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分钟的课听不下去,12小时的螺丝却打得飞起
最近,在网上看到了一条颇具调侃意味、但又有些扎心的吐槽:45分钟的课听不下去,12小时的螺丝却打得飞起。
不得不说,这句吐槽深深地讽刺了当今社会底层打工人的普遍现状,同时也深深刺痛了我这位资深打工人。
吐槽的背后,或许也是反思、是悔悟、是自嘲、是心酸、是无奈,抑或者是坦然、是不屑。
对于一个九年义务教育都未完成的人来说,我的确有很多话要讲,又似乎没有什么要说的,那就先来说说我自己的故事吧。
那一年,我念初二下学期,家里穷到实在是交不起学费了,长期被学校催费的我,感觉自尊心严重受挫,最后选择了辍学。
后来,父母还是东拼西凑帮我凑齐了学费,老师也来家里劝我返校,但我已经铁了心不想再回到学校,我受够了被催学费的日子,但我从来没有怪过父母,我知道他们为了我们三兄妹,已经倾尽全力,我更多是心疼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
在读书方面我自认没有什么天赋,但好在我肯努力,一直以来,我总能将成绩保持在班级前十名以内。
我深深知道自己家境不好,所以我必须比别人更刻苦,这样才不会浪费父母的血汗钱。
但那是个学费昂贵的年代,在当时的我看来,上学简直就是对父母的一种折磨,于是在学校的再次催费下,我就打定主意不读书了,我只想早点出门打工替父母分忧。
这在我现在看来,不得不说是个彻头彻尾的“悖论”,替父母分忧的正确方式不应该是卧薪尝胆好好读书吗?
只是,当时无知的我哪里会有这样的远见呢?
刚出校园的我才14岁,打工没人敢要,父母劝学无果,就把我丢给了我舅,想让我舅“治治”我,我舅是名砌匠,我就跟着他做小工,就是挑水泥搬砖,那时小工是35元一天,全是体力活。
坦白讲,确实比种田累多了,但第一天我还是咬牙挺了过来。
我明白父母一直都没有放弃让我重返校园的念头,他们联合我舅,目的是想通过苦力劳累逼我迷途知返,但我没有屈服,在工地上硬撑着干了三个月。
当父母看到他们晒得又黑又瘦的儿子时,于心不忍,也知道我决心已定,最后拖关系把我弄到了武汉的一个小服装厂上班。
那里也就是我梦开始的地方,只不过是打工梦,离我内心深处的那个“梦”相去甚远。
弹指一挥间,20年多年过去了,前前后后总共进过六个工厂。
如今,我仍在工厂里打工,只不过现在不用在一线打螺丝了,我早已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到了管理层。
但即便如此这仍然不是自己喜欢的工作,只是为了谋生罢了,我无法想象自己如果离开了工厂还能做什么。
我不想赘述这其中有多少心酸和付出,在此我想到知乎上的一个作者喜喜对于读书的高赞回答:
辍学打工。就好像凌晨1点去罗马。你以为你比别人早点出发,可以走在前面。
可是那些停在原地没有出发的人,他们只是在为出发做更充分准备。
有的在造汽车,有的在做飞机。
你从16岁走到20几岁,你就会发现,你因为早出发,多走的那一点点距离,实在是微不足道。你靠徒步,人家有交通工具,蹭地一下就追上你,而且还会在未来的日子里,超你越来越多。
最先抵达罗马的,并不是最早出发的人,而是拥有最先进交通工具的人。
而知识就是我们驰往梦想的交通工具。
所以,辍学打工就是,你把本该用来打造交通工具的时间,拿去徒步……是效率极低,代价极大,且得不偿失的。
要问我人生最后悔的事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回答你,那就是“没有好好读书”。
如今看到生产线上一个个年轻的面孔,我仿佛是看到了当年的自己,我想那感觉就如同当年的父母看我的感觉一样吧。
读书虽不是唯一的出路,但读书却是最好的出路。
好好读书是让自己将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而不是被迫谋生。
现在不吃读书的苦,将来就要吃生活的苦。
……
每当看到诸如以上,由前人智慧总结出来的金句良言,总能让人热血沸腾、如饮甘霖,但在年少无知的我们面前却又显得那样苍白无力。
人生往往就是如此,别人说的再有道理,你都不会感同身受,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过,才会大彻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