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房人物设计

世界著名建筑师贝聿铭不为人知的背景

2017-07-26  本文已影响73人  技术汪

MemoryKoodow

先帮个别童靴补补课

贝聿铭,世界著名建筑师,美籍华人,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广州,祖籍苏州,望族之后。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就读建筑学

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

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

1989年日本帝赏奖;

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

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

呵呵,就是这么牛掰的大神!!!

那么我们先来欣赏一下大神的作品,所谓由物知人嘛

北京香山饭店

香港中银大厦

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

卢浮宫金字塔

苏州博物馆

贝聿铭的父亲

最近在阅读一些有关“黄金风潮案”的近代史书时发现,内战期间,由于蒋介石发动内战,国民党军费开支巨大。以1947年为例,政府一年财政收入17万亿法币,而国民党军费开支高达100万亿,赤子83万亿。几乎全靠印刷机弥补,上海五大印刷厂,一分钟印刷1600万元法币,日夜不停亦不足够,还要到英、美去印,然后用飞机运回国内流通。

国内通货膨胀迅速,蒋日记中写道"物价不定,人心浮动,社会渐行不安之象"。为抑制货币贬值,责令行政院长宋子文稳定货币,宋子文责令中央银行总裁贝祖诒抛售库存黄金,回笼法币,反而引起黄金抢购风潮,未达到控制通货膨胀的目的。随后,蒋介石要求宋子文撤去行政院长职务,免去中央银行总裁贝祖诒的职务

以下是百度百科的解释:

贝祖贻(1893—1982年)字淞荪,江苏

吴县人,1907年进苏州东吴大学,1911年考入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即唐山交通大学,现西南交通大学)。1913年肄业,任汉冶萍公司上海办事处统计部会计,1914年任中国银行总管理处总帐室会计,次年调任中国银行广东分行营业主任,后为副经理、经理。1918年任香港分行经理。1927年任上海分行经理及总行外汇部主任,打破了外国人垄断中国外汇汇兑局面。其中的亮点就是“吴县人”、"东吴大学"。

查询一些资料发现,原来贝祖诒是贝聿铭的父亲,亲生母亲是贝祖诒原配庄夫人,1931年去世,当时贝聿铭14岁。

一生都与金融打交道,被业界称为“金融巨子”、“汇兑奇才”;

梳理与贝祖诒相关的重要年份,折射出的是一部中国金融发展史;

出身于商业世家,他的贝氏家族富甲一方。与江浙一带著名的钱氏家族相似,始祖都出自浙江,钱氏一世吴越王钱镠是杭州临安人,而贝氏一世贝兰堂是浙江金华兰溪人

明朝中页,年轻的贝兰堂离开家乡,跨过吴山越水,抵达苏州,以行医卖药为生,创下一片崭新天地。

这个家族诞生了理财高手贝理泰、颜料大王贝润生、金融巨子贝祖诒、建筑大师贝聿铭……

中国金融发展史。

贝祖诒的一生就是我国金融发展的折射;

1912年,贝祖诒完成学业,对接上了民国元年。

1912年1月初,大清银行“商股联合会”上书孙中山,建议就原有之大清银行改为中国银行,作为政府的中央银行。

大清银行的前身是户部银行,清政府于1905年8月成立,属于中国第一家国家银行。这一年,施行了上千年的科举制度废止。

鉴于大清银行资金充足,机构和人员均比较完备,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迅即批准,要求“先行开办,克期成立”。

1912年2月5日,中国银行在上海汉口路大清银行旧址举行成立大会,并正式对外营业。

1914年3月,贝祖诒进入中国银行工作,开启了漫长而辉煌的中银职业生涯。此前他在盛宣怀创办的一家公司上海办事处做过一段时间的会计,也是跟钱打交道。

1915年,年轻的贝祖诒被调到中行广州分行工作,携妻女迁往广州市。只会说吴侬软语的贝祖诒,没日没夜学习粤语,很快就学会了一口地道的广东话。两年后的1917年4月26日,贝聿铭在广州出生。由于军阀混战,贝祖诒提议将广州分行暂迁至香港,获得同意。

1918年,他带着1岁的贝聿铭到了香港,在这里白手起家,前后干了整整十年,是中银香港分行真正的奠基人。(这也是贝聿铭设计香港中银大厦的部分原因)

敏锐的贝祖诒发现,各国货币汇率的差价有盈利的空间,于是把精力集中于套汇交易,从而成为一代“汇兑奇才”。此间,贝祖诒结识了后来被称为“民国金融之父”的宋子文。

1928年,在香港中银工作了10年之后,贝祖诒调回上海,此时他已成长为年富力强的少壮派货币专家。

1932年7月,时任财政部部长的宋子文,到上海商洽“废两改元”——废除不统一的银两币制,改用银元。这是中国货币史上的一大进步。贝祖诒以中国银行代表身份参加,参与推动了中国币制改革。

