成很多块,分给阅读的时间就很少了,进而就有人想要提高阅读速度,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看尽可能多的书。请注意,我并不是觉得阅读数量或者速度最重要,相反,我觉得质量才是最重要的。而能学会快速习得书的精髓,就能让我们有阅读更多好书的机会和时间。
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在寻找阅读的方法,看很多关于阅读技巧类的文章,却忽视了自己在工作以后的阅读量大大减少的这个事实。想要提高阅读速度,最基本的就是要多练,也就是要多看书,可我却把最基本的东西给忽视了,学再多的阅读方法,不多读,又有什么用?
因此我决定,今年在读书这个事情上,要设立目标,并且记录我的阅读书目和数量。目标不是盲目设立的,不能看大咖一年读几百本,自己也就读几百本。记录数量也不是为了显摆,而是为了更加清楚自己的阅读水平和效率。首先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挑战,比如我原来一周可以看4本书,上升到一周看6本书,给自己一个月的时间去尝试。一个月后,根据完成情况和效果再适时调整自己的目标。今年3月我学习快速阅读的课程,我可以将上课前和上课后的阅读数量和效率做一个对比,再最终确定我今年的阅读目标到底是多少本书,并且记录下来。
二、博览群书
薛老师说:你必须要先博览群书,广度比深度更重要。不要总是先决定自己应该看什么书,而是应该看了之后再去确定应该看什么书,对什么书有兴趣
很多人又会想,这个道理也很简单,从小老师就教我们要博览群书。但我们实际做的时候,却常常会背离这个原则,因为我们喜欢轻易下定义,贴标签,轻易地认为自己该看哪些,不该看哪些。拿我自己的经历来说,我常常会先给自己下定义,比如我到书店常常只会逛自己感兴趣的,或者是去我认为自己应该去的区域找书。我环顾了一下书桌和书柜,我的书来来去去居然都是那两三种类型,自己都吓一跳。毕业之后,我基本上没有再看过散文小说、没有再看过历史书、更别提天文地理了,而替代这些种类的,则是经管社科类,在这个类别去细分。
但明明好的散文、小说作品集有这么多,我却认为自己不适合看,应该花多点精力看跟自己工作有帮助的书。天文地理这么有趣,可我这方面知识缺乏,这种书我应该看不懂。短短两句话,我就给自己设定了多少条条框框。
因此我决定,今年在我的书单里,应该尽可能地去丰富自己阅读书目的种类,不给自己设限。尤其是我这两年几乎不涉及的阅读类别,比如散文集、比如历史,还可以是天文、地理、生物等等。坚决杜绝理所当然的自以为是。
三、深入阅读
薛老师说:当你博览了很多的书以后,你会对某一领域的知识特别感兴趣。不妨把同样类型的书都看一遍,至少先准备4、5本相关的书。
我更容易把老师说的深入阅读认为就是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主题阅读,围绕一个主题,对涉及这个主题的书目,优先选择普遍认为写得比较好的作品做一个深入阅读,从而对这一个主题建立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比起博览群书,我认为自己在深入阅读这方面做得相对较好,但也有缺点。我的深入阅读更多的是分散式的,也就是我可能会间隔一段时间去看同主题的书。而通常情况下,如果想对一个主题有更好的理解和认识,应该是在一段集中时间内,通过大量的阅读学习,去获取,才是高效率的表现,这样获取的信息才不容易断片儿。
因此我决定,今年除了尽可能尝试阅读各种类型的书籍外,还要至少对一个感兴趣的1-2个主题做深入阅读,并形成这方面的读书笔记。
老师在那次分享会中讲了很多干货,但这三点却让我印象最深刻。最浅显易懂的东西,往往最容易被人所忽视。今年我要好好记住这三点,再利用其它所学的方法和技巧,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希望在年底梦想清单的总结篇时,不让自己失望。加油,了不起的Karin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