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时代的跨界旅行——美秀美术馆:架桥、开路、穿山,建筑大师贝聿铭
不能出市区,在家里看书,上网,然后,踏在书本和网络上的思想,飞了起来......
提起建筑大师贝聿铭,很多人都会想起他的著名作品,如卢浮宫金字塔、香港中银大厦、苏州博物馆……,它们大多位于繁华的都市里。然而有一座美术馆,贝先生却将她建在了人迹罕至的深山,没错,就是1997年建成的美秀美术馆。
美秀美术馆在开幕当年便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十大建筑,而馆前的吊桥更是拿走六个奖项。
当然对于拿奖拿到手软的贝老来说,那都不是事。
这是一个不设投资限额的美术馆。
美秀美术馆虽然取材自《桃花源记》,然而它并不是一个“桃花源主题公园”。它的迷人之处不仅仅在一座建筑和藏品。
他怎么可能仅仅建一座美术馆呢?
你都不能想象,一位普利兹克奖的大师,一位童心未泯的建筑师,当他第一次遇到随意霍霍的机会时,他脑壳里的奇思妙想会干出点什么来。
让我们从甲贺市开始,这是一个出产忍者的城市。
一、甲贺市,信乐山区
(甲贺市政府官网)
忍术流派以伊贺、甲贺两地为本。甲贺流是与伊贺流齐名之最有名的忍术流派之一。存在于现在的滋贺县甲贺市、湖南市。平常务农,或行商各地收集情报,战时则活跃于战场或后方。在忍术流派之中长于用药。——维基百科
美秀美术馆就藏在日本第一大湖泊琵琶湖以南的信乐山区,八世纪时曾经有一位日本天皇将宫殿建在这里,叫紫香乐宫,又称甲贺宫。
(琵琶湖,Takashi Murakami在Pixabay上发布)
美秀美术馆的业主给建筑师极大的包容:穿山,可以,架桥,可以,修路,也可以。经过一块别人的山地,买下来。
于是,轰轰烈烈的移山倒海开始了。不知道当挖土机轰隆隆开入郁郁青山,惊得鸟飞兽走时,旁边松树上有没有几个忍者正呆呆地瞪大着眼睛.......
150路帝产巴士越过了琵琶湖的下游濑田川,一路向东越过了城市,越过了乡村,最后向南开入一座巍峨苍翠的大山,漫山松林为观众拉开了展览的大幕。
这就开始了?当然。
一个普利兹克奖得主,怎么会将创意仅仅局限于一个建筑体内。贝先生之所以有“空间魔法师”的称号,因为他能勾连整片地区的空间涵构——以路线、标志、构筑物等手法重新勾勒空间,围绕某个特定的主题层层构建、演化。
“以巴赫的音乐为例,非常简单,总有一个主题。有一定的重复,但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围绕一个简单的主题展开无穷的变化。音乐是这样,建筑也是这样。”
当游客在这片苍翠碧绿山间行走时,也徜徉在一片智慧海洋里。静静听去,仿佛有一阵歌声轻轻传来,那是海洋里的美人鱼在轻唱:
“让我们在阳光灿烂的碧玉之海中舞蹈,
来吧,我将指引你走上那条铺满珍珠的道路。
和我一起走,我们将看到碧绿的海石和红色的珊瑚,
跟随我,跟随我。”
大巴在高耸入云的松树环绕中缓缓穿行,松涛随风荡漾,为人们奏响第一乐章。
二、第一乐章 自然
(Seregei在Pixabay上发布)
春天的松林花漫草地,树冠上几只鸟儿正对着爱人争相啭唱,引得对方犹豫不定,又为这山间洒下一片婉丽的清音。
明丽的阳光穿过娑婆的枝叶,风儿将树影轻轻地摇摆。大巴沿着蜿蜒的山路曲折前行,山头时隐时现。
在贝先生的成名之作美国大气研究中心项目中,助手曾经建议将上山的公路隐藏在背面,被贝先生否决了。他认为应该公路应该修在正面,但是不能直上直下,必须蜿蜒曲折,让落基山脉的美景从不同角度进入人们的眼帘,达到“移步换景”的效果。
(Fah_Horizon在Pixabay上发布)
人们总是容易记住动态画面,当郁郁苍翠的山林从各个角度走入游客的眼帘,也逐步在他们的记忆中,构建起某个特定的意象。
(May_hokkaido在Pixabay上发布)
松林之后是服务区,从大巴变成步行,宛如一个转调,轻盈的转折由高而下,进入了第二小节。