1932年,是双喜临门:这一年,他升任中国银行副行长,成为高管,时任行长是著名银行家张嘉璈;这一年,他续弦迎娶名媛蒋士云,而大美女蒋士云正是张学良一生深爱的人(后面细说)。

高富帅与白富美:蒋士云与贝祖诒

1936年7月,任中国银行副行长;

1941年,贝祖诒出任中国银行代总经理。

1942年,中国银行成为国际贸易的专业银行。金融国际化,是必然的趋势;要想发展,闭关自守是没有出路的。银行走向国际,银行家也走向国际。

1944年7月,贝祖诒以中国代表的身份,陪同孔祥熙赴美出席国际金融货币会议——即著名的布雷顿森林会议。

抗战胜利后不久,中国进入内战时期。

从1946年到1949年,恶性通货膨胀愈演愈烈,“粒米百元”。不仅百姓苦不堪言,同样给银行带来严重影响。

1947年至1948年,南京政府勒令外汇移存,中国银行迫于压力抵制未果。

1946年至1947年间,贝祖诒当了不满一年的中央银行总裁,被蒋介石撤职。

1948年,贝祖诒赴美,担任驻华盛顿中国技术代表团团长。此后,贝祖诒做出了一生中一个重大决定:留在美国。若不是这个决定,日后就不会有建筑大师贝聿铭了。

在1954年以前,中国银行一直为贝祖诒保留着董事席位。

1962年,贝祖诒再一次与中国香港发生关系——出任中国香港上海商业银行董事长。十年前的1952年,他曾出任纽约斯泰公司顾问一职。

上海商业银行是香港著名的华资银行之一,1950年11月在港注册。创办人是银行家陈光甫,江苏镇江人。早在1915年,陈光甫就与张嘉璈等人合股成立了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而贝祖诒的父亲贝理泰,1917年出任苏州分行经理。

1973年,一生为银行业忙碌的贝祖诒宣布退休,结束了银行家生涯。这时他已年届八秩,此后定居纽约。

“1982年年初,中国银行行长兼董事长到纽约拜访曾任银行高管的贝聿铭的父亲。出于传统的礼节,他们向他请求让贝聿铭出山为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建一栋新楼,用于外汇及境外投资的管理和运作。”

1982年12月27日,贝祖诒在纽约静静地告别了世界,享年90岁。

贝祖诒一生与金钱打交道,赠予世人的多,自己获取的少。他一生廉洁,并不像宋子文、孔祥熙那一干人,左手为政府理财,右手为自己理财。贝祖诒最后热忱帮助赠予世人的,就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经典——由他儿子贝聿铭设计建造的香港中银大厦。

张嘉璈对贝祖诒曾有这样的评价:“贝为中国银行家,亦为国外汇兑与国际金融专家。一生为中国银行及国家财政金融服务达三十五年,而以在中国银行时间最久,计三十三年。中国银行国外汇兑业务之创办、地位之确立与业务之扩展,贝氏贡献甚大。中国币制于一九三五年改为法币及抗战期间法币之维持一切措施,贝氏参与协助,尤著功勋。

蒋士云与张学良

估计大家都清楚,我们的那位少帅张学良,从台湾获得自由以后,到美国见的第一个人并非于凤至,而是贝聿铭的后妈——蒋士云。我来给大家扒一扒前因后果!

出生在商宦世家的蒋士云,从小天生丽质,聪颖好学,她在蒋氏家族女孩子中排行第四,故而人称她为“蒋四小姐”。蒋士云10岁时被家人送往上海读书,12岁随父亲赴北京,就读于英国人开办的学堂,学习英语。由於其父早年进入北洋政府外交部,作为驻外使节的千金,蒋士云随父母远下欧洲,16岁时曾到法国巴黎留学一年。在熟读英语的基础上又初通了法文。

蒋张第一次见面

蒋士云第一次和张学良见面,是在北京,时间是1927年夏天,当时她正随父亲蒋履福从法国归来。而张学良已是东北军第三军团总司令,驻防保定,因其父张作霖挥师经天津进入北京,正在筹划就任中华民国大元帅,所以张学良经常来北京。张学良善於结交朋友,他与中国驻外大使顾维钧的关系最为密切。那时蒋士云的父亲蒋履福刚从法国三等秘书任上卸任,回国述职,随顾维钧一并来到北京。经顾维钧引荐,张学良认识了蒋履福,同时也见到了坐于同席的蒋士云。

第二次见面

第二次相见,也给张学良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次是在上海,时值张学良偕夫人于凤至赴南京和蒋介石首次见面。1930年秋冬,南京公务结束后,张学良偕眷抵达上海,在出席上海市长张群为他举行的宴会上,再次和风姿绰约的蒋士云邂逅。这时蒋士云已出落成秀色可餐的沪上名媛了。蒋士云这次不但和少帅频繁赴宴,而且又接连出席了张群和上海头面人物举行的几场舞会。张学良这时才发现,蒋士云不但长大了,而且又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和法语,这让他大为惊讶和欣赏,因为喜欢英语的张学良可以和蒋士云用英语交流感情了,而让张学良自愧不如的是蒋士云还会说法语。

