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笔记 Evernote工具癖大学生活

从入门到进阶,印象笔记那些事

2018-08-05  本文已影响47人  思考问题的熊

本文整理自本人最近一次主题是如何高效学习与工作的线上分享内容,介绍了我自2013年开始使用印象笔记尝试高效学习工作的一些思考与方法,但愿对读到文章的你能有些许启发。

无纸化的尝试与优势

在大学,每到考试周我的书包里就会多出不少笔记本,但因为自己从小写字潦草经常会出现第二天认不出前一天记了什么的尴尬场景,在准备考研的阶段我还不幸有过笔记丢失的悲惨经历。写字太乱加上笔记本买买丢丢,是我最初产生把纸质笔记转变为电子笔记的原因。另外,纸笔形式更适合短期高强度的记录,高中大学之后类似于考试周之类的场景愈发减少。

对于一部分人来说,笔尖划过纸面的感觉是他们舍弃不掉的,不过现在屏幕和纸笔的体验其实已经越来越接近,如 kindle 之于纸质书,iPad pro 配上手写笔之于传统纸笔。

你可以回忆下自己三天前在笔记本上记录过什么,或者回忆下上一个笔记本写过什么。传统的纸笔记录本身存在一个不可逾越的物理界限即不同笔记本之间的必然分离。你不可能拥有一个无限厚的笔记本,也很难把所有笔记本都随身携带。而无纸化可以满足你随时记录和同步的需求,它让笔记之间,笔记本之间不再存在物理界限,这是无纸化相对于传统纸笔而言最大的优势。

什么是印象笔记

印象笔记 logo

西方有一句古老的谚语an elephant never forgets,说的是大象相比于其它生物而言具有极强的记忆力。而印象笔记(最早为诞生于2008年的evernote)作为一款笔记软件,可以让你随时随地在所有平台或设备上记录所思所想,所见所得,并能迅速的搜索到任何记忆。印象笔记作为一个人的第二大脑,不仅可以成为你的个人资料库,也是认知和思维工具。

印象笔记的三大优势

如果一定要列出印象笔记的三个优势,我想第一个是连接一切,即所有你能看见的东西都可以放进印象笔记;第二个是搜索一切,即所有你印象笔记里存在的内容都可以搜索;第三个是其它,原谅我在这里抖个机灵,因为印象笔记的历史版本、Office和图片深度扫描、格外惊喜的pdf编辑器和不时之需的演示器功能等等都让我爱不释手。(下面四幅图示来自官网)

信息录入整理与输出

信息的录入整理和输出是非常大的话题,其中每一部分拿出来都可以变成一次完整分享。在这里只能挂一漏万,挑重点写写。

录入

对于录入而言,我们要把握的一个原则是不害怕做加法

考虑到你或许还没有开始自己的无纸化记录之路,我们有必要先说两点题外话。一是一个人的记录习惯一定不始于印象笔记,例如回忆下自己杀马特的QQ空间,略显侨情的人人主页或者曾经过的博客,这些都是你记录开始的地方。

二是如果你不知道从哪儿下手,不妨先为自己的兴趣(或者工作)建立一个电子笔记本。如果有旅游计划,你可以把搜集到的攻略、行程安排和路途见闻及照片存到印象笔记;如果最近在健身,可以把平时自己查到的健身知识、健身感悟和健身效果存到印象笔记;如果迷上了一款游戏,不妨把游戏攻略、通关心得以及最重要的胜利截图存到印象笔记。

接下来首先谈谈大多数人每天必不可少的微信,微信端印象笔记有非常全面的保存机制,既可以保存聊天记录,也可以一件保存公众号文章。除此之外,印象笔记的待办清单小程序也可以和印象笔记无缝衔接。

微信

读屏时代我们每天看到的内容大部分都是一个又一个网页。针对网页保存,印象笔记为大多数浏览器适配了剪藏插件。使用剪藏插件可以直接对网页内容进行标注,用一段时间后它还会自行匹配笔记本,更加重要的是剪藏插件提供了多种网页保存形式,让我们免受页面广告的干扰并美化格式。

剪藏

从前的日子很慢, 车,马,邮件都慢。但电子时代来临之后人们对于重要信息的传递方式发生了快速的更迭,先是从电话比短信正式进化为短信比微信正式,紧接着又从短信比微信正式进化为邮件比微信正式。我们每天收到的各种工作或者交流邮件中都存在这大量的重要信息需要记录。对于邮件的保存,印象笔记也有着一套完整的方法。

注册之后你会拥有一个专属印象邮箱(可以在个人的设置界面查看),收到别人发来的重要邮件可以直接转发给印象邮箱,如果要发送重要的邮件可以直接密送印象邮箱。这样一来,邮件连同其中的发件收件人信息和附件都会一并保存在你的印象笔记中。

整理

如果说录入需要不怕做加法,那整理就是要学会做减法。下面是几个基本的笔记整理思路。

首先最直观的是笔记本,笔记本的概念来自于传统的纸笔记录所以使用起来非常易于接受。我经常会听到一些关于印象笔记笔记本只支持三个层级(笔记,笔记本,笔记本组)的抱怨。笔记本在电子笔记中存在的意义更多应该是方便日常浏览,而不是搜索和具体分类。因此三个层级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足够,从印象笔记上限支持250个笔记本来看也能对它的功能重点略有体会。