(Party0发表在flickr上)
(美秀美术馆官网)
(May_hokkaido在Pixabay上发布)
如果说宽阔壮丽的松树林是阳光、花儿、鸟儿、风、松树在合力奏响的曲调,那么在走入玲珑秀丽的樱花林后,浩大烂漫的合奏便静静地淡出前台。
随着一道琴声铮铮响起,在空幽的山谷里四下回荡,日本筝和尺八站上了前台。一个个简单的音节从琴弦上缓缓流出,在尺八的呜咽声中穿绕、流转,流入了樱花林,扣动着游客的心弦。
春风袅袅,花香淡淡,空缈寂寥的音节环绕其中,初开的樱花在日光下近乎透明的粉白,就像落寞的神情。
(May_hokkaido在Pixabay上发布)
似乎听见从时空深处传来一声长叹:“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樱花散尽,露出了一个隧洞。
三、第二乐章 空灵
这是一个“莫名其妙”的隧道。无色,无形,无声,只有光。游客仿佛行走在自己的思想空间中。
(nWevurski发表在flickr上)
银色的洞壁反射着柔和的光芒,光线恰到好处,人们不需分心注意道路。但这更使人一片茫然,无依无凭。
从春意盎然的松林,走入孤清独秀的樱花,再迈入一个空空如也的隧道,万般繁华层层退去。
第二乐章的第一小节,就是“空”。
或许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比日本民族更注重“距离”——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与物、甚至人与技术之间的距离。在这个技术最为先进的国家里,最普遍的支付手段仍然是信用卡和现金,日本街头的录像带出租店随处可见,翻盖手机仍然占据10%的市场。
而所有的距离,都是在特定空间中形成的习惯。当习惯于“读懂气氛”的日本人走到一个无法解读的空间中,他们脑海中的文化习惯会产生什么反应呢?
灯光从地面向上退减,从光明的地面到顶棚的浑蒙,就像玄黄的天地,洪荒的宇宙。
(happynick-在flickr上发布)
一无所有的空间压迫着人们的思想,宛如奏起低沉的铜号,参观者似乎听到了自己的心脏正在擂起鼓声,咚咚,咚咚,咚咚……
人们似乎走入一个“沙漏”的前部:一路上的景色在依次减少:从五彩缤纷的松林,到色调单一的樱花林,再到一无所有的隧道,游客的感官逐渐被封闭。
然后,“若有光......”,瞬间豁然开朗。
(jonolist1发表在flickr上)
这个空间如此开阔和丰富,与身后的隧道完全相反。就像低沉的铜号忽然变成了悠扬的长笛。在一抑一扬的顿挫感中,游客走入第二乐章的第二小节。
从山路的“移步换景”,到松山、樱林、隧道的空间抑扬,隧道与吊桥的空间对比,无不隐含着一道来自东方古国的优雅气息。
“随着贝聿铭的建筑风格不断成熟,他的作品也越来越多地反映出苏州园林对他的深远影响。”——美国建筑评论家卡特.怀斯曼
Party0发表在flickr上
洞口之外迎接游客的是一架轻巧的悬索吊桥,大概很少游客会留意到这座短短的吊桥,这正是设计者的目的。
相信大部分游客都不会想得,这座将自身隐藏在郁郁青山中的吊桥,获得的奖项竟然多达六个,就像一枚低调的黑珍珠,镶嵌在这条项链般的珍珠之路上。
(Party0发表在flickr上)
(Party0发表在flickr上)
在吊桥获得的六个奖项中,最重要的莫过于2002年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IABSE)颁发的“优秀结构奖”,它通常为古根海姆美术馆、法兰西体育馆这样大型的建筑保留的。或许“浓缩才是精华”,高2米长120米的小吊桥,其凝聚的艺术和智慧,毫不输于那些庞然大物。
(樂樂。樂弟。樂無窮发表在flickr上)
吊桥之后的第三乐章,仍然是两个小节,充满光线的地上部分和山腹中的展览区。
四、第三乐章 艺术之美
这片山区可是一块风水宝地,面对鱼米之乡的琵琶湖,铃鹿、伊吹、比叡群山环山抱海。难怪当年日本圣武天皇将紫香乐宫修建在这里,在742~745年,圣武天皇干脆在紫香乐宫主政,而信乐山区则做了三年的日本国都。
