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月刊简书电影院散文

《童年的许诺》——一部关于教育的佳作

2018-07-11  本文已影响135人  夏花灼灼秋叶粼粼
《童年的许诺》——一部关于教育的佳作

没有美国片的绚烂激情,也不是英国电影的冷峻暗黑,法国片给人的感觉像小溪,涓涓流动,语音宛转,任何惊世赅俗的事情好像都是天经地义,而且很多法国片中的男主角都俊俏柔美,好像现在亚洲流行的美少年。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一段视频,一个感动中国的母亲在台上声嘶力竭,高声呐喊的育儿报告。那种不弄哭你誓不罢休的歇斯底里,和振臂挥舞的形体动作,和时时转向哭泣观众的镜头,皆令我无言亦无泪。甚至这叫嚣得像传销式的报告,让我升起一丝怀疑,如果这报告是她们真实的生活状态,那这家人是否都患上了表演型人格障碍,或者我又开始怀疑自己,难道是岁月将我敏感丰沛的情感神经给冻结了吗?

《童年的许诺》这部电影,具备法国片的所有特征,这是一部关于母子情深的电影,关于教育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电影。终于,这部不煽情,甚至有些幽默的电影,触动了我心灵最柔软的部分,这部分因为被栅栏围裹住,是一块并不容易侵入的领地。而尤为重要的是,这部电影来自真实的事件,是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有利证据。这是一部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看的电影,也是值得每个家庭看的电影。

《童年的许诺》是法国作家罗曼·加里(RomainGary,1914-1980)的自传。他原名罗曼·卡谢夫,俄籍犹太人后裔,童年时代在俄国和波兰度过,1926年移居法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赴伦敦投奔戴高乐,参加“自由法国”空军,转战欧洲、北非和中东,获十字军功章和代表法国最高军事荣誉的解放勋章。战后二十年间在外交界工作,曾任法国驻洛杉矶总领事。罗曼·加里于1945年发表处女作《欧洲教育》,一举成名。他是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两次获得法国龚古尔文学奖的作家。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中,经常会读到一种俄罗斯的女性品质——坚忍不拔、勇敢而狡诈、热爱自由也懂得顺从。正如威尔·杜兰在《世界文明史》中阐述“这一民族无从发展出和平的美德,因为面对着漫长的冬天和待不到黎明的冬夜,他们必须要战斗,而这是一场苦斗,他们要战胜横扫冰封大地的凛烈极风。”

罗曼·加里的母亲作为俄籍犹太人,在俄国这个大环境下,具备了典型的俄罗斯女性特质。这是一个始终在与生活战斗的女性,武器就是对儿子的爱,这显然与我们头脑里出现的隐忍,包容,沉默的母亲形象相去甚远。而饰演母亲的法国著名女演员夏洛特·甘斯布的相貌充满异国情调,有种优雅与粗俗共生的艺术神秘感,使荧屏上的这个角色如此令人信服。和通常的庄严与沉重链接不一样,她诙谐而庄严的表演,让影片中主人公经历的苦难并不具备催泪弹的效果,只令人忍俊不住却又无限尊重。这种感受因为没有经过眼泪的稀释,留下了更唏嘘和审思的浓度。

《童年的许诺》——一部关于教育的佳作

电影是我喜欢的偏冷色调,剪切速度适中,适合不急不缓地体会母子俩的人生,两个小时的影片,仿佛自己也度过了一生。

影片开始时母亲带着罗曼加里住在波兰的一个小镇,维尔纳。关于父亲和为什么从俄罗斯移居波兰没有任何交代,只在后面电影的片段里得知母亲在俄罗斯时做过不太成功的女演员,婚后就离开了舞台。在波兰时,家里已经没有父亲这个角色,只有一个从俄罗斯带过来的胖胖的女仆,那种类似家人的女仆,在任何国家的贵族和封建主历史中都常见这种类型的仆人。

显然,在波兰的时候她们相当落魄,灰暗古旧的街道,因为漫天飘舞的白雪焕发出寒冷的亮色,母亲背着四五个大包,迎着风雪走在儿子放学的路上,问了儿子上学的情况后,拥抱,亲吻,然后继续上路,身上的包裹里是她沿街串巷兜售的商品,她自己制作的帽子。她的邻居们告发她走私,警察搜查了她的家庭,踢翻了她的生存工具——缝纫机,罗曼加里躲在缝纫机下面,恐惧,紧张,不解,稚嫩的脸庞布满星星泪花。

