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青年聚集地中国传统文化国学与传统文化

百年之后的你,谁又还记得呢?

2018-04-15  本文已影响8人  承渡5000

盘点100年前杰出的“90后”文学青年

你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就是,乱世出英雄,对于中国来讲春秋战国和民国绝对是学术上百家争鸣百花起放的两个高潮点。

我们现在说的90后,也就是指1990~1999年间出生的人,那么一百年前,即1890~1899年出生了哪些九零后呢?百年之后的你,又还记得谁呢?

当然,每个时代,每个行业都会有很多杰出的人才,我们既然关注的是文化,那么自然列举的都是一些文化大家。这期间还有一位全中国都忘不了的人物,虽有才情,我们在学生时代也确确实实背了他不少诗词,但是思量再三,我还是觉得不与下列人物相提并论为宜。

1890

国学大师

陈寅恪

陈寅恪(1890.7.3—1969.10.7)

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受之苦痛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 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

因为出身名门,学识过人,陈寅恪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谈起起这位国学大师那就会想到那个最著名的段子。
说是陈寅恪在清华任教时,除了一道怪异的国文题——“对对子”。
上联是:孙行者
结果考生有交白卷的,有写猪八戒的,有答唐三藏的,这些人都挂科了,反倒是对“胡适之”的人的了满分,而这个答胡适之的人正是日后北大的教授周祖谟。

1891

新文化运动领袖

胡适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

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失败,都由于过去的不努力。 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胡适 《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

说起胡适先生,我得好好说说,最近看他的著作比较多,包括现在正在读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和上个月刚刚读完的《我们能做什么》。
怎么说呢,不看政治立场这些东西,我还是认为《我们能做什么》是一本很适合创业者,和年轻人读的书,果然还是最怕文人谈政治。

如果你没有读过胡适的作品,也没关系啊,我觉得你一定是听过的。那首老少咸宜的《兰花草》就是胡适的作品啊,“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我还是很喜欢胡适的,他的文章总给人一种“一团和气”的感觉,很是亲切。

1892

新诗奠基人之一

郭沫若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 —— 1978年6月12日)

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 郭沫若

这大师,我也就不说什么了,文人还是别碰政治的好。
文艺青年情史本就多,郭沫若的也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郭沫若最经典的应该是课本上那首《天上的街市》。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回忆起来了吗?

1893

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

梁漱溟

梁漱溟(1893年10月18日 ——1988年6月23日)

中国人的10个特性:(一)自私自利;(二)勤俭;(三)爱讲礼貌、爱面子;(四)和平文弱;(五)知足自得;(六)守旧;(七)马虎;(八)坚忍及残忍;(九)韧性及弹性。(十)圆熟老到。——梁漱溟 《中国文化要义》

配合着《中国哲学史大纲》,最近也简单的扫了两眼梁漱溟先生的《印度哲学概论》,书是极好的,只是抬头再看梁先生的长相,实在是有点印度风啊……

1894

中国最好的语文老师

叶圣陶

叶圣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

心如槁木不如工愁善感,迷蒙的醒不如热烈的梦,一口苦水胜于一盏白汤,一场痛哭胜于哀乐两忘。——叶圣陶《没有秋虫的地方》

如果你有心学写作,那么必须像你推荐,我刚开始看的《七十二堂写作课》,这本书绝对是新媒体从业者书单中必不可少的一本书。

1895

文学界隐藏的发明家

林语堂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

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着配角。——林语堂《人生不过如此》
林语堂先生潜心十年发明了“明快中文打字机”,除此之外还捣鼓了很多小玩意儿获得了多个专利。

1896

茅盾文学奖的矛盾

茅盾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

茅盾先生就不要讲了,没看过书至少应该听说过大名顶顶的茅盾文学奖吧,选了茅盾先生的名言,觉得很有意思,茅盾谈矛盾……

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大部分来源都是因为高估了自己在对方心中的地位,比如把陌生人当熟人,熟人当朋友,朋友当亲人,恋人当爱人,把爱人不当人。——茅盾

死在丛林里的烈士

郁达夫

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

郁达夫我们应该也不陌生,在课本上也学过他的《故都的秋》。
不知道你还能不能回忆起来: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郁达夫《故都的秋》

不过说起郁达夫,最传奇的就是他的死。郁达夫逃亡海外后还在组织者各种抗日运动,本来日本都已经宣布投降了,但是郁达夫却离奇失踪了,最后竟然还还是在苏门答腊的丛林里找到他的尸首,追为烈士,关于郁达夫的死不可谓不奇。

浪漫诗人

徐志摩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徐志摩《再别康桥》

徐志摩我想我就不用再多说些什么了吧,他的《再别康桥》还有和陆小曼的爱情故事大家应该都是再清楚不过的了。

徐志摩的死也是十分令人惋惜的,英年早逝不说,也正如他说的“不带走一片云彩”,而是直接带走了整片天空,1931年因飞机失事去世。

1897

美学大师

朱光潜

朱光潜(1897年9月19日 ——1986年3月6日)

世间大概没有比中国大学教授与学生更孤僻更寂寞的一群动物了。——朱光潜
我很奇怪明明大师们说的都对,都是前车之鉴,偏偏到现在也什么都没变,生活是这样,学问是这样,教育也是这样,难道真的是百无一用是书生?

之所以称朱光潜为美学大师主要是因为他的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谈美》。多是和美学相关的。

1898

不领美国救济粮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

朱自清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朱自清《背影》

毛泽东的著名文章《别了,司徒雷登》中写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1899

自沉太平湖

老舍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

老舍先生,我们也熟悉,《骆驼祥子》,《茶馆》都是课本里常见的。至于老舍先生为什么自沉太平湖,原因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人若是看透了自己,便不会小看别人。——老舍 《骆驼祥子》

多数的90后都已经工作了,但愿大家每天都有好心情,几零后这种标签其实并不重要,二十几岁的人看十几岁的人总是幼稚,三十几岁的人看二十几岁的人又总是离经叛道,如此,越是叠加点生活的经验,越是容易给别人贴标签,以示自己的年龄不是虚长的。

其实我们很好,都没有什么好抱怨的。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查了查,也有好多爱国将领,像张自忠,佟麟阁,贺龙,刘伯承等都是一百年前的90后,像咱们这么大都走在为国捐躯的路上。

相比之下,我们实在是幸福太多了。一个时代,需要伟大的人,也需要平凡的人。有好人,也有坏人,实在是不该给自己,给别人轻易的贴标签。

我写的东西有时候太过小众,生冷,所以看的黄金时段都是我朋友在写,一般歇的黄金时段,都是我在写,有点滥竽充数的感觉。

我做不到尽善尽美,接受您宝贵意见后或许可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