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元古风☆动漫☆生物简友广场

碧血丹心磨成剑,成仁取义非最难——韩非的思想、布局与理念传承

2019-07-27  本文已影响41人  西之铭

转载自:汇之 上善若水

划重点!走进学霸非的世界

天行九歌

2016.

碧血丹心磨成剑,成仁取义非最难 ——韩非的思想、布局与理念传承

碧血丹心磨成剑,成仁取义非最难——韩非的思想、布局与理念传承

一、三姬分金:一个比喻中的天下大势

碧血丹心磨成剑,成仁取义非最难——韩非的思想、布局与理念传承 碧血丹心磨成剑,成仁取义非最难——韩非的思想、布局与理念传承

“新的韩国,不要做第三个看似占尽优势,实则注定死亡的人,也不要做第二个得了一点蝇头小利而苟活之人——韩国,要做第一个人。”

三姬分金的游戏是心之逆鳞中最重要的梗之一。这个关于局势的比喻可以套在很多地方。但拿来嘲讽姬无夜的话,事实上并没有用作比喻天下大势来得贴切。

以韩国为代表的“弱国”是第一个人。就现状来说,它们内有不为国家出全力,而只谋一己私利,不惜里通外国以获取权势和财富的“重人”,外有虽时可能发兵进攻的强敌,乍看起来连自身的存亡都全靠对手的仁慈,更不要说主动争取利益,而第一个人刚刚得知规则和序号时,也是完全绝望而不知所措。然而,秦的强大是由于变法,韩国也同样拥有变法的主动权。没有操守只看利益的“重人”们,在变法之后能从为自己的国家效力中获得利益,而无法肆意妄为,秦国的主动地位也就不复存在。

以姬无夜为代表的“重人”势力(概念来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相当于第二个人。七国相争时,他们可以挟敌国以自重,或者在多国之间左右逢源,从而攫取自己超出本分的利益。然而一旦天下归一,大一统的君权也绝不会容忍这一势力的存在。所以他们帮助秦国去对付自己的国家,看似握有掌控局势的权利,实际上却是一旦秦国的野心实现,他们自己也只有死路一条。

秦国变法已历六世,实力六国中最强,兵峰所向可以战无不胜,又有渗透到七国的罗网,似乎掌握了所有人的生杀大权,正如始终可以投票的第三个人。然而,如果六国能够变法,而“重人”们被说服被制约,或者从本国的变法中明白,一旦六国被灭,同样因变法而强大的秦国也有着同样的底线,下一个完蛋的注定是追逐私利的自己,那么秦国就无法利用“重人”们的里应外合取得天下——正如第一个人意识到关键而游说,第二个人为了保命接受收买,第三个掌握最终决定权的人就只能空手而归一样。

韩国的地缘政治同样像第一个人。韩地位于中原无险可守,四邻皆是强敌,看上去都可以去攻打它,完全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亦如第一个人的生死后两个人都可以参与决定一般。然而,正因为四邻都可以攻打韩国,无论哪一国首先与其决战取胜,反倒会让其他同样想要夺取韩地的国家渔翁得利,并且由于损失更大,在韩灭后两国接壤面积增加而扩大的冲突中占据劣势。

当然,依靠这样的危险平衡保命,也需要一定的实力。韩国所在的地区铁矿资源丰富,强弩利箭等为七国之中最精,在守城战争中的防御水平较高,虽然总实力拼不过邻国,但占其便宜的“性价比”低于打其他国家。若他国只图小利不打灭国之战也无拿主力拼命的必要,在韩国内部治理还不错的情况下,另择目标会更划算一些——如果实力削弱太多,弱到能被小打小闹地蚕食掉,毫无疑问会很快灭亡,不以任何人的意志和游说为转移。

所以,如果让以姬无夜及夜幕四凶,还有安平君、龙泉君为代表的一伙人继续合谋侵吞国库,肆意杀害忠良,垄断韩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领域,的确是“姬无夜不除,韩国必亡”的结局;但如果只是继续保持相对实力,离“七国的天下我要九成九”未免差距太大。所以韩非要的是真正的变法,而绝不仅仅是消除现有的祸患。

可是,真的只要变法图强就可以吗?

