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万众期待的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终于在最近更新完结,延续了第一部的高质量,画面甚至比第一部更加的活泼有趣,豆瓣评分更是高达9.4分。
2019年,第一部一经播出便好评如潮,无论是选题、拍摄还是后期的动画,都牢牢地抓住观众的心。
这是一部以书为题材的纪录片,力图在阅读多样化、碎片化的当下,记录这个时代形形色色的爱书之人,捕捉和书有关的那些精彩故事。深受文艺青年和读书人的喜爱。
旁白依然是由著名实力派演员胡歌配音,温柔的声音把片中主人公们的故事娓娓道来。
片中的每个人都是图书行业的佼佼者,都在自己所钟爱的书本间游走探寻,尽自己的所能向人们展现出书籍本身的魅力,更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对于图书行业的热爱。
01 做喜欢的事,没有遗憾
每天早上七点多,在通往南京图书馆的公交车上总有沈燮元老先生的身影。
这位九十八岁的版本目录学家说:“我一辈子没有脱离图书馆。刮风也来,下雨也来,就像鱼离不开水。”
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沈老便由着兴趣地指引一头扎进了图书馆工作,每日和古籍打交道,在版本目录学领域里一扎就是70年。有着“古籍活字典”之称。
从1978年到1995年,沈老和他的同事们在这18年间对13多万种古籍善本目录卡片进行整理汇编。在没有电脑和互联网的时代,每一张卡片都要靠“人肉”一一查核甄别,克服重重困难才最终完稿。
“我就是喜欢这个工作!”轻描淡写间是沈老对一生钻研的事业的无比热爱。
如若我们对一件事情足够的执着和认真,多半是源于对这件事情足够的热爱。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说:“成功的真正秘诀在于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开启成功之门的第一把钥匙。
兴趣使然,沈燮元老先生在退休之后依然没有闲下来,开始着手整理清代藏书家黄丕烈的题跋集,通过各种途径四处搜寻相关资料,虽然工程量大得不可想象,但最终于2020年整理出了业内最全最好最重要的黄跋集,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沈老笑着说“做有兴趣的事情就开心,我不想多的东西,就想书,所以没有遗憾。”
如果一个人这一生能做一件自己无比喜欢的事,应该是非常幸福的吧!
热爱可以使我们更专注更执着,找到热爱的事业并为之努力,前方到达的必定是成功的彼岸。
02 不是天才,没有捷径
“这世界上是有所谓的天才,他擅长的东西,正好在这个时代可以叫座,这种人才是所谓的天才。如果不是天才的话,那就该怎么画就怎么画,画画没有捷径。”
这就是父亲眼中的天才怪女孩赵佳-----一个为漫画而生的人。
如果不是热爱画画,谁会把青春全部投入进一张张的稿纸,穷尽一生也要完成心中的那个故事。
《黑血》便是赵佳的那个故事。
除了吃饭睡觉,剩余的时间全部在创作,稿纸堆满了整个房间,一天画60页的高产量,放到任何绘画人的眼里都是震撼的吧!
