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母亲
我与母亲
(一)为人处世
母亲经常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小时候,经济条件都差,偶尔改善一次生活,比方说包饺子之类的,与平时吃的饭不太一样的时候,妈妈总是让我端着碗,送给周围的邻居尝尝。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里,这个画面总是定格在我的脑海中。
大学毕业,我响应国家号召,大学生到农村支教。从小体弱多病的我,支教地距离家乡千里之遥。刚刚支起炉灶开始独立的新生活的时候,妈妈总是一遍遍地叮嘱我,初来乍到的一个女孩子,一定和同事们搞好关系,凡事不要斤斤计较。为了尽快地融入新环境,我也是继承了母亲的优良传统,只要是周围同事和邻居有需要借东西或者需要帮忙的,我都是热情对待。我支教的学校是农村中学,学校很多老师都是单边户,就是一个人的工资养活一家人,另一半大都没有固定工作,经济条件都是非常有限。当时我住的房子是一栋年久失修的危房,住在那栋楼上的也都是没有买房能力的老师,生活上也上清淡。北方人的生活习惯还是被我一直保持着,平时做饭喜欢放葱姜蒜。但这些配菜很多邻居家里没有。平时不开荤的时候也就不放,一旦谁家要做荤菜了,都会去找我借葱姜蒜。
三年支教结束,我的工作也从农村转移到了城市,住房也从区里转移到了市里。几经辗转,无论在哪里安营扎寨,我都还保持着像母亲一样与邻居分享食物的习惯。我刚在市里买房搬家的时候,我爸来我家,看到我与楼上楼下的邻居都和睦相处,他说,城里邻居原来也可以有人情味的。
我小的时候,爸爸忙于生计,常年在外奔波做生意,妈妈一个人操持家务,带孩子。忙起来的时候,无暇照顾我的时候,经常会请邻居奶奶帮忙带我。现在那位奶奶已经80多岁高龄了,隔三差五或者奶奶生病,母亲都回去看她。母亲说:困难时期伸出援手的恩情,我们永远不能忘。
现在我在千里之外安了家有了孩子,我和先生都在单位上、班,孩子上幼儿园接送有时会出现时间衔接不上的问题。孩子班上的同学奶奶看我们家的具体情况,关键时候总是帮我照看孩子。我也会像母亲一样,如果家里改善生活、有新鲜的土菜、土鸡或者包饺子,蒸包子,我都会打包装好给阿姨送去。每当这时,我都会想起母亲对曾经照顾我的那位奶奶念念不忘的情形。感觉现在的我和曾经的母亲,简直是如出一辙。
(2) 个性情绪
母亲是60年代的人,那时候缺吃少穿,加上兄弟姐妹八个,她排行老二,所以责任感、同理心特别强。对自己的人生总有不服输的态度,坚持读完了高中。母亲特别争气,有什么困难总是咬牙挺住。我刚出生的时候,她白天下地干活,晚上等把我哄睡了,她又在摸索着给我做衣服、做鞋子。母亲靠她的勤劳和智慧,经营着生活。常年的家务劳作和生意的繁忙,加上我们兄妹三人年龄相隔很少,有太多的养育问题扑面而来的时候,母亲性格有点急躁,大声说话发脾气,对自己的情绪控制能力很差。
母亲经常对我说的就是:争气,好好干。我也把爸爸妈妈勤劳、踏实、肯干的作风继承了。学习成绩总是一路领先,大学期间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取得了很多荣誉。我大学四年,只从家里拿了两年的学费,另外两年是我的奖学金和勤工俭学赚的钱交的学费。大学期间,我除了认真读书,还卖过电话卡、手机卡、学习用品、做过家教。
爸爸说我争强好胜的性格说完全遗传了我妈。有了孩子之后,我发现对待孩子的时候,情绪控制的问题像极了我妈,别是大嗓门。
母亲的责任感特别强,我也是深得真传。平时的工作中,只要是经我的手的工作,一定要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
(3) 对待生活和金钱
母亲的童年经历了缺吃少穿,所以她在生活中看不得浪费。家里的剩饭剩菜她会默默地吃掉,洗衣服的水她会用来拖地,择菜的时候她会特别仔细,生怕浪费了一片菜叶。她对生活中吃、穿的要求不高,满脑子都是想着怎么帮我爸搭把手赚钱。她自己经营了十年的小卖铺,这期间还帮我爸的家禽生意打下手,特别努力肯干、能吃苦,扛得住。
