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33:如心

2020-09-26  本文已影响0人  青少年成长的左思右想

                                文|左左             

在班会课上,我想促进小组之间的合作管理,我选择了“花瓣行动”,让每个小组商讨将共同的目标写在花瓣的中心,在每一个花瓣上写上小组可以改进的具体措施。

很快我发现,这是一个错误的引导,因为不小会儿,就有两个小组起了争执,甚至有人开始掉眼泪。

一打听知道,一个小组是因为有学生被责备上课不发言不举手,为小组做的贡献太少,被强制要求每天至少要发言多少次,感觉很有压力所以哭了。

另外一个小组,是因为如果有不交作业,所以被要求在当天,必须做多少贡献弥补不交作业的损失,他觉得做不到,所以也起了冲突。

那个时候我立马意识到,我的设计是有问题的。相对于改变自己,去责备他人要求他人要容易的多,而他们选择了容易的那条路,陷入互指责,期望通过对方的改变来达到改进的目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的问题设计实际上是在助长学生心中的这种“恶”

我马上将设计紧急叫停,把问题改为“每个人一方面列出自己想要提升的,另一方面写出自己可以为小组做的贡献。”

当每个学生开始反思自己,哪些可以改进,哪些还可以做得更好,哪些可以帮助他人,氛围与刚才完全不同。

这个世界上,唯一能够改变的就是自己。

如果想让事情变得更好,唯一能够仰仗的就是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我想起论语中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恕”乎,字面即“如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被对待的方式,也不要拿这样的方式去对待别人。

在刚才的案例中,学生如果反思下,在措施制定时,我愿不愿意被责备被指责,就能减少去责备他人的行动。

而我观察到对另外一个同学提出严格要求的学生非常理直气壮,因为他觉得他的目的是正确的,他是为了这个小组好,他认为他的意见是应该被尊重的。

南怀瑾先生在解释贡和孔子的这段对话说,要求别人按自己的尺度是非常自私的表现,只要反过来想一想,假如自己也被这样对待,那感受绝对不同。

所以孔子说这个是可以贯穿一生的做人道理。如果每个人在对待他人之前,多反思一下自己,我选的方式合不合适?假如别人这样对我,我的感受会是什么?采取的行动可能就会大不相同。

在班会课的最后,我第一次跟学生讲了阿德勒的“课题分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题,唯一能做的是,认真完成自己的课题,而不去干扰他人的课题。

刚才的案例中,如果确实是想发自内心的给建议,那让想出的这个措施更加完善更容易实施,这是“我的课题”。但是建议说出来之后,别人是否喜欢、是否接受,那是别人的课题,我们无从干涉。

很多矛盾的产生,正是因为想干涉他人的课题。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说的要求的,别人就得照着去做,肯定会烦恼不已。

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完全为了完全满足你的期待而来。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恕”即是要求在选择对待他人的方式之前想一想,我也期望被这样对待吗?这大概便是三思而后行的意义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