二、危险平衡与韩非的困境

碧血丹心磨成剑,成仁取义非最难——韩非的思想、布局与理念传承 碧血丹心磨成剑,成仁取义非最难——韩非的思想、布局与理念传承

之前说过,韩国可以保其社稷,并不是因为天下无敌,甚至不是因为它能真正拒敌于国门之外,而是因为相对于其他可以被攻取的目标,发兵进攻韩国并不划算。以这种策略自保,就如同面对猛虎,不求跑得比猛虎更快,而只求跑过同伴一样。但是,如果猛虎的胃口已经不限于取一人性命,或者如果跑得快这人是去取猎枪,而猛虎也知道这一点,那就还是无法逃脱。

所以在秦国专注耕战多年,向东吞并之心已起的情况下,通过渐进式的改革追求国家实力的强大,还来不及真正富国强兵,可以一战,就会引起强敌忌惮,而本就有吞并天下之意的秦国,为了消除未来的威胁与变数,得了这样的信号一定会首先攻韩。

这才是韩非真正的困境,他想要变法图强,也有足以变法图强的学问与策略,但他不可以行动——与猜忌和不敢任用无关。

历史中的韩非是王室旁支的公子,他的祖父并非嫡长子,但因为聪慧贤明成为被其父选定的的继承人,后来楚国以扶立为名意图攻韩,于是当年的公子为避免国家蒙难就跑路了,自此流落民间,到了张平在韩国为相时,因为韩非有才就提议把他请回来,但被请回来的韩非只是拿着作为公子的福利住在棠溪孤愤台默默著书立说,远离韩国政局——如果按这个设定来的话,他的确是和张家有私交,但并不受君王信任。

但在秦时明月/天行九歌中,韩非是韩王的嫡孙。汇之也考虑过他隐身于酒色之间的理由,和信陵君或者历史上的他自己一样。但在大将军府可以高过王宫明摆着僭越,国君早已被架空的,国家虽时可能倾覆,急病乱投医总比等死要强的情况下,朝中势力哪里来得及为了韩非作为宗室握有继承权而猜忌他,哪里会因为他的主张过于激进而不敢用呢?

《心之逆鳞》文字版中这样设定:“此人天赋极高,惊才绝艳,十五岁便已熟读诸家学说,并且擅长刑名赋税等实务,无数人都曾将复兴韩国的希望寄托于他,甚至有人提出可以修改礼法在韩惠王大行之后由韩非直接继承大位。”

所以至少在天行九歌的故事线中,韩非一向有才名有声望,原本是振臂一呼就能有众多支持,他怎会不想在求学归国后尽快将满腹学问投入实践,去改变自己的国家呢?可是,正因为天下人都相信他的才能,他才不能这就站到前台,为韩国主事,否则只会加速自己国家的灭亡。

“归国后的韩非突然变得沉溺于酒色,无论在朝在野都放浪形骸,不拘小礼,其言行出格之处,不要说张开地这样的人,就连之前的朋友都难以容忍,一一弃他而去。最后终于触怒了韩惠王,将其从继承的顺位中去除,而且食邑直降三等。”

他要等待一个时机,一个对手无法抽身,而自己可以快速增强实力的时机。在此之前,除了自污声名,很难找到第二种回避出头的手段;而在此之后,他需要一个认同自己的策略,本身才能足够,而又从未“辜负”过期待,言行可以服众的人选,去带头完成那些需要做的事——特别是未来推行法治之事。

且不论这个时机要怎样选择,放眼韩国,如此理想的同伴,又要到哪里去寻找呢?

三、忘年知遇:张良的主动破局

碧血丹心磨成剑,成仁取义非最难——韩非的思想、布局与理念传承 碧血丹心磨成剑,成仁取义非最难——韩非的思想、布局与理念传承

“……不过奇怪的是,被誉为新一代之人中龙凤的张良,却似乎对韩非多有好感,与之多有迎往。”

作为众人目光的焦点,被众人关注的对象,张良选择与韩非交好,所需要的绝不仅仅是要透过表象看透一个人的本色而已,还要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甚至连他自己的祖父,在朝堂上可以被想坑他的姬无夜称为“谋略过人”的张相国,对韩非的评价都是这样:

“那个人当初也曾因绝世的天赋而名动韩国,被无数人寄予厚望,以为是韩国复兴门契机。但现在,缺成了一个笑话,一个天天流连花丛醉乡令人所不齿的败家子!真是其兴也勃,其败也速!酒色看似小事,对人的侵蚀之烈实在可怖,张良绝对不能步其后尘!”

对灯发誓,感叹号绝不是汇之自己加的,爷爷真的炸毛了。

张良在做什么?仅仅是不拘一格吗?他其实是看懂了韩非的困境,明白他不是江郎才尽酒色沉沦,而是只能把自己做成一颗死子,才不会反而因抱负得以施展,而加速韩国的灭亡,然后真正要有所作为,只能等待来自外部的借势配合。而自己,既有张家的声望与影响力,又有干净而风头正盛的才名,恰好是理想的人选。

所以才会有之后被指出的“李代桃僵”之计。无论是张家请韩非作为主审,还是卫庄借紫女之手换给他一块水消金作为线索,都是建立在韩非主观上想要入局的基础之上。那么韩非为何想要借这件事入局,另外二人又为何相信韩非一定会入局?

