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先进第十一》16:众生相
《论语·先进第十一》16:众生相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从字面意思上来看,这算是孔子对四个弟子的述评报告:柴性愚直,参性鲁钝,师性偏辟,由性刚猛。
一、相识一场的视角
中国人所谓“不打不相识”,意思是说没有利益上冲突,没有认认真真打过一回利益相关的交道,是很难真正走进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的。
孔子对于弟子高柴、曾参、子张、子路的定性述评,很有利于我们从“相识一场”的角度了解这几个人。
“柴也愚”中的“柴”,姓高名柴,字子羔,又称子皋、子高、季高,比孔子小三十岁,“愚”是憨厚有余而机智不足的意思。
《孔子家语》记载高柴:“自见孔子,出入于户,未尝越履。往来过之,足不履影。启蛰不杀,方长不折。执亲之丧,未尝见齿。是高柴之行也。”子羔自从跟随孔子学习后,进门出门,从没有违反礼节。走路来往,脚不会踩到别人的影子。不杀蛰伏刚醒的虫子,不攀折正在生长的草木。为亲人守丧,没有言笑。这就是高柴的所学所践。
“参也鲁”中的“参”就是曾参,“鲁”是迟钝的意思。其实,用这个“迟钝”来形容曾参并不准确。在追随孔子学道的过程中,曾参选择了严苛的“苦行禅”,他更愿意在更深远的根基上求精进。就像今天我们到园丁那里讨一颗花来自己种,多数人都恨不得直接剪下一枝插在自己的花盆里,曾参则恨不得把园丁的花园搬回自己家,他会围绕那棵花挖一个很大的根基,确保自己移栽回去之后,从园丁那里求来的花丝毫不走样。
《论语·学而第一》中,曾参自己讲“吾日三省吾身”,这种功夫,不是一般的弟子能够坚持的。临终前,他自己讲“启予手,启予足”,意思是说我终于可以完完整整地对自己一生的修行做个交代了。他讲自己“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最后,曾参成为发扬光大孔门学说的关键人物之一。由此可见学习还是以诚实为贵。
“师也辟”,“师”指的是子张,子贡想弄清楚子张和子夏“孰贤”,孔子的回复是“师也过”,这个“师”同样是子张。“辟”是便辟的意思,也就是过于关注外在容止,缺少点真情实感,不够真实、真诚。
《论语·季氏篇》中有损者三友之说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这个“便辟”是谄媚逢迎的意思,子张虽然达不到“谄媚逢迎”的程度,终归还是缺点真实、真诚的。说白了就是爱钻牛角尖,没啥人情味儿。
“由也喭”, “喭”“是直接、刚猛的意思,与鲁莽较为接近
二、相知一场的视角
中国还有句俗话叫“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意思是说,透过对三岁孩子的观察,可以推演出他少年时的样子。透过对七岁孩子的观察,可以推演出他整个的人生。
今天我们看这些俗语时,当然会有命定论的存疑。实际上,如果真从相知一场的角度讲,相对于相识而言,还真是完全迥然的。
孔子所见——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那里是什么盖棺定论,分明是孔子作为师者对诸弟子的基础分析。
高柴这个人太愚直,要引导他更曲婉一些;曾参这个人太鲁钝,要引导他有些灵活性;子张这个人太偏辟,一只于课堂秩序需要转恩的人来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