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文化每天写1000字

丧文化很流行?对我们来说是一种精神瘫痪

2017-07-21  本文已影响56人  寄居的巷

最近一段时间来,“丧文化”在都市年轻人当中不胫而走。近日,在北京三里屯举行的为期三天的“丧文化街头派对”吸引了上万人参与,再次将这一青年亚文化带入了人们的视野。

不知何时起,“葛优躺”、“熊猫瘫”等表情包走红网络,随之出现的是在年轻人群体中流行开来的-种以自嘲、颓废、麻木生活方式为特征的“丧文化”。“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其实并不是健活”、“漫无目的颓废”、“什么都不想干”,这些散发着绝望特质的话语,配上新兴的表情包,成为现代聊天的新内容。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以“废柴”、“葛优躺”等为代表的“丧文化”的产生和流行,是青年流行文化和青年亚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一个缩影,它反映出当前青年的精神特质和集体焦虑,它是新时期青年社会心态和社会心理的一个表征。

社会心态反映了特定时期和阶段人们的特定利益诉求,它是一种情绪、态度和看法,而且网络流行语、口头禅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社会心态的典型表现和情感流露。

我有一个同学疯狂喜欢日本动漫,他说:“网络文化消费其实给我们现代青年人带来很大压力,一方面,时间被网络碎片切割,而另一方面,现实理想却仍然丰满骨感。"

我们既缺乏热情又享受放松,我们既缺乏信心又被美好梦想所吸引,我们其实是很纠结和矛盾的,在这样急切的环境和压力下,采取了一种延缓行动的策略。其实,丧文化和小确丧是我们对现实的无奈、逃避,以及和纠结的自己握手言和的一种妥协。

还有一个同事喜欢咪蒙的毒鸡汤,他说:“是不太懂会喜欢鸡汤的人的想法,像我就比较喜欢毒鸡汤,可能就是那种漂亮的话都会说,但是现实依旧还是那样的心态。所以,毒鸡汤可能更有认同感,可以提醒自己清醒认识到生活还有自嘲的乐趣,因此,可能说丧文化不过就是我们这代人自嘲的一种方式吧。”

“丧文化”,被有些人批评是危害年轻人身心健康的精神鸦片。

“丧”到极致,龟缩在扁平的“二次元”空间里,只剩下原子化的自我,对外界漠视、对人情冷漠,落入颓废虚无的精神荒漠,对于人生失去目标和希望,这当然是不可取的。对于这一类的“丧”,我们自然要呼吁年轻人远离侵蚀。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部分喊“丧”的年轻人,其实依然在卖力工作、生活,喊“丧”不过是他们负面情绪的宣泄而已。对于这样的宣泄,我们不妨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弗洛姆认为,“一个社会要维持它的正常运转,就会培养人们适应这种社会需要的特定的性格结构。”因此,特定时期的社会群体性格或者说群体文化是和社会的类型有关的,青年“丧文化”就是在这样一种社会转型期出现的时代性格的集合体,换句话说,青年“丧文化”在产生与流行实质上是中国工业化的产物,亦是现代性的产儿,因此,理性、客观看待青年“丧文化”应当是主流文化应有的一种心态。

当然,在任何时代,我们都需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需要有朝气有理想的年轻人。当前,各种文化现象此起彼伏,希望年轻人在这一波“丧文化”的热闹与调侃中,不要“娱乐至死”。

寄居的巷:公众号——rain-35

​如果书写可以给我们的灵魂带来片刻的安宁,就像不能放弃的梦想,支撑着我们坚持走更远的路!

希望它被宠爱

欢迎你来,谢谢喜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