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里的一束光 |《芬妮的旅程》
『文 | 拾壹啊』
提到“二战+犹太人+儿童”这样的关键词,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可今天我们来说一说女孩子的故事。
这是改编自《芬妮的回忆录》的一个故事,讲述了二战时期,一群勇敢的犹太孩子们逃离纳粹纳粹的魔爪的经历,豆瓣评分8.4,观看人数却只有一千五。
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大量屠杀犹太人,儿童也包含其中,很多法国的犹太父母为了孩子的安全考虑,把孩子托付给不同的儿童保护组织,让他们获得收养与保护。小主角芬妮就是其中的一员,十二三岁的她,却要在乱世中照顾两个妹妹,脸上写满了倔强。孩子们最期盼的日子,就是收到父母来信的时刻,拿到信的孩子们脸上立刻露出灿烂的笑容,放佛战争是与他们毫无关系的遥远。
可好景不长,告密者的背叛打破了一切的平静,孩子们被迫转移,到了新的收容所却不是理想中的样子,摆满动物皮毛装饰的房子、不苟言笑的费曼太太、严格的作息规定都让芬妮和妹妹们感到不安,收信的日子里没能收到母亲的来信更是让芬妮烦躁。可这样的日子也没有持续太长,意大利的退军迫使费曼太太决定转移孩子们去中立国瑞士,孩子们再次踏上了旅程,也开启了芬妮的旅程。
分成两组由大孩子带领,熟记自己的“新名字”和“去山里度暑假”的目的,孩子们出发了,困难也逐个袭来。在车站还没出发就遇到德军的盘查,机智的费曼太太用丢箱子+晕倒的戏码拖住了德军士兵才让孩子们在最后一刻登上火车;火车到中转站时,带队的男孩因为看见德军太害怕而逃跑了,芬妮被临时任命成孩子们的领队;火车轨道被炸断,孩子们中途下火车,芬妮带着所有的孩子不知道去哪里,落单的瑞秋马上就被德国官兵盯上,半路逃跑的伊力被捕,却交给芬妮一封亟需被传递出去的“情报”;好不容易找到了接应的人,但在转移时,被发现,被捕。
这时候,费曼太太之前煞费苦心让孩子们记住的“新名字”和“去山里度暑假”派上了用场,就连最小的乔吉特也没有任何出什么纰漏。但人心难测,会给她们布娃娃的“好心太太”也会为了自己孩子的安全而出卖她们,警察拘禁了她们。
孩子的表现让人相当诧异,经典的用枪指着威胁别人的镜头,不过导演很聪明地用这个仰角镜头来反映鲜明的力量悬殊对比,金发小男孩被枪口抵头也没有后退半步,没有食物的威胁之下,他们没有交代出任何一个接应人的名字。
也许是命运眷顾,幸运他们的在修女的帮助下逃脱,在修道院填饱肚子后又从后门溜走,他们不敢再轻信别人,只能相信自己。他们边走边躲避着警察,穿过玉米地、麦田,孩子们不停问芬妮“接下来往哪走”,芬妮并不确定但嘴上坚定地说“前面”。又渴又累的他们发现了一条小河,喝饱了的孩子们马上又恢复了贪玩的天性,打起水仗来,又前行不远他们找到了一个荒废的木屋,离家太久的他们玩起家家酒,甚至萌生了在此住到战争结束的念头。
但是夜里孩子们因为误食了野果纷纷生病,芬妮冒险去周围农户家请求帮助。一个好心的农夫收留了他们,孩子们用劳动换取牲口棚里的住宿,然而德军突然闯入,让他们不得不再次离开。在农夫帮助下孩子们用维克多的钱雇了一辆卡车,他们躲在车的后斗里达到了边境,按照司机的说明,穿过哨兵执勤的树林、爬过铁丝网、跑过无人区,终于达到瑞士。
这个对话太让人心疼了全片没有任何直接展示残酷血腥的二战场面,最冲突的镜头也不过是警察用枪指着的威胁,而就是这样采用纯儿童视角的拍摄方式,用一群孩子的嬉闹旅程,让我们感受到了惊心动魄、震天撼地的生命体验。
年幼的孩子们并不能完全理解战争,所以在他们的视角中,看到的最多的是与父母亲人的分离和逃难,即便是在逃亡过程中也可以唱着两只老虎、开心地玩泼水游戏。
影片采用了大量孩子们在草地上或者或跑向远方的镜头,而且越到后面越美。维克多包里的大量钞票被风吹得草地上到处都是,孩子们都争相去捡起来,非常欢快,对于孩子们来说,那更像是随风飞舞的蝴蝶,是一场富翁游戏。
到达离边境五公里的地方,孩子们再次张开双臂奔跑,飞扬的头发和坚定的眼神,奔向自由和希望,在那个暗无天日的时代,她们就是一束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