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书13】如何拒绝做中国式好人?
今天我将继续拆解《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第一章的一个内容,这个内容,国内有些作品也模仿过书中的内容。
R:
爱包容了一切感情——也包括那些我们努力掩饰的想法和感情。荣格曾说:“与其做好人,我宁愿做一个完整的人。”在努力做“好人”,努力追求别人承认的同时,我们是否已经迷失了真实的自我?
在成长过程中,周围的人们让我们相信,我们所具有的特质可以用“好”与“坏”来区分,“好”的特质应该发扬,“坏”的特质则要改正或掩饰。这样的思维方式,自从我们学会分辨“自己”与“别人”的那一刻起,就逐渐确立下来。然而,随着年龄继续增长,我们会逐渐意识到,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们与别人的心灵是连接在一起的。
从这样的角度出发,我们不禁要问,“好”与“坏”真的是客观的标准吗?我们真的应该袪除自己身上那些“坏”的特质吗?可是没有坏又何谈好?没有恨又何谈爱?没有恐惧又何谈勇敢?
I:
这个世界是一个关系的世界,而在亲密关系里,爱是维系关系的一种纽带,但是在我们常规理解里,爱是正向的,昂扬的,斗志的,激励的,美好的,殊不知爱也有阴沉与隐藏的一面,也有负向的,颓废的,失落的,消耗的,恶劣的。正向的爱,常常被我能轻易察觉和接受,而负向的爱,常常变换成我们的情绪,愤怒与攻击性等等。所以,但凡,我们去说自己无私无畏的爱着一个人努力经营着一段关系的时候,我们必然要知道,这爱也是自私自利私有化,甚至是在这段关系里,越是张扬着爱至上的那个人,越是在这段关系里,掩饰了为了满足自己某些需求的一些不得不付出爱的委屈与怨怒。
人在成长的过程之中,一直是不断与这个社会建立各种关系和链接的,以确立个体在这个社会上的定位与角色,而在这个逐渐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必然无法改变他人他物,只好改变自己来适应,而在改变的过程中,个体常常不是变好了,而是变得虚假了,变得沉重了。无论是孩童为了适应养育者和环境,还是成年人为了适应关系和生存环境,个体本能的会压抑自己不被接受不被允许的部分,而是迎合TA人,展示出大众能够接受的一部分,在这样的成长中,个体会无意识的感觉,自己那些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与周围格格不入的部分是“坏”的,而自己迎合和塑造出来的八面玲珑是“好”的部分。
那么,到底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呢?什么才是客观评判的标准呢?他人他物不是衡量自己的标准,甚至一些硬性的规则可以从道德标准上衡量好人与坏人,如果排除了法律方面的标准,谁也没有资格和能力去界定好人与坏人。
一个出轨的男人,结发妻子认为是坏人,而第三者却会认为是好人。一个人的好与坏,只是利益方的眼光而已。一个在公司颇为不受欢迎的人,只能说明在工作中迎合不了规则,但是去从事个体创造或者独立创业,或许便是一个有主见有决断力不受TA人左右和干扰的独立者。所以这样的个体,在集体里,上级领导或者团队会觉得TA与工作格格不入,拖了集体的后腿,是坏的不受欢迎的。而在TA独立做事的时候,TA的独当一面,自我超前,则会被同行认为是好的,是能力与自信的彰显。
