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生与死之间
去岁,应好友润丰之约,作一谈论“死亡”之长文。
因诸多事情缠身,不得空闲,未能及时著出,甚感惭愧。
今得一便利,加之近来天气阴雨连绵,不见晴好,暗淡无光,沉沉死气,使人心生积郁。
此时此景此情,颇为适合论述“死”之意义,便开启手提,打开文档进行创作。
又想,早先允诺润丰之约,拖到如今才提笔,于此再表愧疚之意,望润丰兄谅解。
——题记
白色墙壁围绕,消毒灯光笼罩,一声啼哭传入耳中,在消除人们内心紧张焦急的同时,生命开启了它艰难而困苦的旅程,也开始了它与死之间的零和博弈。
生命开始之初,体型弱小,抵抗力低下,对外界环境基本无感知,因此需极为细心培育,稍有疏忽便会消逝。
何况如今,人们所食之物大多为工业产品,所含原料多为工业制成品,难以保证其质量与安全。
环境气候诸如气温有明显忽冷忽热之变化,降水有过多成洪涝、过少便干旱之情况,又给初始之生命造成威胁。
外部条件诸如室内对家、用具磕磕碰碰,室外人车繁多,又有安全隐患。
可见生命诞生之时,达纳特斯便手持致命之剑在一旁寻找可乘之机。
因此初始生命若要成长,极需细致照顾和培养,
生命成长之时,
对外界环境感知力大大提高,利则在于兴趣提高,敢于去大胆探索和认知。
弊则在于世界观和人生观未完整建立,对事物认识都懵懂,仅凭一腔热血和冲动去接触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就如交友之时,若与人起冲突,面对矛盾不能很好地解决,一旦钻牛角尖或冲动,对他人对自身都是极为不利。
此阶段就需对其进行指导和引领。
一方面,对其行为进行指导,告知为人处世之道理,并运用于实践当中。
一方面,对其心理和认知进行引领,使其建立自身与外界相符合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由此而知,在此阶段,若不能良好指引,天平可能会向另一端偏移。
生命成熟之后,
烦于世间诸多琐事,迫于人情来往,惰于探寻新奇事物,便可能会心生厌世之意。
此时需要一个沉淀和思考的过程,将心胸打开,尽可能容纳难容之事。
将情绪沉淀,沉淀所有烦心扰意之情绪,达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
在此阶段,若未能细心沉淀,并加以思考和整理思绪,厌世之意可能逐渐加深,“走火入魔”也未尝没有可能。
总而言之,生命开始、成长、成熟的各阶段,都在与死作着不停地博弈。
败者淘汰,胜者则留存于世间,但最终,胜者还是抵不过时间的流逝,最后都会化作一抔黄土肥沃来年的花。
有人问我,你怕死吗?他笑着说。
我想了下,我怕!我严肃的回答。
你觉得什么是死亡?他再一次问,这一次,他收起了笑容。
关于死亡的含义,于我而言,有三个方面的理解。
首先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死亡。
指的是一个人的生命体征,比如心跳、呼吸、脉搏、脑电波以及任何其他可以检测到的显示生命存活的生命体征都已经没有,那么这种死亡的形式我将它定义生物学意义上上的死亡。
其次是社会学意义上的死亡
指的是当一个人离去的时候,即在生物学意义上已经死亡,但由于他留下的作品还存在,保留下来的一些思想观念还在继续影响着别人,还在继续产生着它的价值。
如果当他留下的作品渐渐被人遗忘,带来的思想观念逐渐被社会淘汰、被人们忘却,以及与他有过交集的人渐渐离去,那么这个时候就是一个人死亡的最终状态和形式,也就是社会学意义上的死亡。
最后一个关于死亡的理解,指的是人们在现实世界所处的一种状态。
有一句话叫做有些人20岁就已经死了,直到70岁才埋。
也就是说,有些人在20岁的时候,他的整个灵魂、整个精神处于一种麻木、冰冻,甚至腐朽、堕落的状态,甘于并屈服于现状,不愿意去做出改变,那么这种状态我也把它理解为人的精神方面或者叫人的灵魂方面的死亡。
这种状态一般会在生命成长之后,迫于现实才可能会出现的一种状态。
显然,在这个世界,长生不老药未研制出之前,我们无法避免生物学意义上的死亡。
同样,我们大多数都是平平无奇的大多数,不比于其他诸如马恩这样的伟人,我们也可能无法避免社会学意义上的死亡。
但是我们可以避免最后一种即灵魂上或精神上的死亡,在生命成长以及成熟阶段,正值身心都处于发展的年龄,外界的诸多美好都值得去探索和寻找,即使会碰到不平之事,也要学会如何去处理及日后加以避免。
纵然世间处处淡漠,但总有阳光照临的地方。
一个生命的孕育就意味着一个生命的必然终结,一个生命的终结意味着又有新的生命在延续。
万事万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面对生死,坦然面对,泰然处之,这样,才能更坚定平稳的行走在生与死之间。
微信公众号:夜启澜晨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