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4 文化中的时间性

2018-05-21  本文已影响38人  金小妞儿

№24 思考与讨论

已阅读

今天我们将进入第五章——这些时间与观念在过去是什么样的?显而易见地,这是一个时间性问题。虽然时间性问题主要是关于“过去”,但“未来”也是人类学关心的议题。在正式开始今天的阅读内容之前,我们先一起来思考一下未来的样子,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话题:中国的婚姻制度、大学制度、环境问题、互联网信息安全……或者任何你想了解的事物。

然后思考下列三个问题(以婚姻制度为例):

你希望今后5年中国的婚姻制度发生什么变化?

你害怕今后5年中国的婚姻制度发生什么变化?

你觉得今后5年中国的婚姻制度最可能发生什么变化?

№25 文化与时间性问题的历史

已阅读

文化的历史

你知道中国100年前,也就是1910至1920年(处于民国年间)左右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吗?你会认为了解这些不重要吗?那未来呢?你有兴趣了解吗?

如果你拒绝了解,那你很可能是一位现世中心主义者,即认为我们现在的生活常态是最好的、永恒的,而这是人类学者最不可能有的心态。

那真正的人类学家会怎样进行时间性问题的思考呢?

作者和妻子在纽芬兰北部例行探访的第10个年头时,他发现这里的人从来不会吃自己饲养的鸡。除了因为像家庭成员一样的感情因素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他们认为鸡的唯一用途就是生鸡蛋,它们是作为食物生产者而不是食物本身,当鸡不能再生蛋,它们就被杀死扔掉,而不是吃掉。不过有趣的是,20世纪60年代之后因为杂货店会销售鸡蛋,所以越来越少人会饲养鸡。同时,各种速食店已开到了这儿,炸鸡成为人们常用食品之一,人们也就开始吃鸡肉了。然而作者不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他开始思考美国的“吃鸡文化”,他发现这种文化在美国其实出现得很晚,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期,原因是在很长的历史里,鸡肉都被认为不值一吃,因为鸡常常用作占卜、运动(斗鸡)、装饰(羽毛),而且它们有吃垃圾的习惯。

其实,人类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受到现世中心主义的禁锢,导致了许多文化偏见。比如有人类学著作认为委内瑞拉的雅诺马马印第安人拥有强烈的暴力文化,但其实他们在16世纪欧洲人贩入砍刀和枪支之前,都不具有这样的攻击性。

作者认为,人类学家现在强调的所有文化,哪怕是我们觉得时间凝结、几乎可以当作个案研究的小型异文化社会,都有一个不容虚构、源远流长的历史需要研究,而且它们定将进入一个与今日截然不同的未来。

时间性问题的历史

文化有历史,文化研究同样有历史。在人类学的初期(即19世纪),英美人类学家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一个文化进化阶段序列,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蒙昧,指很大程度靠自然生活的极小政体。

野蛮,指有复杂的社会组织与重要的财富。

文明,不仅有复杂的社会组织和财富,还有书写体系和城市。

还有,人类学家的兴趣是对人类史建立分类体系,认为所有社会的进程都是前进——“进步”——成为位于顶端的西方文明,这种观点对当时的种族主义和帝国主义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到了20世纪,人类学家暂时放弃了人类文化进化阶段的想法,因为大量的民族志告诉我们,文化的变迁不一定是天翻地覆,它也可能朝许多不同方向(比如倒退、简单化)发展。

№26 提出时间性问题(上)

已阅读

提出时间性问题,主要是为了找到文化先驱(早期形式、先行者)和变迁过程,解释后继者之所以是现在样子的原因。时间性问题主要包括三大类:

(一) 这种实践或观念的前身是什么?

前身也就是过去的样子,当我们提出时间性问题的时候,首先要研究的当然就是这种文化过去的模样,由此又可以分成以下4个问题,前三个问题我们仍然以纽芬兰的“不吃鸡”文化为例:

这种实践或观念的变迁过程是什么?(养鸡与吃鸡蛋的变迁过程是什么?)

从17世纪开始,纽芬兰人就开始养鸡下蛋;而早在1530年,葡属巴西也不吃鸡;罗马人养鸡也主要是为了下蛋。

这种实践从何而来?(养鸡的文化从何而来?)

考古学证明,家鸡最早是在3000年前由红原鸡驯化而来的,它传入中国和印度的时间比西南亚和欧洲的时间则早得多。

人们何时开始奉行这样的方式?(什么时候开始吃鸡?)

作者发现,到1970年纽芬兰有了第一条连通外界的公路后,带来了许多现代经济,比如杂货店、速食馆等,因此人们不再需要饲养鸡就可以买到鸡蛋,而炸鸡看起来也不像鸡,最重要的是不是自己的鸡。

这种实践具有怎样的中间形式?

变迁过程常常有不同的阶段,相应地也就涉及不同的中间形式。例如,许多国家的国旗是历经几个版本才确定变成现在的样子。

(二) 这一实践或观念的变迁过程是什么?

