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装饰了你的梦一思诗文集春花秋月(精美文集)

中国古典诗歌赏析

2020-07-14  本文已影响0人  琴雪_山人

中国古典诗歌赏析(一)

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

   简要的说,我们中国古典诗歌有如下特点

1、 重抒情,少叙事。西方则叙事多诗发达。一是我们的叙事诗数量比较少,例如《全唐诗》49000多首,绝大多数是抒情诗,严格意义上的叙事诗就很少。二是数量不多的叙事诗,篇幅一般又比较短。即使应该算是民族史诗的,例如《诗经》中《公刘》《七月》《生民》也非常短小。西方的叙事诗,《荷马史诗》《唐璜》《浮士德》都是皇皇巨著。较晚出的,写爱情悲剧的东汉作品《孔雀东南飞》算比较长的,但是和西方动辄十几万字的叙事作品比起来,就比较短了。南北朝的《木兰诗》所叙述的故事,多年征战,也仅仅是几句话就结束了:“万里赴戎机,关山杜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三是即使是叙事诗,抒情的意味也是相当浓的,《长恨歌》《圆圆曲》等作品,我们一读就能感受到作者的那种深深的感慨和叹息之情。

2、中国的诗重意境,多诗情画意。这需要我们来体会,例如: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王维)

这种空灵蕴藉的意味是西方人难以捉摸的。

3、中国诗歌含蓄,精炼,意在言外,讲究言已尽而意未穷;西方诗歌则穷形尽相,情感浓烈。

比较下面两首诗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茵纳斯弗利岛》 叶芝 …

 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巴房;

支起几行云豆架,一排蜂蜜巢,

独个儿住着,荫阴下听蜂群歌唱。

我就会得到安宁,它徐徐下降, 从朝雾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

 午夜是一片闪亮, 正午是一片紫光, 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

 我就要动身去了,

因为我听到,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

 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 都在心灵深处听见这声音。

两者的情感是相似的,都是希望过宁静的生活,远离喧嚣。可是表达起来,前者是精炼留白的,有大量的空白之处可以供读者去想像和填补,而后者的描写就细腻丰富多了。

再如:歌颂爱情的:

《红红的玫瑰》彭斯

 啊,我爱人象红红的玫瑰, 它在六月里开放, 啊,我爱人象一支乐曲,

美妙地演奏起来。 你是那么美,漂亮的姑娘, 我爱你那么深切, 我要爱你下去,亲爱的, 一直到四海枯竭。 直到四海枯竭,亲爱的, 到太阳把岩石烧裂, 我要爱你下去,亲爱的,

只要是生命不绝。 再见吧—我唯一的爱人, 我和你小别片刻, 我要回来,亲爱的 即使是万里相隔。

李商隐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前者的直抒胸臆,,后者的欲言又止,千曲百回,柔肠寸断,体察起来,区别是非常明显的。

有时为含蓄隽永,还用典故来表达,这特点就更明显了。还是以李商隐为例: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那种情事,直接说终是不雅,以典故来写那种不太为人所认可的情感,就含蓄多了。

中国人的那种含蓄之美,有时西方人就难以理解。杜甫的《赠卫八处士》有这样两句;“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是感慨人生如白驹过隙,时光易老,转眼间儿女成群了。中国人读这两句,很容易体会的到,可是西方人对这两句却殊不可解。所以,辜鸿铭在翻译这两句诗时,直接在后面加了一句:啊!这就是人生!以适应西方人的阅读和理解习惯。有些法国人则更干脆,为便于理解,把中国古典诗歌直接译为散文。

3、 中国诗歌的音韵之美与对称之美。中国近体诗是讲究平仄与对偶的,这是汉语独特的。

  例如 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中国人读起来觉得除了哲理之妙,还会感受到那种对称之美。这是我们追求对称之美的民族心理在诗歌中的反映。(我们的建筑也讲究对称之美,大家可以看一下故宫的布局,事实上这种布局,在龙山文化已经有所体现,已经有5000年之久)

歌德的诗歌中表达过几乎一致的哲理:“你想看得更高一点吗?你就要爬得更高一点。”但是,我们中国人读起来不免要撇嘴了——这就是最伟大的西方诗人写得哲理诗吗?和我们仅仅存6首诗的王之涣比起来,相差真不是一星半点了吧?同样的,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西方人难以理解:“两个黄鹂鸟在柳树上叫,一行白鹭飞到天上去了”这是什么好诗?我们小孩子也会这么说话啊——他们对中国诗歌的音韵之美和对称之美的认识实在是差得远呢!

4、 句法的灵活多变。“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灵活到不可捉摸,朦胧之美,不可言表。我们可以把这些词语随便重组,例如“沧海明月泪有珠,蓝天暖日生玉烟”,后者“沧海明月有泪珠,蓝天暖日生玉烟”

即使无解,亦见其美。西方语言的语法特点决定,是不可能有这种组合的灵活性和理解的灵活性的。

5、 中国多所感,西方多所思。中国人多写情感与遭遇,西方人多写哲理与命运(宗教)。

6、 中国诗多通用意象  例如,大雁(乡思),月亮(思乡),杨柳(惜别),斜阳(惆怅)等等。这是一种程式化的表达方式,在中国戏剧中也多有相同的表达。

纠正几种误区

1、不要把中国的旧诗称为古体诗,这是不够严谨的。因为前人以入律不入律分为近体诗(入律),古体诗(不入律)。我们可以称为古典诗歌。

2、古体诗与近体诗高下问题。歌行体与古诗十九首、诗经的不同风格。许多人喜欢绝句和律诗,也有些人喜欢歌行体(例如《长恨歌》《春江花月夜》)所以有些人说古诗十九首水平不低于唐诗。但是,有些人是追求高古风格的,例如周作人就说中国的诗歌除了《诗经》和《古诗十九首》值得读两遍。唐诗宋词都不入他的眼了。这就是接受美学的问题了。怎么来理解这种不同的欣赏习惯呢?个人以为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了,大可求同存异。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