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语言背后的潜台词你懂吗?孩子也需要认真解读
有男生说,希望有人可以出一本书,来翻译女朋友的每一个求生欲问题。
毕竟,女生的“我没事”,并不是真的没事,而是“你再不哄我就等着变成单身狗吧”。
女生的“我不生气”,并不是真的不生气,而是“我都气成这样了,你还问,你是不是一点都不在乎我的感受?”
很多家长恐怕也需要一本手册来翻译一下自己孩子的语言吧。
其实孩子和恋爱中的女孩一样,都有许多需要被解读的潜台词。只不过女孩往往更幸运,她们身边常会有男孩在兢兢业业地解读她们,可是孩子的“潜台词”却常常被人一笑置之。
更糟糕的是,女孩的口是心非往往只是因为希望有人可以说出自己未出口的期待,理解自己未显于人前的情绪,从而证明自己是被关注、被爱护的。
而孩子却往往自己也尚不清楚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他们只能用浅显稚嫩的言语来寻求关注,他们才是更需要被解读、被帮助的存在。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孩子们语言背后的“潜台词”。
一、如何回答那些看似“无厘头”的问题
孩子有时会突然提出一些让我们有点摸不着头脑的问题,与问题本身相比,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孩子为什么提问,而不是应该如何回答。
有一天,我朋友的孩子就突然问他说,“我们城市,有多少被遗弃的孩子?”
朋友有点懵圈,但他还是非常耐心地上网查了材料给了孩子一个答案,可是孩子并不满意,又问,那在我们国家呢?在全世界呢?
朋友以为孩子是在关注社会问题,就认真查询了资料,给孩子说明。
孩子得到了答案,却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一个人默默回到了房间里。
朋友很困惑,第二天和我聊起这件事,我想,也许他的孩子并不是真的想要了解这个社会问题,他关心的是个人问题,他是在担心自己是不是会被遗弃。虽然他的爸爸认认真真查询了数据告诉他答案,但并不能解决他的担忧,反而让他确认了这个世界上真的有许多孩子会被遗弃,那自己是不是也会成为其中的一份子呢?
孩子的世界虽然单纯,却也复杂。
他们会有一些在我们看来毫无必要的担忧,也会有一些在我们看来不可思议的纠结,这些担忧和纠结很难用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它们常常会伪装成一些“无厘头”的问题。
比如,孩子拿着幼儿园里一个损坏了的玩具问你,是谁弄坏了这个玩具。可能他需要的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名字,而是希望你告诉他,弄坏了玩具的孩子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比如,孩子指着走廊里的一幅儿童画问你,是谁画了这么难看的画。可能他也并不是在指责和找茬,他只是希望你告诉他,画画得不够好也没有什么关系。
面对孩子这些突如其来的,有点无厘头,甚至有点不友善的问题时,与给孩子一个答案相比,找到孩子问题背后的担忧和纠结才是更重要的事。
二、如何应对孩子的突然爆发
常有家长抱怨说,自己的孩子越来越难弄了,自己好心好意给他提建议,明明上一秒聊天还聊得好好的,下一秒就突然变脸,说什么都不听了。
试想想,如果你正处在一个混乱的清晨,你正在接一个要紧的工作电话,这时孩子哭了,你只能拿着电话去哄孩子,哄完孩子却发现烤箱里的面包已经糊了。
这时候,你的先生对你说,“天哪!你什么时候才能学会烤面包?”
你会怎么回答?
是不是恨不得直接把面包丢在他脸上?
那你的先生要是说:面包已经糊了,你别一脸丧气了,我去楼下买点早饭算了。我就说嘛,我们家需要一个专门的烤面包机。
那你会不会好过一点?
恐怕不会吧,我们只会觉得自己正在被批判,自己看上去很蠢,连个面包都处理不了。
其实,现在的家长们都已经很努力了,我们一般不会像第一种情况那样直接指责孩子,我们明白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要维护和孩子的亲密关系。
但我们还是会常常不由自主地做出第二种反应,当孩子遇到了问题,来找我们聊聊时,我们很容易直接给出我们的解决方案,而忽略了孩子潜藏的情感需要。
说到这里,我突然回忆起恋爱时我们和男朋友聊天的情景,我们是不是也会在跟男朋友吐槽、发泄情绪的时候,因为男朋友一本正经地提出“解决方案”而大发雷霆呢?
为什么我们会生气?
因为那个当下,那个我们情绪上头,不安、烦闷的当下,我们需要的并不是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而是一句“我懂你,你现在一定很难过”。我们要的是确认我们的男朋友愿意倾听、理解、接纳我们,愿意无条件地和我们站在一起。
理解了那个时候的自己,是不是就更容易理解正在冲着自己发脾气的孩子了?
孩子和恋爱中的小姑娘一样,都想要不断确认自己是被爱着的,自己是被理解的,自己是被接纳的。
所以当孩子正在情绪中时,当孩子来找你倾述他的情绪时,请先遏制住自己给孩子提建议的迫切心情,先认真地听到孩子的情绪,了解孩子的需要。
当孩子感到被理解时,他们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
当孩子感到被接纳时,他们就会获得面对现实的力量。
当孩子感到了来自于你的支持时,他们就会有能力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我们要做的不是挺身而出去替孩子解决掉成长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去避免孩子产生负面情绪,而是认认真真地告诉孩子你懂他,你理解他,你愿意陪伴他,然后让他自己去走好他自己要走的道路。
三、如何应对孩子混乱的表达
除了以上两种以外,孩子还有一种常会让我们摸不着头脑的表达方式,就是一会兴致勃勃地告诉你他有多么喜欢自己的某一个朋友,一会又义愤填膺地告诉你他再也不想跟这个朋友玩了。
这种时候,我们是不是常常会告诉孩子说“孩子,你明明昨天说过你很喜欢这个朋友的,你现在一定是在说气话,你内心里还是很喜欢这个朋友的,对吗?”
或者我们会说“孩子,你现在的思路很混乱,一会喜欢你的朋友,一会不喜欢,你要先想想清楚。”
这些话语本质上都是在否认孩子的感受,在暗示孩子矛盾的感受是不被允许的。
请记住,不管孩子的感受如何,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还是既积极又消极的矛盾心情,它们都是真实存在的。
对孩子来说,知道他是怎么想的,远比知道他为什么会这么想要重要。
帮助孩子梳理自己内心混乱的想法,允许孩子存在矛盾的感受。
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哦,看来你昨天喜欢这位朋友,今天又不喜欢了,人的感觉确实是会变化的。”
当孩子知道了他内心的真实感受时,他的内心就不大可能觉得“一团乱麻”。
当我们给予孩子时间和同情,理解他们,我们就是在告诉孩子:“你对我很重要,我希望能明白你的感受。”
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表达爱与支持的方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