因为以花花公子的姿态凭借一件功劳获得司寇之职,虽没有一回国就用自己的声望汇聚全国之力顺手,但也不会引起秦国和其他同等的警惕,是他期待已久的机会。虽然由于姬无夜和罗网的联系,秦国也会对他的本事有所耳闻,但以当时的局面,为了先对付韩国而彻底暴露罗网,另外五国就都有了充分应对的空间,并不利于更大的计划,且姬无夜本人也有异心,罗网也得不到完整的详情。

卫庄出手的理由是局势。姬无夜此刻已掌握了韩国的命脉,借鬼神的伪装剪除异己毫不顾忌。这一次无法阻止他将十万军饷据为己有的话,不仅是张开地要被借机除去,他直接谋反的条件也会具备,所以韩非的所有计划,还有韩国的未来,都已别无退路。然而作为纵横家,虽然出身与韩国有渊源,他也并非是一开始就选定了立场,而是要一而再再而三的试探,确定了韩非的决心与实力后,才倾尽所有。

而对张良来说,他还有一个足以断定韩非一定会站出来承担风险的依据。还记得那句关切的“韩兄,你的身体”吗?小说版给出的详情是“韩非自幼身患痼疾,酒于常人是穿肠药,对他来说简直就是蚀骨散了。三岁时御医即以断言……这个秘密只有最亲密的家人和朋友才知道。”张良显然是清楚实情的,所以从他的视角来看,一个不顾名声不要权利地位,连自己的性命都毫不在乎,只有最纯粹理想的人,当然是最可以信任和托付的。

单看动画中的这个梗,只是一个微虐而又温情的小细节,然而以计谋分析的视角去看完整的版本,不仅没有更加理性客观,反倒彻彻底底地被虐和被感动了——一个什么都可以放弃的人是可怕的,因为既然除了理想皆可抛弃,那就没有什么威逼利诱能让他妥协,没有什么恐怖与绝境能让他放弃。怪不得,即使面对安平君和龙泉君的死状,面对鬼兵或者刺客索命,他都能面不改色,彻底从容。

既然懂得他的追求与无奈,也相信他的能力和品格,那就无需犹豫,无需讨价还价,只要以家族命运托付就好。即使不知道他在打什么主意,也不妨等到截止日期的最后一天,再做询问。那时的张良,在智计方面还是跟着韩非亦步亦趋的水准,但作为谋者的魄力,似乎已经有了八九成。

“你是说,一个学业最出色的学生,整天碌碌无为……只能远远地看着,任由自己的国家越来越堕落,把自己沉醉于酒色,一天天把生命消耗完那种悲伤?”

这句话是曾经的事实,也是非常有卫庄特色的嘴炮。可是有了张良,韩非就不会再继续悲伤下去了。如果说之前的他空有智计,却迫于形势只能束手,那么从二人正式合作起,他就有了可以撬动局势的支点。

四、以刑止刑:流沙的直接对手

碧血丹心磨成剑,成仁取义非最难——韩非的思想、布局与理念传承 碧血丹心磨成剑,成仁取义非最难——韩非的思想、布局与理念传承

“侠以武犯禁,儒以文乱法。这些所谓的侠义之人……哼!正是国家最大的乱源。你知道为什么他提出五蠹的同时,却还一起创立流沙么?”多年后再桑海,卫庄这样问张良。

“术以知奸,以刑止刑?”张良的追问,前半句来自《定法》,后半句则是高度概括。

“当年韩国遭到国势十倍于己的楚国入秦,朝野上下俱已绝望,正是姬无夜突然现身自荐,率领麾下门客和韩国的八千哀兵,逆击十万楚军于宛……楚军主帅突然暴亡,楚军又无故大乱。韩国终于打赢了这场原本不可能的仗。”

这是姬无夜从一个来路不明之人,一跃在韩国封神,让韩王不得不仰他鼻息,权倾朝野无人能管,数年内就架空了王权的缘由。乍一看是力挽狂澜的英雄壮举,可究其细节,这场胜利并不是因为他的带兵打仗之能多么不同寻常,而是因为换了他上阵后,一切偶然因素似乎都在眷顾韩国。

