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于漪《岁月如歌》(二)|| 苦难中的美好

岁月如歌,于漪老师的童年时代,经历了命运艰辛和无常。这但苦难的岁月却磨炼了他们顽强的意志,让他们姐弟五人不屈不挠,加倍努力,终成大器,成为家乡媒体报道大力宣传的“镇江于氏五兄妹”。
苦难能让强者更强。苦难的岁月,催生了她爱国的激情。那位教她们唱《苏武牧羊》的年轻的音乐老师,眼含泪水的教唱,让七八岁的孩子心中闯入了“祖国”、“气节”这些大字眼,就像《最后一课》中的小弗朗士一样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动。童年快乐美好的生活被炮火打得烟消云散,但是却留下了“一切为民族”心灵震撼。
初中毕业时父亲因病去世,临终前把姐弟叫到床边,吃力地说了一句话——“学点本领,做个好人,孝顺妈妈。”就挥手让孩子们走开,怕孩子们传染上肺病。父爱如山,最是不舍的牵挂,读到此处,竟是潸然泪下。
求学的岁月充满了艰辛。她每天天不亮上学,横穿整个城市,要走十几里路。每天带点剩饭,上面放点咸菜或萝卜干,天热吃冷饭,天冷才热一热。下雨下雪,一身水一身泥。功课多的时候,她困了就用冷水朝脸上浇一浇。
当然苦难的岁月里也有欢乐的音符,她被蜈蚣咬肿了脚之后,没有药可用,同学们就半抬半拖她去伙夫家敲门,抓鸡取鸡涎,涂在被咬的地方。有一次作文课上,同学恶作剧,偷偷把她的凳子搬走了,她就此事写了一篇文章,担心老师批评,却出乎意料地得到老师的欣赏,“……于生失座,成此佳篇,遂使孟嘉落帽韵事不专美于前矣!”才华横溢的学生,开明的老师,成就了一段佳话,以致于偷藏凳子开玩笑的事少了。
除了学习的乐趣之外,还有那暮春三月的郊外踏青。草长莺飞,杂花生树,菜花黄,溪水清。三五同窗好友在田野里撒腿跑一圈,信口悠悠吟诵宋人杨万里的诗句“莫问早行奇绝处,四方八面野香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又或者在河边石阶上弯下腰照镜子、做鬼脸,折树枝作马鞭子。自然的美景,年轻的生命旺盛的活力,融为一体,成为美丽的画卷,让读者隔着文字便感受到那画面的无比美好。
年华似流水,苦难岁月里有读书带来生活乐趣,一本本书如朗朗的明月、闪光的星辰,清辉普照,滋润心灵。带给于漪老师难忘记忆的,除了书,还有那一位位奉献心血与智慧的老师。
与《早春二月》里的萧涧秋很有几分相似的初中教国文的黄老师,每堂课他都那么全身心投入,与文中人物同悲同喜,用眼神、手势、语调向学生放射文字波、情感波。不用老师管教,学生们都自觉凝神谛听,专心阅读。他还经常在下课后与学生交流,谈得最多的是课外阅读,常常会进入角色,深沉的眼里放着异彩,里面储藏着对文学的热情和爱。
教高中的赵老师,上国文课没有备课讲义,有时连课本都不带,学问全在他肚子里,上课时只要调动调动,就一套一套出来了。他教诗词更是一绝,不同风格的诗词到他的嘴里都会风采别具,余音缭绕。受赵老师的影响,她爱上了辛弃疾的词。
……
于漪老师将自己恩师黄老师、赵老师、毛老师、方令孺教授、周予同教授、曹孚教授等人的的轶事趣闻娓娓道来,让人印象深刻。这些老师无不才华横溢,专业素养极高,且对教育事业爱之深沉,对学生十分亲切友好。求学路上,能够遇见这样好的老师,真是刻骨铭心。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