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近乎完美的诗人,有多受欢迎?
《历史因果录》
![](https://img.haomeiwen.com/i28741801/c98ad29e26bef685.jpg)
贺知章,唐代官员、著名诗人。
连续三天写了三位命运坎坷的诗人,于是有人问有没有积极一点的诗人,有没有自带阳光、自带正能量的故事?答案是:有!
贺知章性格旷达,言谈和悦,许多贤达人士都很仰慕。他和本族姑姑的儿子陆象先(时任工部尚书、后任宰相)关系亲密,陆象先经常说:“贺兄言谈豪爽,真可谓风流之士。我与子弟们分别都不思念他们,唯独一天不见贺兄,鄙陋庸俗的杂念就萌生了。”
修书使张说(音悦,后任宰相)曾推荐贺知章修书。几年后,贺知章升任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张说也说:“侍郎是表面荣耀,实际是个挂职。但学士必须是心怀先王之道,有经纬之文才,才能胜任。”
唐玄宗的弟弟、岐王李范去世(一说是申王)时,朝廷命贺知章负责挑选挽郎(出殡时牵引灵柩唱挽歌的少年)。当时挽郎只有公卿权贵的子弟才有资格,而挽郎更是一个重要晋升仕途的好机会。
结果许多落选的贵族子弟非常不满,到贺知章门前闹事。要知道,这种差事本来就容易得罪大批权贵,而且现在又找上门来,处理不好更会后患无穷。
谁知,贺知章也不开门,直接搭个梯子趴在墙上,劝解安抚这群公卿子弟,引来大家的纷纷讥笑。可是这件事就此止于讥笑而已,贺知章凭借着自己被人嘲笑的做法,全身而退。
后来贺知章改任太子宾客。由于唐玄宗在位时间较长,太子李亨(即唐肃宗)在东宫一待就是十八年。东宫的官员多年都没有升迁,官员薛令之还在墙上题字抱怨。结果太子也在墙上写道:“听自安者(悉听尊便)!”薛令之于是弃官回乡。但贺知章还是那个贺知章。
公元742年,42岁的李白来到长安。但他从未想过已84岁的贺知章竟慕名来访,当李白拿出自己的诗作《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时,贺知章还没读完就连声赞叹,并称李白是从天上贬下凡间的仙人,当称为“谪仙人”。
两个年龄悬殊的诗人相见恨晚,贺知章当即请李白对酒共饮,不料没带酒钱,于是毫不犹豫地解下随身佩带的金龟(当时官员佩饰)拿去换酒,与李白开怀畅饮……
贺知章更是不遗余力地在唐玄宗面前推荐李白,直到后来李白得罪了高力士,这期间一直是李白平生最得意的时光。“金龟换酒”的美丽往事,后来也被李白写入诗中,作为对贺知章最美好的回忆。而李白“谪仙人”、“诗仙”的美名,也从此千古流传。
晚年的贺知章,更加放纵旷达。他自号“四明狂客”,每当喝醉就会撰写诗文,一气呵成。他也擅长书法,经常有好事之人跟在贺知章的后面,而他心情一好也不拒绝,写上十几个字,人们当作宝贝一样拿走……
天宝初年,贺知章患病,梦游京城,几天后才醒来。醒后他便请求去做道士,请求告老还乡。并且将自己家乡的住宅,舍出去修了一座道观,又请求将家乡周宫湖的数顷湖面改为放生池,这就是今天绍兴著名的“贺家池”。
贺知章出发时,唐玄宗亲自为他赐诗,而太子和满朝百官都为他送行。当他回到家乡,他写下了三首千古名作,来表达了自己当时的心境。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回乡偶书二首》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这三首诗除了文辞美妙之外,最重要的是当时贺知章已86岁,可诗中不但毫无沧桑陈旧之感,反而还有几分童心蕴藏其间。甚至还将柳树比做少女,亭亭玉立充满青春活力。而他自己一生出门在外回到家乡时,却依然“春风不改旧时波”。试问,这种赤子童心,这份平静豁达,天下又有几人能及?
公元744年,贺知章86岁高寿而终。
顺便说一句。
贺知章堪称唐代命运最好的诗人,他在官场50多年,从容豁达,没有不良嗜好,没有沾染官场习气,可谓人见人爱,花见花开。他不但诗好,人品也好,而且高寿善终,纵观全唐极其罕见。
如果对比前两天文章中的诗人,我们从贺知章的性格和诗文中,能否发现一些规律呢?如果说上苍公平无欺,那究竟是人生的际遇促成了性格的养成,还是我们自己的性格和选择,导致了不同的人生际遇,并感召了随之而来的命运呢?
答案,也许就在每个人的心里。
(史料选自《新唐书·隐逸·贺知章》)
(史料选自《旧唐书·文苑·贺知章》)
(李白《对酒忆贺监诗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