荧幕外的我们,对于这场来自邻居的告发,原因是什么不得而知。人的排异性在历史上从种族屠杀到家庭关系无所不在,也是大多数悲剧的起源。似乎人生下来都有欺凌弱者的欲望,或者这是动物性弱肉强食的本性遗存,而又因为人类本身的智识,使这种欺凌更加残酷,延时而且无所不存。著名的斯坦福实验“单单只是向人们分配标签,管有些人叫囚犯,另一些人叫看守,就足以引发病态的行为。”人只要稍许推动,便会引发我们体内隐含的原始暴力冲动——攻击性、独裁主义、不择手段的马基雅维利主义。我猜测,引发这场告发的源头是母子两人的犹太血统,而波兰在二战前是个臭名昭著的反犹国家,法西斯言论随处可见。以至于他们在二战初期与犹太人一起被送往集中营集体屠杀悲剧里,散发出丝丝冰冷的反讽。

赶回家中的母亲,面对风卷残云后的家庭,没有丝毫犹豫,拉着脸上还挂着泪花的儿子冲到楼房的中庭,指着儿子,对所有的邻居大喊:你们要认清我们是谁,他是我儿子,他未来会当法国大使、作家、荣誉军团骑士,甚至是一名将军。

母亲面对第一次和别人打架晚归的儿子,没有问原因,而是告诫:世上只有三样东西,值得你去打架——女人、荣耀、法兰西,你是为这三件事打架吗?儿子说:是。她回答:很好。

罗曼加里在几个大孩子围攻下,仓皇害怕,落荒而逃,沉默以对这几个孩子对母亲的辱骂。回家后告诉母亲,母亲大发雷霆,甩了儿子一巴掌:记住我的话,从现在开始,你要为我挺身而出,我不在乎他们的拳头有多大,那一点也不痛,你要为我而亡。

这是一个对儿子迷之自信的母亲。在经济条件好转些后,送儿子进行各种各样的教育,小提琴,跳舞,射击,写作等等,这全是母亲的愿望,而每一个愿望,她都认为儿子具有超于常人的天赋,事实上最终她的儿子确实一一达成了她的愿望,而并没有以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作为人生方向。罗曼加里喜欢绘画,而母亲认定绘画的人都如梵高一样,生前穷困潦倒,死后才能获得名声,而她要儿子现世获得荣耀,所以取消了罗曼加里绘画的权力。甚至她认为儿子从小就是神枪手,所以要儿子去柏林暗杀希特勒,罗曼加里答应她十月份去,也许是战争形势越来越严峻,那个要为法兰西而战的母亲,终于意识到这个盲目的个人行为实际是将儿子送死,从而取消了这个计划。

这是一个在任何环境里从不低头的母亲,一个有着堂吉诃德式的天真勇敢和如野草般世俗生存能力的母亲,两种特质在一个人身上会发生奇妙的,超现实的化学反应。

她的家被警察抄了后,一滴眼泪都没有,旋即做了个大胆的决定,请一个法国的临时演员,扮演一位巴黎的著名女装设计师,倾尽所有在维尔纳这个小镇举办了一场时尚沙龙,让这位演员宣布她拿到了巴黎女装的独家代理权。这样,母亲在维尔纳开了两年的高级女装店,渐渐富裕,然而欠债不给的贵妇越来越多,名声和收入成反比,最终入不敷出,女装店倒闭了。

她带着儿子移居到法国的小镇,试图扮演成一个逃亡的伯爵夫人,用一套银器换取生存的资金。老板一眼看穿了银器是赝品,却被母亲的表演能力深深吸引,雇佣她将店里的商品推销到各个旅店。靠这十分之一的佣金和不懈努力,她渐渐盘了一家旅店,母子的生活安详富足,如电影里的少年罗曼加里所言:我们也过了一段安详快乐的生活。

她坚强到自己患了糖尿病也不告诉儿子,直到在菜场昏倒才被儿子发现。她拒绝儿子试图劝说她与一位长期旅居在旅店画家结合,因为她一生只不顾一切地爱过一个男人(不知道是不是罗曼加里的父亲),她不需要任何人照顾。而最令人感伤的是,在她儿子终于成功成为一名作家,军官和战斗英雄时,她去世了。临终前她不眠不休地写了250封信,寄给瑞士的友人,让友人按顺序一个星期发一到两封,罗曼加里不是没有奇怪过这些短捷,空泛的信件,但他仅仅是奇怪,可能在他的心里,从来没有想过他那坚强得像金刚女战士的母亲会真正离开自己。

