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问我这样的问题了好吗!
刷知乎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爱狗人士有钱为什么不资助失学儿童呢?”
我看着这个奇怪的题目,整整纠结了一分钟。
没有钱就不能爱狗了吗?你又知道人家不资助失学儿童了?就算他光爱狗了,人有钱怎么花钱要你管了吗?这么关心失学儿童,咋还有时间来讨伐爱狗人士了呢?
最重要的是:“爱狗”和“资助失学儿童”之间,啥时候就成了对立关系?
然而这样奇怪的问题,在我们生活中并不少见,有的更深深的影响了人们的关系。
都说异性之间没有纯洁的友谊,为了杜绝“小三”的出现,不少男女在交往之初就不约而同的提出了同一个要求:要和我谈恋爱,就得和你所有的异性朋友断交。
为此,有的人选择了放弃这段爱情,有的人开始将那几个异性的友情放到地下,也有爱的疯狂的当真和所有的异性朋友断了联系,当然也会有老实的一直在那争辩:友情就是友情,不可能会发展成爱情。
当然,也有的男女并没有直接将问题抛出来,却总是神神叨叨的在交往对象的行为中去找一些“蛛丝马迹”,倘若找到了些疑点,那简直就是出天大的事儿了。哪怕找不到,这个行为也无疑没有了对对象的信任。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你要爱情还是友情?毕竟我不相信异性之间有爱情啊?!
然而知无论被提问者如何回答、怎么做,都不会得到一个最好的结果。
因为问题的本身,就建立在若有“第三个人”的存在,感情就必然会被影响的基础上。殊不知,爱情从头到尾就是两个人的事。
如果他不爱你了,那即便把他隔绝在只有你一个异性的孤岛上,他也不会再爱你。如果他爱你,哪怕满世界都是完美无缺的对象,他也只能看到你一个。
最聪明的可能就是林徽因和梁思成的那个例子。一天梁思成从外地回来,林徽因沮丧地告诉他:“我苦恼极了,因为我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梁思成听了以后非常震惊,一种无法形容的痛苦笼罩了他,经过一夜的思想斗争,第二天一早,他告诉林徽因:“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金岳霖,我祝福你们永远幸福。”
而林徽因不仅没有离开他,反而感动万分地对梁思成说了一句让世界上所有男人都无法拒绝的话:“你给了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我将用我一生来偿还!”
他把家搬到了金岳霖家旁,不仅没有要求林与金断绝关系,更是鼓励大家一同交流,最后三人都成为了朋友。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爱你的人永远不会爱你,会离你而去的人迟早会离你而去。
梁思成明白这一点,哪怕伤心,他也绝对理智。他相信自己与林的爱情,也尊重林的感情。最后也因此获得了林更深的尊敬与感动。
前几天还有一个撩小编的读者给我发个段子:
女友问男友:“我和你妈妈同时掉水里了,你先救谁?”
男友说:“你试试。”
女友咕咚一声就跳水里了。然而,男友的妈妈却没跳,两人在岸上商量:“这么傻的媳妇到底还要不要。”
其实类似的段子满大街都是,可见“我和你妈同时落水,你救谁?”这样的问题,闹得多少人人心惶惶。
然而,先不说问题本身的发生概率(媳妇和妈妈都不会游泳,而“丈夫”会,并且她们同时都掉水里了,而且只有“丈夫”一人在旁边。卧槽,我简直都无法想象),这个问题更深层次的意思却是:媳妇和妈妈站在对立面,你要帮谁?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是,媳妇和妈妈就真的一定是对里面的吗?
一个新婚家庭的经营从来不是做儿子及丈夫的男人一个人的事。婚后,媳妇多得到一位母亲,婆婆多得到一个女儿,这才是一个和谐家庭中婆媳关系正常的打开方式。
这个问题,却从一开始就将两个角色放在对立,从一开始就没想着要建立一个和谐的家庭,甚至不负责任的把问题完全抛给夹在中间的男人。
那个男人该怎么回答呢?妈妈拉扯自己长大,难道能不管不顾?妻子将陪伴自己一整个后半生,难道就能舍弃?
呵,这样既不负责人又强人所难的问题,到底是谁想出来的!
我刚六岁的小表弟,就经常被长辈们问到:“爸爸妈妈你更喜欢谁?”或者“在场的长辈们你最喜欢谁,排一下名次好吗?”
可怜我天真的小表弟,一开始还满脸纠结的样子,认真的想啊想。最后实在本没办法,就只能看“爸爸妈妈”谁不在场就说喜欢另一个,看谁最近陪他玩、给他买东西,排在前面。
别说仅仅是一个刚六岁的小孩,就算是我这个成年人,也完全没有办法正面的完美回答出这样的问题。别说我分不出来更喜欢哪个,就算我分出来了,我能说吗?毕竟另外一个也是我所喜欢的,怎么忍心让ta伤心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表弟的衡量方式显而易见是有所偏颇的,得出的答案也不可能准确。可大人们却依然觉得他是“童言无忌”,对这份错误的答案有了奇怪的执着。
我外婆、也就是表弟的奶奶就曾让我姐和小表弟多套套近乎,因为她觉得表弟母系的亲戚总问他这个问题,像是要抢孩子似得。而表弟的外婆,也总是把表弟说的那句“更喜欢奶奶”(而不是外婆)放在嘴上,看似开玩笑,听多了却怎么也不是个味道。
开个玩笑也就罢了,而他们却总是陷在这个一开始就错误的问题里,不可自拔,甚至隐隐开始影响到亲家之间、表弟家庭的和谐关系。
不是所有问题都能用简单的A或者B就能反应的,就像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用好或者坏来简单的分辨一样。
已经发生的事、既定存在的科学或许会有单一且明确的答案。但是大脑有多复杂,生活有多少个未知,一个点还有无数个方向,一个感性上的问题怎么可能仅仅用一个选择题就解答出来呢?
别再用这种方式问我任何感性的问题了好吗?就算我“认真的”回答了,也不会是准确的答案。
一个错误的打开方式,怎么可能得到正确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