这个问题探讨的主要是怎样发生以及为什么发生的问题,分为了以下三个问题:

这是独立发明的吗?

独立发明指的是相对较少地受到外来影响。

这一文化特征是借用的吗?

借用分为两种方式:直接传播,指传播事物本身如家鸡的饲养文化传到美洲,是因为哥伦布第二次向新大陆航行时直接把欧洲的家畜带过去;刺激传播,指传播观念、技术等,如18世纪时一个埃及人被带入意大利宫廷,请他把孵鸡蛋的技术传授给意大利人。而文化的传播无可避免地会涉及文化涵化的问题(文化涵化这个概念我们在第一天的“文化的变迁”中有学习过,指一种文化与其他社会发生接触时,对整个观念和实践的接纳),而通常一个族群的涵化,通常意味着另一个族群的民族文化灭绝,因为总有一方处于被支配的位置。因此,美洲的原著民讨厌美国的学校,因为他们认为学校只能教授孩子英文和西方文化,而土著语言和文化则被完全禁止。不过也并非所有人都有这样的意识,你或许也会发现,我们一方面疾呼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但另一方面几乎所有的人都离中国传统越来越远,除了饮食。

存在重新诠释吗?

重新诠释是一个内化后再解释的过程,它包括对文化要素的重新组合,选择性地去掉某些要素,再突出某些要素,我们把这个过程定义为文化融合与重新诠释。我们在第四章中提到的菲律宾的阿提汗节,就是整合了罗马天主教、前基督教和流行文化元素的产物。

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每个人都无可避免地被拉入这个巨大的网络中,最主流的意识会告诉大众:我们要迎接全球化,拥抱竞争与挑战。但并非所有人都对此打开怀抱,他们接受方式是把这些传入的文化本土化,改造成他们可以掌握的形式,比如印度电影就在西方化的文化中坚定地保留了印度宗教、印度歌舞等元素;20世纪70年代的冰岛抗议美国电视台的信号过于强大,使冰岛大多数频道都是美国节目,而他们希望保留更多的当地节目。

关于文化融合的问题其实非常复杂。举电影工业来说,有人认为“广电总局”对本土电影的保护不仅不能扶持它成长,反而让国产电影因为失去与外国优秀电影的竞争而变得越来越差,反观韩国电影就是在这种竞争中成长起来的,他们运用西方的电影制作方式,却拍出了本土风格好电影,探讨了韩国的社会生活。如今韩国的票房中本土电影与国外电影几乎是平分了市场份额,可见完全竞争才是真正的解决方式。但也有人认为,如果在国产电影发展的初期就让它们直面好莱坞电影的竞争,很可能会使观众接受过多的西方文化思想,失去对国产电影的审美与关注。

№27 提出时间性问题(下)

已阅读

(三) 这种变迁是外源性的吗?

外源性,指的是这种变迁并非完全自发的,人类学对“发展”一词的理解是:让一种文化与美国或日本这类工业国家能更好接轨的直接变迁。很明显,这里的发达工业国家对于其他发展中或者落后国家的文化影响就是外源性的。关于这个问题又可以引申出下列三个小问题:

1.这种变迁是被其他行为影响的吗?

比如我们不会说放弃与家人一起吃饭的生活方式,但因为工作时间、地点等的影响,我们往往有各自的用餐时间。很多时候,家庭聊天不再是围坐一起边吃饭边聊天,而是通过社交网络或电话。

2.人们注意到这种文化了吗?

有些变化很明显,大多数人都可以感受到。大家可能都会注意到,十年前很少有国外风味的饭店,而今天商场里的西餐、日本料理、韩国料理等餐馆几乎和中餐馆一样多。

3.有没有意识上的变迁?

这里的意识指的是人们对每件事的共有认识,而共有意识的变迁有时会历经几个时代才发生,也有一些会变化迅速。例如,19世纪时民族意识的崛起,引发了拉丁美洲独立战争,一系列的国家在短短十几年之内宣布脱离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而独立。

№28 研究资料与文化变迁的原因

已阅读

研究资料与方法

关于文化的时间性问题研究,人类学家必须依靠各种资料来源:考古学、语言学、口述史、历史文献、生活史、神话与民俗、生物学与地质学。通常会结合下列5个方法:

通过文献或报道人,重建一些观念或实践的原型出现的顺序,比如婚姻这种实践,原型可能是两位异性为了繁衍而结合,到现在则更多考虑感情、财产等因素。

田野工作进行观察。

对其他人早前报告过的某群体进行再研究。

通过纵向研究,即对同一个地点进行不间断的长时段的访问,如作者对纽芬兰大溪镇的研究。

通过横向分析推测变迁,如对同一个地方两种不同节日的研究。

另外民族史和考古学也非常重要。考古大家都知道,而民族史指的是一种文化在某一时期内的历史,或重建一种已经消逝的文化在过去的某段历史。

什么导致文化变迁?