欲袒露心迹

1931年2月,蒋士云对张学良的心仪,促使她有了一次北京之行,决心和张学良袒露心迹。但是,她来到北京方才意识到与张学良失之交臂。当时张学良身边不仅有结发妻子于凤至,而且在一年前又新添了女秘书赵一荻,张、赵也有了爱之结晶。这位同样被称为四小姐的赵一荻尽管没有名分,但算是名花有主了。所以蒋士云在北京尽管和少帅接触较多,但自知成为张学良的红颜知己断无可能,於是在盛夏到来之前与张学良挥泪而别。7月,蒋士云乘意大利邮轮远赴欧洲开始了自己新的生活。她下决心忘掉张学良,斩断情丝,把心底的痛苦变成了发奋读书的动力。

邂逅贝祖诒

1931年9月,失恋的蒋士云在罗马旅行时意外与一位熟人贝祖贻邂逅。贝祖贻因发妻庄夫人新丧,是前来欧洲散心消愁的。蒋士云与贝祖贻早在上海和南京就见过面,此次相逢国外,又是同病相怜,所以与贝祖贻交谈数日,沉寂的心灵竟然碰撞出爱之火花。

设法探望少帅

1932年春,蒋士云和贝祖贻在上海结婚的消息传到北京时,张学良正因背上“不抵抗将军”恶名代蒋介石受过,他在焦头烂额之际,派员赴沪给蒋士云送去了贺礼,以表祝福。“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囚雪窦山。一天,贝祖贻打听到了这个秘密消息,回家即告诉了夫人蒋士云,蒋士云便让贝祖贻谋求于戴笠。而此时的戴笠想为他的部门谋寻一笔外汇资金,正有求于贝祖贻。二天后,贝祖贻说是戴同意了他们去雪窦山见张学良。第三天清晨,贝和蒋乘上了一架军用飞机,9点到达宁波。戴笠手下对贝蒋二人当然不敢怠慢,恭恭敬敬地把贝氏夫妇迎入一辆轿车。然后,有两辆军用吉普车在前后跟随,沿一条曲折盘旋的山间公路,逶迤向四明山群峦间驶去。就在他们感觉山路遥远,险峰重重的时候,一个特务告诉贝夫妇,说是到了。贝夫妇下车一看,原来他们来到了四明山的顶峰雪窦山。葱笼的古柏古松在他们的面前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在雪窦山通往千丈岩的路口,有一高大的拱门,门册挂着“中国旅行社”的牌子。旅行社内外,十步一岗,五步一哨,到处都是荷qiang实弹的军警特务。

张学良和于凤至见到贝、蒋夫妇二人能在自己落难之时竟然亲自前来探视,当然非常感动。于凤至已是泪眼婆娑,泣不成声音,紧紧搂着蒋士云,蒋士云也禁不住泪水涟涟。

饭后,张学良于凤至陪贝蒋二人散步于雪窦寺。让贝祖贻和蒋士云感到少许欣慰的是,幽禁当中的张学良还有游山的自由。张学良特意提高了嗓门,念读起王阳明早年游雪窦寺的诗:“林间烟起知僧在,岩下云开是鸟飞。僧居俯瞰万山尖,六月凉颷早送炎。

当日下午,贝、蒋夫妇与张学良夫妇在中国旅行社门前挥泪而别。贝祖贻与张的分别竟然是永诀。当然更有后话,张学良自诉“最爱的女人在纽约”,张学良说的“纽约女友”就是蒋士云。

再度相逢

相逢的人会再相逢。即便把幽居时的探访算上,张学良与蒋士云在一起相处的时间也屈指可算,1991年那90天的相逢,既是狂欢,也是诀别。因为懂得,所以可爱。蒋士云懂张学良,所以张学良1990年曾对留美学者唐德刚说:“于凤至是最好的夫人,赵一荻(赵四)是最患难的妻子,贝太太(蒋士云)是最可爱的女友。我的最爱在纽约。”1991年,张学良90岁,蒋士云79岁,在纽约,see  you  again。

因为懂得,所以自如。蒋士云在90天送给了张学良一个温暖的生日和无尽的欢愉,以他最爱的方式。白天,她安排爱热闹的张学良会朋友、接受采访、做口述历史、听牧师布道,甚至带他去看跑马、球赛,还去赌城玩了21点;晚上,她们一起打麻将,兴致好时还听听京戏唱片。总之,她让张学良在她那儿过得很充实,很愉快,张学良晚年曾经不止一次说过,在纽约度过的三个月,是他一生中最自由的时光。然后,张帅离开纽约,从此再未相见,连电话都没有通过一个。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