母亲的这些优秀品质,我在我的工作和生活中都得以体现。我家的垃圾桶我买了大、中、小三个型号,家里购物的塑料袋被我分别当成垃圾袋分别利用,我会把洗脸水倒进水桶里冲厕所,我擦桌子从来不用一次性纸巾而用擦桌布。
母亲虽然和爸爸做了半辈子生意,但是他们俩人消费的时候,都不会砍价。这一点我与我妈妈简直太迥异了。因为从小在做生意的环境里浸染,所以我特别喜欢砍价,每次砍价都能成功。
母亲一直做生意,所以她口袋里有多少钱她从来都不知道具体数字。这一点我与她是像极了,钱包里有多少钱从来不熟。妈妈说:豆烂锅里转(意思是数数还是那么多,多少都是你的)。
妈妈一直想着怎么赚钱,却从没仔细思考过怎么花钱,怎么享受生活。穿衣打扮从不刻意。我也是像极了我妈妈,不化妆,对待穿着也不刻意讲究。
(4) 家庭、伴侣、孩子
母亲为了这个家是全心全意、任劳任怨。我们小时候读书,家距离学校远。她每天起床很早,给我们做早餐。母亲的时间观念很强,从来没有因为做饭晚而耽误我们读书。这一点我是像极了母亲。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有睡懒觉的习惯,而我无论春夏秋冬还是周末放假,都不喜欢睡懒觉。约定的时间我都严格遵守,只能提前,不能错后。
父亲和母亲的感情一直很好,他们很少争吵,非常恩爱,也能够相互理解。这是我和妹妹都很羡慕的爱情。我总是对妈妈说:如果我老公能像爸爸对你那样对我,那我就知足了。
妈妈常年帮衬着爸爸做生意,加上照顾我们三个孩子,时间和精力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妈妈在操持家务上,特别是在打扫卫生上,做的不是很好,家里总是乱七八糟,还脏。这一点我与母亲是截然不同。即使再晚,我也要拖地,每天起床都我要叠被子。做完饭我一定要把灶台收拾的整整齐齐。
妈妈对爸爸的依赖性还是很强的,家里的大事都是爸爸拿主意。她把她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在爸爸和这个家的经营上,从来没有为自己考虑过。而我,则对生活是有目标、有追求的,对于未来的生活,有憧憬,有期盼。我总想争取现代女性的权益,想活出精彩的自己。我想把茶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过出琴棋书画诗酒花的意境。母亲不怎么会做饭,总是怕麻烦。而我特别喜欢做菜,我很沉浸在美食的制作中,我觉得把菜做得美味可口既是爱家爱生活的表现,更是生活的情调和仪式感。即使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时候,全城封闭,我和先生、女儿依然每天喝下午茶,40天没出门,即使最后的茶点只剩下苹果,我会煮点花生沫或者热几个粽子。我会买很多漂亮的盘子和餐具,而这在我妈妈看来,都是浪费,都是麻烦。她觉得怎么着都能把饭吃了,何必这么麻烦。
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母亲一直是信奉自然成长,说到了一定的年龄,自然什么都懂了。对于怎么教育孩子,她和爸爸可能在那个为了生计而每天奔波的年代,很多细枝末节的生活细节真的是没精力、没时间顾及。但是他们对教育孩子的大方向把握的还是很精准的,比如:诚实、善良、吃苦耐劳。这些大方向对我们要求还是很高的。
而我在对于孩子的教育上,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我更注重科学养育,给她更科学的爱,我更追求高品质的亲子时光。
每次爸爸说我的脾气像我妈妈的时候,我就会带有一种排斥的态度,这么多年的学习,知道情绪控制的重要性和意义。学习之后,我会和爸爸聊起来,妈妈为什么会形成那样的脾气性格。我能够客观地去看待母亲,对她更多了一份理解与接纳。
童年是一个人的成长背景,更是为一生打底的关键期。不断地回望童年,不断地思考自己为什么会长成现在的样子。母亲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样子,也带有她童年的时代、家庭烙印。我们能做的,就是带着这份觉察,重新理解、重新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