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挖知乎大V之我眼中的知乎与头条
知乎篇
先说知乎,作为早期的测试用户,当初氛围不输给quora,大家都认真作答,互相帮助简直好到草榴一样的社区氛围,即使讨论也是很认真的讨论,没有撕逼,没有抖机灵。转折点发生在陈一舟巨水的回答被莫名其妙的置顶,当时陈一舟和人人还很火,结果引发网友强烈不满,集体在他的回答底下嘲讽,结果我们的评论就被折叠了,再然后我们就被封号了。我不知道这是商业化尝试还是给投资人面子,如果是我肯定第一时间下掉他的回答,息事宁人,而知乎的做法恰恰相反,完全是官府打压的姿态,很多真正贡献内容的大牛(注意可不是现在只会装x的大V,大V装x三板斧:毕业于xxx牛x大学,现任xxx牛x公司xx职位,“参与过”xxx牛x项目)走了。知乎这种做法很伤人心,尤其对于一个社区来说,用户和ugc是根本,知乎的做法完全是杀鸡取卵,本来抱着握草我国也有自己的quora了,结果大失所望,就离开了。后来偶尔搜索资料能搜到知乎还是很欣慰,虽然已经很少了,但还是有人真心为了帮助别人在作答。后面大家就知道了,开放注册后社区的人设已经完全崩塌,各路牛鬼蛇神的进入让知乎成了抖机灵和装x的天堂,真正有贡献有帮助的内容越来越少了。
知乎的问题其实一直出在运营上,技术产品都很不错,但是并不愿意在运营上聘请高质量人员,运营策略也是对quora拙劣的模仿,开始的模仿确实能吸引精准的高质量用户,但是你是社区,需要长期运营的,最开始来知乎的人基本都知道quora,你皮毛很像,但是是否真的秉承了quora的核心理念是要长期运营中体现的,谁也不傻,时间久了你是不是挂羊头卖狗肉大家都能体会出来,显然最开始的大牛都跟我一样有种被耍的感觉,所以愤然离去的不少。用这批最早的用户傻乎乎的贡献建立品牌认知和品牌调性,然后把自己打造成炒作专业平台(对炒作类的内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一做法真的很low,可见并没有一个长远运营的打算,现在出的一系列变现手段也已经验证。也许知乎很无奈,国内的投资人有多急功近利大家都清楚,但这是作为一个公司该背负的压力而不是转嫁给用户。
头条篇
再来说头条,头条其实捡了微信的漏,一个微信不屑于或者本着不打扰用户的腾讯核心理念没有去做的内容分发市场(腾讯的实力是完全能做出来的),头条的核心就是分发引擎,给我感觉像早期的百度,而且一样是技术派的。头条确实是对我这样的内容创作者极大友好的,无论品味高低都能找到适合的读者,不用再看编辑的个人好恶。然而还是一样,头条也是重视产品和技术,却在运营上不肯投入跟技术一样的付出,所以在分发算法不能完全满足需求的时候不得不雇佣大量编辑人力来审核和干预。太重视技术的创新却忽略了内容上的探索,文章的指标还是传统的那些,阅读量转发量评论量,这几个指标只能衡量文章的广度,却完全无法衡量文章的深度,可以加入如“有用”,“有帮助”这样的质量评定大指标。细节指标可以学medium对文章每一行进行质量评价,这样就能看出文章水不水,比如全篇文章只有两行被读者标注有用,其他20行都属于废话,文章质量不就知道了。甚至可以对有用的一行自动划分词语,句子,标注出那一句哪一个词最有用,也能反过来作为创作者改进的依据。这些我不认为对头条来说技术上是不可逾越的难度,只是他们从来没从内容的角度想过这些问题,说白了还是因为没有资深有经验的内容运营的存在。
再说本身这件事,头条要发展悟空问答,引入部分大V可以理解,尤其是网传的价格基本跟一个普通互联网员工的年薪差不多,可以说是抄底了,但是这种价格的大V,质量也可想而知。但是长期看,并不建议头条靠着外来的大V撑场子,拾别人的牙秽,外来的动力只有一时的作用,完全依靠外部大V,结果就跟微博一样只能卖身。头条长期还是应该培养和扶持出自己的大V。
国人还是太急功近利,老看国外那么成功照猫画虎然后就能快速发财,殊不知人家背后运营花费了多少心思下了多少苦功。老话说的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