在这个部分,我想特别强调的是如果在印象笔记中你过度依赖笔记本这个层面的功能,只能说明你还停留在传统的纸笔思维中,笔记本间的“物理界限”依旧没有被打破,也就注定无法做到高效。

标签是印象笔记最为重要的工具,从每条笔记上限支持100个标签,每个账户上限支持100000个标签来看,你也可以感受到它相对于上限为250个的笔记本而言拥有更高的权重和可操作性。在印象笔记中,标签本身也支持层级结构,可以用来筛选和搜索,我们可以把标签理解为一个和笔记相关的关键词。

笔记每添加一个标签其本质上就被赋予了一个不同的维度。这个维度可以是笔记来源,可以是笔记涉及的知识类型,可以是某个项目的进展情况,也可以是任何你能想到的东西。正是标签的存在,让笔记和笔记之间跨越了物理界限,能否用好标签是能否用好印象笔记的关键所在。

关于笔记本和标签可以简单总结为:笔记本用来大致区分,标签用来详细关联。

除了笔记本和标签,在整理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学会利用笔记合并功能以及笔记内关联功能。利用笔记内关联功能可以在任一条笔记中插入其它笔记,甚至可以为一系列笔记制作一个目录。


目录

输出

在输出层面,首先可以利用笔记本组功能进行管理。如为了保证多项目顺利并行可以命名一个“项目”笔记本组,并在其中添加“待开展”,“开展中”和“已完整”笔记本,从而方便在不同项目间切换;也可以命名一个“写作”笔记本组,在其中添加“有想法”,“半成品”和“可公开”笔记本,从而知道有哪些文章写了一半,又有哪些可以同步到博客上去。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利用标签把自己的项目,文章和素材等不同的笔记统统联系起来。让同一个笔记具有不同的维度,不同的笔记具有同一个维度。

高级操作与规避雷区

高级操作

这一部分,我们谈谈使用印象笔记应该了解的一些操作技巧以及应该规避的雷区。首先是高级操作,依旧从录入整理和输出三个层面来罗列,为了节省篇幅很多内容无法展开,建议读到文章的你打开客户端去亲自试试。

录入

整理

输出

规避雷区

让专业的工具做专业的事情

第二大脑变为随身垃圾桶

曾经有朋友和我说他放弃印象笔记的原因是因为里面的笔记太多了,这就是典型的把“第二大脑”用成了“随身垃圾桶”。虽然录入阶段不用害怕做加法,但这不等于不需要做筛选和整理。

人为给电子笔记添加物理界限

只用笔记本不用标签或者只会记录不会搜索都等于人为又给电子笔记增加了物理界限。如果你每次找一条笔记都是从笔记本组到笔记本再一条条翻,就需要转变自己的使用观念了。

工具之上的意识方法

这一部分内容作为文章结尾,也是整篇文章最主要的部分。我们学习一个工具的用法其本质是学习其所代表的思路和方法。我们研究工具但不应该被工具所裹挟,我们追求高效率但是这条路通常没有尽头,某种程度上的适可而止也不失为一种高效率策略。

在各种各样的效率类文章中我们总能看到类似于“高效”、“体系”这类字眼,在各种各样的笔记类文章中我们总能看到各种类型的笔记。

什么是高效

关于什么是高效,我个人有三点理解。

什么能记录

如果不知道笔记里能记录什么,不妨想想自己所处的角色和责任,如社会角色、工作角色、家庭角色和自我角色等等。每一个角色都会有不同的关注点,例如作为工作角色,我有在读博士,博客作者等几个身份,从每一个身份出发都可以找到不同的需要记录的内容。

此外,我们还可以每天重复一件简单的事情,例如每天用100字总结当日收获,每天拍摄一张照片加上10字以内说明。这次参加印象笔记六周年生日会,东东枪老师关于照片记录生活的分享内容就给了我很大的触动。每天一张照片,记录生活看似平常的点滴,一年时间你就可以出一个只属于自己的摄影展。

什么是体系

概念和关联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价值观和方法论是在基础上进一步行动的前提,而基于价值观和方法论的践行则是我们感受世界和自我迭代的唯一途径。

所谓体系,首先要有秩序,这个秩序可能是时间维度也可能是逻辑维度,比如事情是需要做还是想要做,来源是自我总结还是二次加工。

其次要有关联,体现在印象笔记中就是笔记内部链接和相似笔记推荐功能以及标签体系赋予的不同笔记同一维度。

之后要有实践,所谓实践就是没有任务创造任务也要上。针对一个被动接受的任务,我们可以依次进行概念回忆、笔记搜索、思路整理、任务尝试和效果复盘;针对一个主动创造的任务(例如写作),我们可以依次确定主题、罗列概念和相关笔记、整理思路、初步写作、修改发表和总结反馈。

实践后的终极目标则是有迭代,根据实践效果或者文章读者反馈来进一步完善和升级自己的知识体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