难道姬无夜有主角光环吗?无论看颜值还是看生活作风,应该是没有的。我们还是看看真主角的认识吧——

以下两段引文均摘自《韩非子·八奸》,讲的是不臣之人谋权篡位的八种手段,摘出姬无夜所用的两种进行解析。

“八曰‘四方’。何谓‘四方’?曰:君人者,国小则事大国,兵弱则畏强兵。大国之所索,小国必听;强兵之所加,弱兵必服。为人臣者,重赋敛,尽府库,虚其国以事大国,而用其威求诱其君;甚者举兵以聚边境而制敛于内,薄者数内大使以震其君,使之恐惧,此之谓‘四方’。

这就是姬无夜得以上位的真正手段——借助外国兵势,让无力抵抗的国君面对亡国的威胁,不得不倚靠由于事先串谋,自然有办法退兵的重臣。这些重臣的势力来源就是国家力量的虚弱,所以即使能做出“力挽狂澜”的壮举,乍一看像是英雄,也绝不会有真英雄的理想主义,不会真的为国为民。相反,为了避免清算,他们会尽可能的攫取削弱本国实力,维持这种一国存亡只能靠自己的态势,并积攒实力,等到所寄生的国家被消耗殆尽,也有万全的退路。

对于强国来说,这种虚张声势的里应外合之兵,发兵前就知道不会发生真正的决战,而是由目标国家内部的奸臣出面媾和,骗取城下之盟,从而获得正常打仗赢不来的利益,所以无需派精兵也不用准备充足的补给和粮草,自然可以低成本高声势高收益。不过,鉴于夜幕和罗网的关系,以及剧本走向为楚将死亡楚军内乱,而非小打小闹后割地赔款退兵,姬无夜实际勾结的应为秦国——或者说,秦国让楚国误认为可以从假发兵中得利,之后既以刺客等扰乱本来就水的“楚军”,又趁机帮助姬无夜在韩国得势。

“夜幕”组织在韩国内部的作为,则符合之前的一条:

七曰“威强”。何谓“威强”?曰:君人者,以群臣百姓为威强者也。群臣百姓之所善,则君善之;非群臣百姓之所善,则君不善之。为人臣者,聚带剑之客,养必死之士,以彰其威,明为己者必利,不为己者必死,以恐其群臣百姓而行其私,此之谓“威强”。

无论是漫画版开头的“是所谓道路以目,国人不敢言”,还是主线情节中的借鬼兵铲除异己,姬无夜依靠暴力威胁朝野,都是明摆着的事实。

然而,尽管认定了“姬无夜不除,韩国必亡”,韩非却还是说“我既然执掌刑法,当然明白杀人是犯法的,一定也不会允许其他人这么做”,并没有赞同直接由卫庄杀掉姬无夜的方案。

真的只是为了学商君立木为信,保证法的权威吗?

五、聚散流沙:韩非的法与术

碧血丹心磨成剑,成仁取义非最难——韩非的思想、布局与理念传承 碧血丹心磨成剑,成仁取义非最难——韩非的思想、布局与理念传承

“杀一个姬无夜并不是难事,但要想彻底清除他的势力又谈何容易,这也是你这次不敢动他的原因,不是吗?”

这是被动画版简化掉的文字版细节之一。话说无奈和复杂的地方删去太多,有时就会造成“装逼太过而近乎妖”的效果,不过这样一来舔屏舔的更过瘾……

如果这就由卫庄杀掉姬无夜,会发生什么?

姬无夜归根到底是秦国扶植起来的代理人,纵使权倾一国,也不是当年齐国田氏那种得民心也有条件自立的局面。他这是最后姬无夜已经在考虑起兵造反鱼死网破,却能被张良先手传圣令安抚下来的根本原因——那个让他看似做好了了撕破脸的全部准备,却始终犹豫不决的秘密,多半正是一旦取代韩王,他这个代理人也就失去了利用价值,到时候只会更加受制于秦。

如果卫庄这时杀掉了姬无夜,不仅明面上没有足够的资本取代他,暗地里的势力更是完全没有处理。这种情况下,最好的结果是换个不那么中用的代理人上位,或是继任者,稍微削弱了秦国对付韩国的效率;而最糟的结果,则是白白暴露了流沙四人组的野心,又无法阻止背后秦国势力的渗透,只会加速决战的发生和韩国的灭亡。

那么流沙的建立和行动,究竟要起到怎样的作用?