了解了文化是怎样变迁的之后,我们就需要寻找变迁的原因了。

化学家们可以通过使用不同的溶液浓度来进行不同的实验,从而验证某种物质的属性。但与这些实验研究者不同的是,人类学家根本没有机会进行这种再运行的过程,因为历史已发生,如果人工干预现在或未来也会违反自然性原则,因此人类学家其实很难确定哪些因素是最显著的。

不过人类学家都已采用一种概括性的变迁模式,如下图所示,它展示的是一个群体的文化与其环境组成的反馈环。

Day 4 文化中的时间性

我们从最左边的方框开始:环境变化。环境包括两类:一是生物物理方面,如栖居地环境的变化、新疾病的产生等;二是社会文化方面,如移民、贸易等。变化会导致问题与机遇,而人们会用新的方式来应对这些变化,这些方式又会影响环境,然后开始新的循环。

№29 思考未来

已阅读

对于未来预测这件事,可以说几乎没有人不关心,每个人都想抓住未来的趋势,从而可以走在别人前头。对于人类学家来说,他们恰好肩负“思考未来”这项使命。下面是三种他们研究未来的方式:

1. 系统方法

道格拉斯·雷贝克的《低头看路》(Looking Down the Road,2000)是一本用人类学整体性、时间性问题来思考未来的书,作者运用物理、生物科学及计算机信息技术中已经得到检验的系统论,建立了一个情景模型。在确立前提、系统参数等条件后,就可以按照当前趋势描绘出各种状况在未来的发展情况。

2. 历史比较法

我们常常说:历史是不断重复的。环境科学家戴蒙德在《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Collapse: How Societies Choose to Fail or Succeed,2005)一书就使用了这种方法。他考查了一些著名的文化崩溃案例,比如玛雅文明、格陵兰的维京人、复活节岛民,然后再根据这些案例预测未来会走上同样错误之路的社会,包括中非的卢旺达的胡图族与图西族、多米尼加共和国与海地,以及我们中国。

他发现这些历史案例的共同点是环境退化、人口锐减、文化崩溃,有些文化可以成功地处理好这些问题,但有些文化对此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统治精英一意孤行,过度使用资源并破坏环境。他认为,中国以其数倍于美国的人口来追求北美人的生活标准,将会在水源、空气、森林和生态稳定性方面遭遇惊人的后果。这一点,面对全国大面积雾霾的国人或许深有体会。生态环境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这一问题值得每一位普通人思考。(在此笔者也推荐两部关于环境保护的纪录片《塑料王国》和《地球之盐》)

3. 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采用的是访谈的方式。人类学家会挑选当地的领袖、官员、老师、店主等人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关于“你觉得未来5年内那片森林会发生什么变化?”等问题,然后再把他们的观点发给所有的访谈对象,收集他们对其他人观点的看法,再收集这些看法返还给被采访者。

№30 今日总结

已阅读

今天我们学习了第五章,关于时间性问题,即这些时间与观念在过去是什么样的?

关键词:

文化的历史,研究文化的历史,时间性问题,文化变迁,未来

要点:

现世中心主义者,即认为我们现在的生活常态是最好的、永恒的,我们不太清楚一百年前的生活是什么,也不太清楚未来会怎样。

人类学家现在强调所有的文化,哪怕是我们觉得时间凝结、几乎可以当作个案研究的小型异文化社会,都有一个不容虚构、源远流长的历史需要研究,而且它们定将进入一个与今日截然不同的未来。

时间性问题包括:这种实践或观念的前身是什么?这一实践或观念的变迁过程是什么?这种变迁是外源性的吗?

变迁模式展示的是一个群体的文化与其环境组成的反馈环。

思考与讨论:

今天一开始的思考题你挑选的是哪个主题呢?如果你想把这个问题思考得更深入,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下面的活动。(可在线上或线下,线下可以和家人、朋友等以聚会形式进行)

活动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一:选择话题。可选话题:中国的婚姻制度、大学制度、环境问题、互联网信息安全……或者任何你感兴趣的主题。

然后把选择的主题分为三个问题(以婚姻制度为例):

你希望今后5年中国的婚姻制度发生什么变化?

你害怕今后5年中国的婚姻制度发生什么变化?

你觉得今后5年中国的婚姻制度最可能发生什么变化?

阶段二:采访并记录小组成员的回答。(记得保持倾听的姿态,让报道人可以舒服自由地思考与回答。)

阶段三:整理所有的回答,形成报告一,并把它发给所有小组成员,询问他们对于这三个问题的回答是否有改变,整理形成报告二。

阶段四:分析两份报告,并与小组成员分享:

结果在哪些方面与你预计的一致?差异在哪儿?

报道人有没有回答他们关于未来的看法?

这些回答的相似之处是什么?不同之处是什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