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费不是卡点战
国庆中秋假期刚刚结束,不少打工人卡点下高速,在收费站上演“惊魂时刻”。有卡点司机称:“晚8秒付五百多元,失眠到天亮”。高速费确实是节日期间避免不了的话题,不少能现在都以能省个几百上千的高速费作为节日假期的开始。
不过就只是慢了几秒就要多付 500 多的高速费确实糟心,失眠到天明挺能理解的。 一边是动辄数百元的高速通行费,一边是几分钟甚至几秒钟的时间。司机们普遍怀有一种“胜利者”心态——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利用政策红利,省下的钱就像是“赚到的”。这种“赢”的感觉,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激励作用。所以就输了几秒这种感觉比付的高速费更有“侮辱性”。简直是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的高速版。
长假期间,长途自驾的通行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对于普通家庭而言,能省下几百元,相当于覆盖了途中一两天的餐费或油费。在规则内争取利益最大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消费者行为。但是对路程时间的预估不可能100%精确,任何一个意外的堵车、服务区停留、交通事故都可能让全盘计划崩盘。所以可能存在为了抢时间,司机可能在最后阶段超速行驶、频繁变道,或在收费站前冒险插队,极易引发交通事故。生命安全的价值远超几百元通行费。
正如新闻中那位司机所言,“晚8秒付五百多元,失眠到天亮”。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懊恼和自责,带来的精神内耗和健康损失,同样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隐性成本”。司机的行为是“经济理性”与“风险非理性”的混合体。他们算清了经济账,但往往低估了安全账和健康账。
从高速的免费政策来说,“出收费站时间为准”的规定是清晰、统一且易于执行的。它提供了一个绝对公平的标尺,避免了争议。如果设置“宽限期”,反而会引发新的不公(宽限多久?为何是X分钟不是Y分钟?)。
或许可以考虑“分段计费”或“延时付费”。有专家曾提议,能否在免费时段接近结束时,对仍在高速上的车辆提前计算已行驶路段的费用,或允许其延时支付免费时段内产生的费用。但这在技术实现和系统改造上成本极高,操作复杂。
其实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免费截止前几个小时,通过导航APP、高速路牌、广播等渠道,进行更密集、更醒目的提示,提醒司机“时间已紧,建议就近下高速再上”,可能比修改规则更务实有效。
看待“卡点高速费”,我们不应仅仅停留在“好笑”或“心疼”的层面,而应看到其背后的博弈。作为司机最明智的选择,或许不是成为“卡点大师”,而是做“风险规避者”。 提前规划,留足余量,在免费截止前选择“战略性放弃”,用一笔小钱(就近下高速的部分费用)去锁定“安全”和“安心”这两个无价之宝。
毕竟,假期出游的本意是放松和团聚,不应以一场高速收费站前的“惊魂时刻”和事后的“失眠到天亮”来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