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第240天,11.24鲁人为长府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240天
原文阅读:
11.24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译文讲解:
鲁国人要改建长府。闵子骞说:“保持原样的规制,怎么样?何必改建呢?”孔子赞叹说:“这个人平时很少说话,一说就合乎道理、一语中的!”
启发思考:
对于本章,后人历来有不同的解释。
一种解释是,长府是鲁国官府的名称,鲁人指的是鲁国当时的权臣季氏。《左传》记载,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公居于长府”。鲁昭公为什么要住到长府去呢?由于当时季氏势力强大,鲁昭公要以长府为基地,借其货财以结士心,准备攻伐权臣季氏。
但鲁昭公斗争失败,被迫流亡国外。因为昭公曾据长府进行对抗,所以季氏看见长府就来气,要改建它,跟之前孔子执政时堕三都一样,把它的围墙削低,规制缩减,以消除其防御能力,不让它再成为下一任国君的武装城堡。
闵子骞当时没有做官,也没有谏诤之责,只是微言讽刺,长府应该一如旧制,意思是君臣之义也应该一以贯之。所以孔子说他一语中的。
一种解释说,长府是藏货财的府库,鲁人指的是鲁昭公。改建长府,不是鲁昭公政变失败流亡之后季氏所为,而正是昭公为政变做准备所为。在当时,季氏三家权臣势力庞大,而鲁昭公却试图轻举妄动,要对长府大加改建。然而,他的心思却是路人皆知的。所以闵子骞说,你改它干吗,你仍是君,他仍是臣,你依旧行事,他也无可奈何,但若要轻举妄动,便有不测之祸。孔子说他看得准!
还有一种说法是,鲁昭公想要改建长府,闵子骞认为,如此劳民伤财没有意义,不如保持原样。这里,闵子骞针对的,不是翻修改造长府这个房舍,而是针对需要翻修改造的理由。因为从人民那里征收的赋敛有所增加,才会要修金库,同时修金库又要用掉从人民那里收来的财富。这里,闵子骞反对的是增加赋敛,他的这一立场得到了孔子的肯定支持。
还有一种说法是, 当时公府势弱,季氏得民心。闵子骞认为,关键不在于长府有无抵抗能力,而在于是否有道、是否得民心。孔子很欣赏他的识见,称赞他“言必有中”。
到底哪个说法符合史实呢?不知道。后人推测,因为闵子比孔子小十五岁,生在昭公之六年,昭公被逐时,闵子仅仅二十岁,说他对于鲁昭公改建长府发表高见,似乎有些年少。如果说《左传》定公元年,昭公去世,季氏余怒未息欲改建长府,此时,闵子骞已经二十八岁,发表自己的见解得到老师赏识,可能更加合乎情理。但这也是推测,具体情境并不能确认。
如果不去追究事情的时间和其他人物,就闵子骞本身的表达来说,他的见识“仍旧贯,如之何?何以改作?”得到孔子的认可,赞扬他“言必有中”。而且,他的态度也合乎孔子一贯主张的言语要谨慎的准则,因为闵子当时无谏诤之责,乃以微言讽之,故孔子深赏其言。
我们读书时,确实有许多史实无法搞清楚,不过,我们做太多考据也无必要,可能永远不能确定历史的事实是什么,关键是我们自己从中学到了什么。不论在当时的鲁国,是谁要改建长府,为什么改建,闵子骞能够准确判断形势的能力以及恰当表达自己观点立场的能力,都是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