就这样,《黑血》在两年时间里便连续发行了三本单行本。
高尔基说:“天才是由于对事业的热爱而发展起来的。简直可以说,天才----就其本质而论,只不过是对事业,对工作的热爱而已。”
但是接下来家庭的变故让赵佳的故事不得不停载,父亲的病重使赵佳一家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辗转在各个医院之间。
直到1999年赵佳才终于找到了重启连载《黑血》的机会。为此她付出了比之前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不到一年便获得了香港“文传杯”漫画大赛冠军。
可是好景不长,二十一世纪初,彩色漫画和网络漫画的盛行使得黑白漫画大受打击,随着《少年漫画》的停刊,《黑血》也再次被迫停载。
在往后的十年间,赵佳都在一边照顾再度重病的父亲,一边寻找新的杂志社,为《黑血》的故事寻求连载的机会。
天才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创作者无数个孤独的日日夜夜堆积而成的,是思维宇宙里迸发的灵感火花编织而成的,是始于热爱忠于勤奋与坚持的必然结果。
“即使命运弄人,亦|义无反顾。”这是2017年新版《黑血》的书籍封面。
2021年,在赵佳的努力之下,《黑血》终于又有了重启连载的机会,以适合时代的方式继续着它的生命。
“哪怕你追求的这个事情再怎么缥缈虚无,但只要你永远都不放弃,一次一次一次地再来,总会有一次能够成功。”赵佳这样总结她的坎坷经历。
不是天才,没有捷径,是满屋子承载了时光记忆的稿纸和无尽的坚持造就了赵佳今日的成功,我们也才能读到一部部超时代的作品。
北京冬奥会金牌运动员谷爱凌在面对大众贴在她身上的“天才”标签时这样说:
“热爱是成功的基础。”
“天赋只有0.1%,更多的是努力、平衡、自律。”
因为热爱,所以愿意付诸时间和精力,愿意倾注一切。
03 60年做好一件事
考上社科院研究生的那一年,杨武能已经40岁了,重新开始研修德语文学。
“我就是拼了!”为了弥补失去的十年,杨武能开始争分夺秒地翻译和写作,三年间便出版了五本译著,包括他主攻的歌德文学研究。
凭着对歌德作品的无限热爱,以及和书中主人公强烈的情感共鸣,三个月便翻译完成了歌德巨著《少年维特的烦恼》。
在此译本出版后的四十年间,销量超过了一百五十万,在一代代的读者心中引起了长久的共鸣。
翻译的是别人的作品,却也是自己的人生。
出身不好的杨武能在德语研学上是几经波折,最初为了补贴家用打开了翻译世界的大门,从此不论什么困难都无法阻挡他前进的步伐。
为了弥补20年前与友人合译的《魔山》留下的遗憾,2004年,已经66岁的杨武能不顾一切地前往德国,开始独自翻译这本上千页的德语巨著,并于一年后出版。此书一经出版,反响热烈,好评如潮。
《魔山》主人公用七年时间来探寻生命,而杨武能用了近20年来穿越这座《魔山》,像极了他曲折坎坷的人生:从走投无路到坚定前行,最后如获至宝。
“我做了60年,做一件事,所得到的东西都是因为这件事,苦是苦,但是无怨无悔,受益无穷。”现在已经八十多岁的杨武能微笑着说出这段话。
在热爱的事业面前,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显得理所当然。
为它痴狂,为它排除万难,为它翻越一座又一座的“魔山”,最后回馈与我们的是豁达、是光明、是生命的无比充盈。
04 一直在路上
西南联合大学,是抗日战争开始后为保存中华民族的教育精华而设立的一所综合性大学。从1937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内迁组建的长沙临时大学开始,一直到1946年在昆明解散。
80年后,为了找回那些已经消逝的风景和声音,做过十年记者的杨潇独自转身,同先辈们一样也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从长沙到昆明,重走西南联大,跟随着那个时代最出色的一批知识分子,寻找那1600公里途中的故事。
后来又用两年的时间写成了40余万字的《重走:在公路、河流、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
在这之前,面对国内传统媒体日渐衰落的现实,杨潇不得不重新寻找自己的出路。
汪国真说:“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
因为喜欢阅读和旅行,也出于对西南联大历史浓厚的兴趣,杨潇储备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踏上了通往历史现场的旅程,开启了与历史的对话,尝试着去体会当年那群年轻人的心路历程----选择、质疑、坚定。
一边行走一边阅读的杨潇,仿佛穿梭在两个时代之间,拾起散落在四处的历史碎片,把一座座消失的城池重新拼凑并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伟大的历史不应该被人们所忘记,每一片砖瓦都值得细细抚摸。
在完成重走的三年时间里,杨潇不仅向我们重现了伟大的历史现场,也解决了自己一直以来的困惑。
片中的旁白这样写道:
“读前人所写的书,走前人所走的路,不但是为了追忆往昔,也是为了找到今天的位置。”
把全部的热情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论是思想上还是情感上都会获得巨大的满足感,找到在时代巨轮下的自处之路。
05 写在最后
达尔文说:“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科学的热爱,坚持长期探索。”
在漫长的人类文明进程中,人类所获得的每一点成功,无一不是成百上千的人们坚持在自己所热爱的领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探寻真相。
纪录片中还记录了许许多多的图书人,日日与书为伴,不停地探索着文字的秘密。
因为热爱,所以无畏向前。
因为热爱,可抵岁月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