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学会了礼貌,还是些别的
当孩子与孩子之间起冲突之后,我们可以看到不少「讲道理」的家长和老师都会在弄清楚缘由后让孩子们互相道歉,作为一种礼貌教育,然而事后继续观察却发现,孩子们并没有真正学会了礼貌,因为类似的冲突发生后,依旧要在家长或老师面前这个孩子才会向对方道歉。那么,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通过细心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比较理性的家长或老师是怎么在孩子们之间冲突发生后进行礼貌教育的呢?通常就是将冲突双方叫过来,让他们面对面,互相鞠躬道歉,然后握手,就结束了。而至于他们是怎么起冲突的,冲突的时候各自的脑海里又是怎么想的,这些多半都是没弄清楚的。因为成年人生活节奏较为繁忙,几乎没有这样的耐心去倾听孩子们的想法,于是整个礼貌教育的过程更像是一个仪式而已,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而且,有时候整个互相道歉的过程,看上去依旧是火药味很浓,那为什么他们还是互相道歉了呢?事实是,他们道歉并不是因为认识到了自己行为给他人的伤害,而是因为屈服于家长或老师的威严之下而已。
这就值得我们深思了,假如一个孩子在道歉的过程中仅仅只是因为遵循家长或老师的指令而道歉的话,那么他真正学到的,根本就不是礼貌,而是以下这些:1. 威严能让别人做他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所以我要追求权力和地位;2. 心口不一,心里不想道歉,但口中却道歉了,也就是撒谎;3. 下一次绝对不能让家长或老师抓到。
我们真的要培养一批又一批这样的学生或孩子么?尽管如此,现实还是很无奈,哪怕是只需同时面对一个或几个孩子的家长,也很难能看到在处理孩子的行为问题时付出足够耐心的家长,就更不用说要同时面对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的科任老师了。
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在学习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之处。未成年人更趋向于用表层感知去学习新事物。而对于年纪更小的儿童,在感知世界上,通过感官的即时体验要来得更快更深刻。也就是说,重点并不在于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说的那些话,他们更倾向于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一样新事物。这对于我们的启示在哪呢?
回到文中那个例子,其实真正能让学生有礼貌起来的并不是老师或家长的威严,那种威严刚才已经分析过,只要这个孩子不怕老师或自己的家长了,抑或是离开学校了,那么在我们面前所展示出来的礼貌就荡然无存了。那么什么才是可持续的礼貌呢?
那必然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自己的道德约束感,并不是因为要取悦任何人,而是自己内心知道自己礼貌待人后会给自己一种愉悦感,而这样的愉悦感是没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的,是可以长期存在的。这种礼貌才是真的礼貌,而不是剧情需要所表现出来的礼貌。
那问题来了,可以怎么培养呢?首先,对于青少年,言传确实不如身教来得有效。我们做家长或事做老师的,首先必须是一个发自内心享受礼貌待人的人,这样孩子们可以在每次我们礼貌待人后都能观察到我们内心的愉悦感。其次,耐心,耐心,还是耐心。虽然这确实很难,但仍值得我们尝试,在了解了孩子们的想法后再进行礼貌教育,否则,当哪天孩子们不再视我们为权威的时候,或者说不再「惧怕」我们的时候,才发现做了不少无用功,而且还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