我们是不是真的该完全从众,去除自己身上那些棱角分明的部分呢?这需要个体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取舍,但是我的观点里,那些在艺术,商业,政界上做出一番成就的人,TA们都是保留了自己独特而锋芒的一面,这是他们成功特质里无法掩饰的光芒。
A1:
案例1
《我的前半生》里,罗子群与丈夫的爱便是负面的,颓靡的。罗子群一直标榜自己爱家庭爱丈夫爱孩子,但是她自己也亲口承认,自己不再年轻,没有学历和特长,万一离婚了,没人要怎么办?所以,看起来口口声声说爱的那个人,不过是以爱的名义来掩饰自己对生活的无奈和恐慌而已。而他的丈夫。一次次跪地求饶,一次次诅咒发誓说爱罗子群,为了妻子痛改前非,但是还是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养不了家疼不了老婆和孩子,活的窝囊而卑微。他对罗子群是有爱的,只是这份爱,不是成就TA人美好而是消耗TA人幸福的,是一份负向而劣质的爱,这种爱,不要不接受更好。
案例2
《我的前半生》里的凌玲,她每次在工作中,在给陈俊生项目报告的时候,都会标注详尽做上各种符号和备注,或许凌玲的这些用心,在一部分站在罗子君一方的人眼里,这是在有意勾引和诱惑陈俊生,然而从职场的角度看待一个女性,凌玲长相一般,大专毕业,但是她却在工作中卓尔不凡,对上司用心,对工作用功,对婚姻用功利心,用剧中的一句话,“凌玲的涵养是一百个罗子君也比不上的”,这说明,凌玲这种女性,她的好与坏,并不是一概而论的。
案例总结
每个人都有阳光面与阴暗面,客观公正的看待自己,不轻易评判,接纳周围,关注自己,成长自己比审视他人重要千万倍。
A2:
回到题目中,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一直追逐自己做一个中国式好人,我一直非常在意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是否融洽,并努力去压抑自己独特的部分,适应外部世界,并且压抑了自己很多年。后来,我慢慢发现,自己舒服比什么都重要,自己所关注的外部世界的一些他人他物,不过是自己内心压抑而投射出的一些镜像而已,当意识到这些,我是这么来做的。
1、当自己想安静独处的时候,可以拒绝一切社交,这样自己充分感觉到了,我的时间我做主,充分感觉到了生命的自由。
2、早已经不再标榜自己是爱的天使,博爱一切,相反的是,爱是有交换与回应的,对我付出爱与关注者,我回应与回馈;消耗我的爱与伪随者,我远离。
3、未来,我将与自己发生链接的人与事物深度发展,充分展示真实自己的好与坏,不做作不伪饰。
今天我将继续拆解《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第一章的一个内容,这个内容,国内有些作品也模仿过书中的内容。
R:
爱包容了一切感情——也包括那些我们努力掩饰的想法和感情。荣格曾说:“与其做好人,我宁愿做一个完整的人。”在努力做“好人”,努力追求别人承认的同时,我们是否已经迷失了真实的自我?
在成长过程中,周围的人们让我们相信,我们所具有的特质可以用“好”与“坏”来区分,“好”的特质应该发扬,“坏”的特质则要改正或掩饰。这样的思维方式,自从我们学会分辨“自己”与“别人”的那一刻起,就逐渐确立下来。然而,随着年龄继续增长,我们会逐渐意识到,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们与别人的心灵是连接在一起的。
从这样的角度出发,我们不禁要问,“好”与“坏”真的是客观的标准吗?我们真的应该袪除自己身上那些“坏”的特质吗?可是没有坏又何谈好?没有恨又何谈爱?没有恐惧又何谈勇敢?