《童年的许诺》——一部关于教育的佳作

俄狄浦斯情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恋母情结,是儿童期产生的对母亲的一种欣赏敬仰。大多数人会在成长期后渐渐淡化这种情结,而显然罗曼加里不是这样,这种对于母亲的情结是他终身奋斗的动力,甚至高过他生命本身存在的意义。他和他的母亲作为保护者和被保护者,并没有清晰的界限,他们同时作为保护者和被保护者,这种互相依存的关系令他与母亲的情感超越了生死,超越了个人意志,他们共同完成了母亲的愿望——对于现世荣耀的向往,对于艺术,勇敢的追求。貌似在强势母亲的作用下,罗曼加里是个被动者,实际这是我所见到最强大的儿子,全然地包容和宠溺着自己这个天真又勇敢,世俗又理想主义的母亲,成全母亲是他人生最大的动力和快乐,而在这种对母亲的爱中,他被激发出来的潜力,也成全了他自己的人生。

大雪纷飞,母亲去找那些贵妇人讨债,被管家赶出来,无论怎样努力,她们终于还是破产了。幼年的罗曼加里为伤心的母亲跳舞,心里暗暗发誓:我发誓要用自己的力量赢得世界的掌声,我要让她的牺牲有所回报,让她的心里感觉值得,我的一生都为此目标奋斗。

事实上在罗曼加里的成长过程中,也有过少许的叛逆和逃避,例如趁母亲外出的时候和漂亮的女保姆鬼混,例如他希望母亲能够嫁给爱慕她的画家,让自己能减轻照料母亲的负担,例如在军营里为一个妓女和人决斗,为逃避军事法庭的判决去非洲作战,在蚊蝇燥热和绝望中几近疯狂。而童年对于母亲的许诺和对母亲的爱超越了一切,他一次次在逆境中拿起笔来自救,终于在战争中写出了他的成名作《欧洲的教育》,参加戴高乐将军的自由战斗,保卫法兰西,因为指挥被炸瞎双眼的飞行员安全着陆成为一级战斗英雄,在战后,也成功地成为了外交官和享誉欧洲的著名作家。

饰演罗曼加里的法国著名演员皮埃尔·尼内着实太美丽了些,俊秀忧郁的眼神,如雕塑中的希腊美少年,看了罗曼加里年轻时的照片,也帅,不过这位演员确实帅过了头,要命的是,这绝对是位演技派,是法国凯撒奖最佳男主角得主。而在这部戏里,他出演的罗曼加里,在母亲活着的岁月里,一直都没有大的情绪波动,表演几乎全是通过微妙的眼神变化达到,即便这样的眼神变化,也不是充足的暴怒、喜悦或忧伤,用极其淡化的眼神变化推动整个电影情节的前进,这绝非我们荧屏上的流量小生们能够做到。

罗曼加里在远方上大学,因为一个水性杨花的女人受了伤,一边放纵寻欢一边写作,终于在报纸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短篇小说。他的母亲在小镇的旅馆里开大party给儿子庆祝,他带着母亲去最好的餐馆和舞厅。然后接着不停的小说被退稿,面对母亲的疑问,罗曼加里谎说自己用另外的笔名写自己不愿意写的文章,母亲也信了,抱怨了编辑,依然骄傲。罗曼加里第一次参军,因为犹太人的身份未能获得任何军衔,母亲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依然喊了全镇的人来迎接他,他给母亲的理由是睡了长官的女人,母亲骄傲地宣布,她天才的儿子睡了长官的女人。罗曼加里一边用撒谎的方式保护母亲的骄傲一边努力,甚至对于母亲要他去暗杀希特勒都毫不犹豫地接受,即便他知道这里面的荒谬,母亲的愿望大过了他的生命。

《童年的许诺》——一部关于教育的佳作

这位母亲对于儿子的坚定信念确实非比寻常,当罗曼加里在利比亚得了传染病,身体虚弱,甚至精神已经出现幻觉时,她赶到病房,鼓励儿子:我信誓旦旦和每个人说你会拯救法国,你会带着新的著作重返家园。她用莫迫桑和拿破仑来激励儿子:莫迫桑患了梅毒,他停止写作了吗?拿破仑患了疟疾,他停止前进的脚步了吗?我们在现在的新闻里,也会读到一些关于狼爸虎妈的教育理念,一种坚强得近乎残酷的教育,在我们很多人看来有些不近人情,然而狼爸虎妈们培养出来的孩子,又确实取得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就,而这样的孩子是否一定存在心理的扭曲变形,也并没有什么现实的证据来印证这个理论。那是否我们就应该追随这种不顾一切实现梦想的教育方式,是否那句老话“棍棒底下出孝子”还是具备恒久的意义?

