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散文文学创作

当读书与作业有了冲突,怎么办?

2018-12-07  本文已影响64人  河北一墨

文/一墨

晚上,微信中传来一则消息:

曹老师,晚上好,打扰一下。这些天家里出了点事,最后一次也没顾上群里的课程。快考试了,赵老师也跟我沟通过几次云朗的作业情况。他学习平常,毕竟不如航硕他们游刃有余,我想让他停一下,明年接着参加。云朗不想退出,我是想我们可以不退群吗,他有时间的时候我们可以接着听课,可以吗?

从暑假起,我成立了“一墨读书会”,带着一些孩子共读童书。云朗是其中一个孩子,发来消息的,是他的妈妈。

印象中的云朗,很喜欢读书,每次阅读分享,他都在线。阅读分享作业,完成得非常认真,每次写完,都会重新检查,错字会使用修改符号订正。打卡不仅格式规范,而且打卡感言准确地描述着自己的收获,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阅读的喜欢。

有一次,妈妈的手机信号不好,打卡分享总是转圈,发不出去。妈妈说第二天再发,他不干,一定坚持当天打卡。

还记得共读《苔原劫2》这本书时,他分享的习作《一个因纽特人》,令人很是惊喜。《苔原劫2》中因纽特人的起名习惯、生活习惯、狩猎习惯都巧妙地用到了文中,刻画了一个勇敢的因纽特少年——钉子的形象。习作,有妈妈的启发,但是如果没有深入的阅读,不会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我仅对文中的个别表达不确切的小细节做了修改。这篇作品在第15期百千共读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我也大致了解过他的情况,成绩一般,有些羞涩。班主任赵老师说,跟着读书以来,他比以前大方了。云朗妈妈说,读书以来,孩子比以前自信了。

12月,即将开启新的一期共读。从微信中看得出来,妈妈担心考试复习期间,作业与阅读发生冲突,想让他暂停一段,考试后再重新开始。

我非常理解妈妈的心情,这也是很多家长的心情,学习不好,会拿出更多的时间,反复做习题,期望取得一个较高的分数。

但是很明显,孩子不愿意退出 ,他体验到了阅读的快乐,他愿意坚持阅读共读。

我想起2011年,在一次家长会上,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小圆,在小圆外,画一个大大的圆。

我这样解释阅读与课本的关系:小圆好比我们的课本,即使你付出全部努力,掌握了课本中的全部知识,充其量获得了一个小圆;而阅读,是一个广袤的天地,读得越多,收获越大。只读课本的孩子,最多取得试卷上的100分;多读课外书的孩子,哪怕他的考试只得了70分,他实际上会获得100分的数倍。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始终把握住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这两套大纲绝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相互促进和补充的。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当孩子学习困难时——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

我考虑一下,这样回了微信:

阅读习惯的养成,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他不想放弃, 证明他发自内心的喜欢。

你可以跟孩子有个约定,保证完成作业。

家长也很明智:好的曹老师,我再跟他沟通一下,结合他现在的学习情况,尽量安排好。

依据孩子读教科书和课外书的情况,朱永新教授把孩子分成了4种类型:

第一种孩子既不爱读教科书,也不爱读课外书,“这样的孩子肯定是知识欠缺的”;

第二种孩子既爱读教科书又爱读课外书,“这样的孩子必然发展潜力巨大”;

第三种孩子只读教科书不读课外书,这样的孩子可能成绩不错,但是发展潜力值得担心;

最后一种孩子是不爱教科书只爱课外书,“这种孩子也许成绩不理想,但还是有很大希望的。”

我相信,阅读与作业从来不矛盾。恰恰相反,孩子做作业慢,正是因为阅读力跟不上 ,读不懂题。

一个成绩平平的孩子,如果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每日看书的习惯,就具备了终身学习的能力。在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今天,比起不读书的孩子,他一定会走得更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