I:
这个世界是一个关系的世界,而在亲密关系里,爱是维系关系的一种纽带,但是在我们常规理解里,爱是正向的,昂扬的,斗志的,激励的,美好的,殊不知爱也有阴沉与隐藏的一面,也有负向的,颓废的,失落的,消耗的,恶劣的。正向的爱,常常被我能轻易察觉和接受,而负向的爱,常常变换成我们的情绪,愤怒与攻击性等等。所以,但凡,我们去说自己无私无畏的爱着一个人努力经营着一段关系的时候,我们必然要知道,这爱也是自私自利私有化,甚至是在这段关系里,越是张扬着爱至上的那个人,越是在这段关系里,掩饰了为了满足自己某些需求的一些不得不付出爱的委屈与怨怒。
人在成长的过程之中,一直是不断与这个社会建立各种关系和链接的,以确立个体在这个社会上的定位与角色,而在这个逐渐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必然无法改变他人他物,只好改变自己来适应,而在改变的过程中,个体常常不是变好了,而是变得虚假了,变得沉重了。无论是孩童为了适应养育者和环境,还是成年人为了适应关系和生存环境,个体本能的会压抑自己不被接受不被允许的部分,而是迎合TA人,展示出大众能够接受的一部分,在这样的成长中,个体会无意识的感觉,自己那些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与周围格格不入的部分是“坏”的,而自己迎合和塑造出来的八面玲珑是“好”的部分。
那么,到底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呢?什么才是客观评判的标准呢?他人他物不是衡量自己的标准,甚至一些硬性的规则可以从道德标准上衡量好人与坏人,如果排除了法律方面的标准,谁也没有资格和能力去界定好人与坏人。
一个出轨的男人,结发妻子认为是坏人,而第三者却会认为是好人。一个人的好与坏,只是利益方的眼光而已。一个在公司颇为不受欢迎的人,只能说明在工作中迎合不了规则,但是去从事个体创造或者独立创业,或许便是一个有主见有决断力不受TA人左右和干扰的独立者。所以这样的个体,在集体里,上级领导或者团队会觉得TA与工作格格不入,拖了集体的后腿,是坏的不受欢迎的。而在TA独立做事的时候,TA的独当一面,自我超前,则会被同行认为是好的,是能力与自信的彰显。
我们是不是真的该完全从众,去除自己身上那些棱角分明的部分呢?这需要个体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取舍,但是我的观点里,那些在艺术,商业,政界上做出一番成就的人,TA们都是保留了自己独特而锋芒的一面,这是他们成功特质里无法掩饰的光芒。
A1:
案例1
《我的前半生》里,罗子群与丈夫的爱便是负面的,颓靡的。罗子群一直标榜自己爱家庭爱丈夫爱孩子,但是她自己也亲口承认,自己不再年轻,没有学历和特长,万一离婚了,没人要怎么办?所以,看起来口口声声说爱的那个人,不过是以爱的名义来掩饰自己对生活的无奈和恐慌而已。而他的丈夫。一次次跪地求饶,一次次诅咒发誓说爱罗子群,为了妻子痛改前非,但是还是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养不了家疼不了老婆和孩子,活的窝囊而卑微。他对罗子群是有爱的,只是这份爱,不是成就TA人美好而是消耗TA人幸福的,是一份负向而劣质的爱,这种爱,不要不接受更好。
案例2
《我的前半生》里的凌玲,她每次在工作中,在给陈俊生项目报告的时候,都会标注详尽做上各种符号和备注,或许凌玲的这些用心,在一部分站在罗子君一方的人眼里,这是在有意勾引和诱惑陈俊生,然而从职场的角度看待一个女性,凌玲长相一般,大专毕业,但是她却在工作中卓尔不凡,对上司用心,对工作用功,对婚姻用功利心,用剧中的一句话,“凌玲的涵养是一百个罗子君也比不上的”,这说明,凌玲这种女性,她的好与坏,并不是一概而论的。
案例总结
每个人都有阳光面与阴暗面,客观公正的看待自己,不轻易评判,接纳周围,关注自己,成长自己比审视他人重要千万倍。
A2:
回到题目中,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一直追逐自己做一个中国式好人,我一直非常在意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是否融洽,并努力去压抑自己独特的部分,适应外部世界,并且压抑了自己很多年。后来,我慢慢发现,自己舒服比什么都重要,自己所关注的外部世界的一些他人他物,不过是自己内心压抑而投射出的一些镜像而已,当意识到这些,我是这么来做的。
1、当自己想安静独处的时候,可以拒绝一切社交,这样自己充分感觉到了,我的时间我做主,充分感觉到了生命的自由。
2、早已经不再标榜自己是爱的天使,博爱一切,相反的是,爱是有交换与回应的,对我付出爱与关注者,我回应与回馈;消耗我的爱与伪随者,我远离。
3、未来,我将与自己发生链接的人与事物深度发展,充分展示真实自己的好与坏,不做作不伪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