我不知道虎妈狼爸在现实生活中和孩子相处的细节,从新闻和书籍里面出来的都是她们对孩子设定的高目标以及为达到目标的不近人情的教育方式。然而在这部电影里,我看到了这种能够成功的相处模式之一,那就是母亲的自律和爱。一个能成功的虎妈首先自己是个以身作则的自律者,强者,是个“行我所行者”,而不是那种暴烈的“行我所言者,不行我所行者”的“虎妈狼爸”。言高行微的“虎妈狼爸”自我放纵,软弱而一事无成,将所有的希望以暴虐无情的方式强加给孩子,或者以为孩子牺牲的理由逃避自我奋斗,又以牺牲自我的理由要求孩子回报,这样的孩子很难做成什么事,也很容易出现扭曲变形的心态。而罗曼加里的母亲,首先自己是个坚强,自律,永不停息的前进者,是一个奉献自我的母亲,是个信念纯粹的人。

然而电影中的母亲,是否就是我们要追随的教育导向?这种过于深厚和沉重的母子感情对于罗曼加里的生活真的没有造成任何负面影响吗?事实上,母亲在生前给儿子写的250封信中,也坦诚自己可能给儿子的心灵造成过许多伤害。

而在我看,母亲对儿子最大的伤害,就是她们过于紧密的互相依赖。以至于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成为作家,成为英雄,成为法国大使都不是儿子自发的愿望,是儿子要达成的母亲的愿望,事实上,儿子最大的愿望就是实现母亲的愿望。功成名就的罗曼加里从战场中回来,从母亲的医生那里得知母亲已经去世几年了,那些信件都是生前写的,他赖以支撑生命大厦的柱子轰然坍塌。而至此以后,罗曼加里的生命在继续完成母亲的愿望中惯性前进,却仅仅是惯性,失却了充沛的情感意义,这种生活变得如同游戏一般虚幻无力。

电影最后,成年的罗曼加里在医院里对妻子说:她要求的事我都做到了,所有事,但全无意义,我经历了多少苦难才得到这一切,然而她死了,这一切毫无意义,她不知道我实现了童年的许诺。

现实中的罗曼加里在战后结过两次婚,第二个妻子是主演过《圣女贞德》的琼·塞贝格——一个具有梦幻般气质的好莱坞女演员。他在文坛不停更换笔名,甚至第二次获龚古尔奖是以阿雅尔为笔名。当时法国发起了寻找阿雅尔的行动,这个秘密直到他死后留下的遗书里,人们才知道这是罗曼加里在文坛开得一个大玩笑。这个玩笑打破了龚古尔奖不能两次发给同一个人惯例,当然也印证了罗曼加里自身的才华。这个玩笑,J.K.罗琳也开过,她在哈利波特的巨大名声后,匿名写了部现实魔幻主义小说《偶发空缺》,因为写得太不像一个初出茅庐的作家作品,被评论家通过文字分析发现了。这种玩笑也许是成名后对于自己作品的怀疑造成,试图通过抛弃名声来还原作品本身的价值。而对于罗曼加里而言,我感觉这对他更像是一种游戏人间的态度。

罗曼加里在盛名远播之时选择了自杀,留下字条:我玩腻了。为了避免世人的误解,他特别在字条中声明:我的自杀与珍·茜宝无关。那些认为我为爱轻生的人,请勿执着于此。人们显然可以把自杀归咎于抑郁症。然而,自成年以来,抑郁始终伴随着我,并允许我更好地完成作品。那么,是什么原因?或许,我写下的文字已经给出了答案:‘无法说得更好了。’我想要说的,已毫无保留地完全表达了。

过于强大的母亲自身给予了孩子巨大的人生意义,然而如何让孩子摆脱这种由于俄狄浦斯情结产生的巨大束缚感,建立更广袤健康的世界观和自给自足的坚强,对于我来说,是这部电影带来的一个最值得深思的命题——生命无常,最终我们可以倚靠的还是自我价值的确认。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