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沟通中避免踩的坑
孩子:爸爸,我不爱看这个电视节目。
爸爸:这个节目多有趣啊!你瞧那个主持人说的多有道理啊?
孩子:他们看起来真傻!
爸爸:不要这么说,这个节目很有教育意义!
孩子:换台吧,我不想看。
爸爸:不行!一定得把这个看完,这对你写作文也有启发啊!
---------------------------------------------------
孩子:妈妈,我觉得这儿一点儿也不好玩。
妈妈:不会吧,这儿多有意思啊!
孩子:这里都没几个人,好无聊啊!
妈妈:多安静啊,让人心里很舒服。
孩子:你带我来这个破地方干什么?
妈妈:真没良心,花了这么多钱来,你一点儿也不感谢?!
看着以上的对话,我们总觉得似曾相识,好像这些就是我们和孩子日常的普通对话,并不觉得有何不妥。但如果我们试着把镜头切换到孩子结束对话后的表情,你觉得那会是一个怎样的表情呢?是开心愉悦的笑容,还是郁闷不被理解的无奈?
其实作为家长,常常会因为不恰当的沟通踩了无数的坑,而自己却没有发现。如何避免这类问题,让我们在孩子沟通中做到有效互动,正向反馈,则需要技巧和练习。我们可以先看看以下对话:
孩子生气地说:我不要回学校了
妈妈:你看上去很烦,能告诉我为什么吗?
孩子:老师把我的试卷撕了,我那么努力地答题,她居然只看了一眼就撕了
妈妈:没有得到你的允许吗?怪不得你这么生气!
请问上面的对话看完后你是什么感觉呢?和文章刚开始的对话又有什么不同?是的,真正沟通的秘诀,在于我们是否在每次交流的第一步做出“共情”。
什么是共情?
共情是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所阐述的概念,指能设身处地地体验他人道德处境,对他人的情绪具备感受力和理解力。
当孩子说出:“我数学不好”时你会怎么回答呢?
1.“没有,我觉得你数学已经很好了”——否定式应答
2.“如果你再用功点,会好一些”——肤浅式应答
3.“你一定担心不及格吧,而且你也担心我们会因此而对你失望对吗”——共情式应答
共情在于你能否在孩子表达感受的当下做出正确的回应;共情在于你是否能解开孩子此时情绪背后隐藏的密码;共情在于你能否完全按照孩子的情感进行同频共振而不随意借题发挥。
如何做到共情?
1. 还原孩子情绪的真实性
我们需要做孩子情感的一面镜子,孩子伤心,难过,生气时,我们映射出来的也必须是这些情感,而不是经过你个人加工之后变形的情绪。我们需要肯定它,然后说出它,让孩子感受被理解。
2. 共情内容具体化
在孩子向你发泄情绪时,你也许可以做到及时反馈,跟孩子说:“我理解你的感受”,但这并不是最好的回应方式。你的理解是基于走进孩子内心后作出的反应,因此你必须把这个情绪表达的更加具体,就好像“今天因为写这么多作业应该很累吧”“被老师批评了一定觉得很委屈”等。
3. 多接纳少问为什么
当孩子说起一件事情时,不要对事件本身回应,而更需要从他们的感受做出回应,而不要先试图查明事情的真相。知道他们怎么想,远比他们为什么这么想重要。就算孩子跟你说的事情完全可能是因为孩子偷懒行为而导致的,我们无需急着去反驳他们,先肯定情绪,再等待孩子情绪稳定时找出方法,才是明智之举。
4. 不要反应过度或过于冷淡
孩子的情绪需要回应,但过度的回应却会给他造成压力。说的太多有时候反而不是一件好事,或许有时候你们根本无需交流,如果孩子情绪激动,其实一个拥抱或静静地待在他身边,就能让他们的内心变得平静。而过于冷淡,当然更多的是一种不关心的冷漠,也是不可取的。
如果你选择站着面向孩子,你看到的是与孩子完全不一样的风景,而试着蹲下来与孩子站在一起,你将看懂他们整个世界。希望我们都能用“共情”的钥匙,打开孩子内心那扇紧闭的大门,让阳光普照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