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让你苦恼吗
教室里的午间闲聊时间,邻桌的Linda同学听说我学过心理学,索性凑了过来,说她深深陷在拖延症的痛苦之中。
Linda的拖延症已经有很久了,在学生时代她曾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英国留学期间成绩优异,毕业回国后从事咨询顾问工作,写PPT和给客户提案是她日常的工作,她说明明知道工作就在那里,她却总是拖到最后一刻不得不做时,才开始准备,经常陷入恶性循环,每一次提案,总是熬夜通宵改PPT。
她第一次做演讲,是临时顶替别人的,负责项目的顾问有事没来,她接到任务,要为客户做一次培训,而PPT的内容她并没有参与,她临阵磨枪,通宵准备,熟悉了PPT的思路。第二天,她一进会场,望着台下的人头攒动,就惊呆了,那是一个500人的场,这是她的第一次演讲,而之前从未在那么多人面前演讲过。第一次演讲就这样在战战兢兢中开始,却出乎意料地取得了成功。
讲起这些的时候,Linda沉浸在回忆中,脸上充满了小骄傲,感受得到她的成就感。她说自从那次演讲之后,她似乎陷入一种惯性,每一次的任务似乎都难逃这样的慌张。比如,下午就要给客户提案,上午才开始把上级的PPT和自己的内容整合在一起,午餐也来不及吃,直到提案开始,她已经站在讲台上,还没有完整地过一遍PPT的内容。
虽说每次都完成了任务,但她却陷入自责情绪中,曾经自律、优秀的自己无法接受今天这个敷衍了事、拖拖拉拉的自己。

在闲聊的过程中,我用发问的方式开启了高效能的对话,问了她三个问题:
1、拖延给你带来什么好处?
2、回忆你第一次拖延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境下?
3、当任务很重,觉得完不成时怎么办?
围绕这三个问题,她用自己的资源回应着,在对话的过程中,有能量在流动。
拖延症解决
拖延症是一种推迟任务的自我调节失败形式,在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拖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曾有调查显示约7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时拖延,50%认为自己一直拖延。每个人都或多或少都有拖延,只是程度不同,如果拖延并没有带来强烈自责和极端的情绪和心理问题,那么还是可控范围。严重的拖延症会对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出现强烈的自责情绪、负罪感,不断的自我否定、贬低,并伴有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就要进行相应的疏导和治疗。

1 找到拖延的根源
拖延总会带来一些好处,比如享受片刻的舒服、暂时逃避,这此相对应的内心感受是担心惩罚、害怕犯错。拖延症背后大多有一个恐惧,要找到拖延的根源,才能处理恐惧。回忆第一次拖延是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样的情境之下,认知疗法有重建早期记忆,精神动力学常用的共情、解释、关系等工具去处理当时的创伤和恐惧。
2 列任务清单
产生拖延症的另外一种原因是感到任务很重,觉得任务无法完成,产生对目标的焦虑。焦虑来源于没有掌握感。这可以用认知疗法里的“列任务清单”技术,把大目标分解为一个一个小目标,可以缓解对大目标的焦虑,细分目标之后一点一点地做,每完成一点,就给自己一点小小的激励,这样就行动起来了。

午休时间结束,我们以这样一个结论,结束了闲聊:如果拖延症让你感到苦恼,要么即刻行动起来,循序渐进纠正自己的行为;要么就调整自己的认知,认同和习惯它的存在,要知道存在总是合理的。
2020年10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