大概是这个原因,这片山区长久以来被视为“圣地”,在山中建设的项目必须按照最为严格的标准来设计和建造。17000平方米的美秀美术馆有85%藏在山腹中,只露出来一张脸。
(Party0发表在flickr上)
在参考桂离宫和寺庙后,建筑师将日本传统建筑式样简化,获得了一个与周围山峦相似的四面体。在采用了玻璃屋顶后,传统建筑厚重的大屋面顿时变得轻盈了起来,就像盛开在山间的一朵紫罗兰。
(美秀美术馆官网)
舞动在月门上的青松,点出了美秀美术馆的主题——自然之美。我们可以在苏州博物馆看到相同的手法,不同之处在于苏博用片石假山来点题——“虽由人作,宛自天成”。
(美秀美术馆官网)
go.biwako1发表在flickr上
HerryLawford发表在flickr上
地面和墙壁满铺蜂蜜色的马哥尼.多雷石,呈现大地一样的形态,为游客提供了坚实稳固的心理支持。而上方的光则无比灵动的,无边无际的阳光从上方倾泻下来,充塞整个空间。视线穿过玻璃,前方山脉一览无余。
自然虽好,奈何多变。当人们走过吊桥,走入美术馆时,曲调从豪迈而多变转向宏大而规整,人们从骄阳乱风的山腰走入一个光风怡人的山谷,光也温柔,风也舒爽。跳跃的音符在一个令人舒适的尺度内流动,光而不耀,风和日丽。
Party0发表在flickr上
Party0发表在flickr上
Party0发表在flickr上
雷太发表在flickr上
Party0发表在flickr上
Yuya Tamai3发表在flickr上
展厅的灯光获得了1998年度国际灯光设计师协会卓越奖和1999年度照明工程协会纽约分会的年度奖。
艺术品在造型、线条、颜色中散发着独特的美感,而欣赏这一切需要一颗宁静而专注的内心。空间以沉静的色调和明暗,为客人送出了一段舒缓宁静的柔板。
参观虽然刚刚开始,而贝先生谱下的一曲已演奏到了尾声。
HerryLawford发表在flickr上
HerryLawford发表在flickr上
HerryLawford发表在flickr上
HerryLawford发表在flickr上
(HerryLawford发表在flickr上)
宏大的音乐再次响起,并不在展厅里,而是在人们的思想里。展厅的空间隐去了自身,将艺术品的美注入参观者的眼睛、脑海中,掀起奔涌的浪花。
当人们欣赏完最后一件展品,走入展厅时,宏大而朴素的环境再次奏响那首熟悉的曲调。在这片充满自然气息的空间里,被展品激荡起来,正奔涌不停的思想泻入了一片广阔的湖泊,艺术、美感与记忆宁静地融汇在了一起。
(Party0发表在flickr上)
当人们再次踏上铺满珍珠的道路时,或许他的精神空间已经变得更为鲜艳亮丽,就像8位色的显示器变成了10位色。
或许在遥远的天际,一位戴着圆框眼镜的老人正看着这里,脸上露出了顽皮的笑容。
参考资料:
1、黄健敏.《贝聿铭建筑十讲》.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
2、菲利普.朱迪狄欧(Philip Jodidio),珍妮特.亚当斯.斯特朗(Janet Adams Strong).《贝聿铭全集》.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3、黄建敏等.《贝聿铭建筑探索》.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
4、纪录片《I.M.Pei Documentaries》
5、MIHO MUSEUM官网
6、李菁,贾冬婷.《百年贝聿铭》.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2019
7、《I.M.Pei》,美国某电视台节目,1987年2月22日
8、英国民歌《美人鱼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