百步飞剑中,帝国请流沙出山时,至少不曾意识到对方是有立场的反秦组织;君临天下的剧情中,张良出来劝说流沙与墨家合作,墨家人仅仅是发现张良与流沙众人相识已很惊讶——也就是说,截止到韩亡之前,流沙的人从未对罗网采取大规模的行动,也没有任何证据把这个组织和韩非或张良联系起来。

如果不是之前一直惨淡至极·,韩亡后才在卫庄手中,唯一合理的解释,便是那时的流沙并非循循渐进地行动,而是收集江湖势力,悄悄地反渗透,等待一举成功的时机——等到流沙的力量足够对抗姬无夜的夜幕和韩地的罗网,情报也收集充分时,再一举行动,同时在朝堂上由卫庄代替姬无夜。

之后的动画展开了天下之局的大场景,韩非从容说着他必胜的决心。这就像是国手与普通人对弈,先让对方九子,依然可以有理有据地声称自己胜算很大,不是因为盘面上占尽优势,而是因为实力和气魄——事实上,除了自己妙手连出,下赢一盘让子棋还需要对手俗手连出,但若是连信心都没有,一开始便不可能取胜。

韩非和他的流沙面对的,正是这样一局让子棋。要想以最弱的国势取得最终的胜利,首先原本众望所归的自己必须“放弃”,以麻痹对手争取时机,然后要在不为人所注意的地方慢慢积累实力,足够一举反击后,再对手无法抽身对付我方的时机,由其他同伴突然由暗转明,去完成后一半事业——即使自己多半不会活到最后。

为什么说韩非很难活到最后?为什么卫庄和张良可以成为翻盘的底牌?因为韩非自己的安排,和姬无夜必然的隐瞒。围绕军饷案的整个博弈过程中,张良只是以传令使的身份出现,他所提供的其他计谋都只有流沙四人组知道;而卫庄,姬无夜只了解他的武力,而对他的身世,还有他鬼谷弟子的身份一无所知——更何况,姬无夜此人的谋略远远达不到一流水平,被秦国选中多半是因为武力,而且作为棋子并没有说反就反的自由,所以无论是被张良安抚放下念头,还是被卫庄正面抗衡(而不只是劫走军饷),这些细节他并不会和罗网沟通。罗网当然会知道韩非搅局的本事,也自然会将他列入死亡名单,但真要用这个信息在朝堂上决议攻韩,就要暴露罗网的势力,引起其他五国的警惕——在不知道其他强势人物存在的情况下,这样行事还不如直接对韩非下手。

所以向死而生的韩非,要那么努力地拉拢卫庄,要抓住每个可能的机会培养张良——作为谋局之人,不惜以自己为弃子,但这一切牺牲不可以被浪费,之后的棋必须走活。

当然,一个优秀的战略家,不会只考虑一种可能性——如果某一步出了问题,大业终究未成,又该怎么办?

六、星火燎原:流沙的B计划

碧血丹心磨成剑,成仁取义非最难——韩非的思想、布局与理念传承 碧血丹心磨成剑,成仁取义非最难——韩非的思想、布局与理念传承

“术以知奸,以刑止刑,这就是流沙。”

“有形的生命当然非常脆弱,但是无形的力量,却会坚不可摧。”

“天地之法,执行不怠,即使没有国家的依存。”

虽然韩非说过“七国的天下,我要九成九”,并且凭借着这样的豪言壮语才打动了卫庄,但流沙自创立之初,就已在做两手准备:那时的韩国还有胜算,自然要尽全力去争取,即使开始这一切的人不可能见到;而如果最终失败,就尽可能保全韩国的实力,也延续韩非本人的理想。

秦时正片中流沙的真实属性,很可能被转到地下的韩国军队,而不只有明面上这些江湖人。这一点已经有很多大神分析过了,汇之也没有更多的论据,暂且默认结论吧。合作前卫庄曾再三试探,而一旦真的做了彼此信任的盟友,他却比谁都要执着,这何尝不是兼具了审慎和坚持呢?

公子其他看似平常的话,同样有些下意识脱口而出的意味——“出口论语,子房比我更适合去桑海念书。”韩非为张良安排的后路,正是自己当年求学的小圣贤庄。

“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楚庄王的典故在《韩非子·》中被推崇,而韩非子为流沙准备的计划,同样是这样的厚积薄发——时机成熟就一举奠定胜局,失败的话除了自己别无选择,他人都有退路,都会继续争取。

秦国最终攻灭了韩国,以之前降秦的地方官内史腾为主将,甚至没有给他封个军中头衔,明摆着不仅要取其地还要辱其人。然而这世上不仅有力量对比形势顺逆,还有人心向背,不仅有线性变化的此消彼长,还有底线被触及时的反弹。

折辱和嘲讽,这些强者不经意间的作为,对不同人的影响可以截然相反。对于没有理想,只追逐名利的人来说,或许那是自甘堕落的开始。但对于有理想并始终坚持的人来说,这样的打击只会消除他心中的最后一点犹豫,让他不再顾忌虚名,不再遵循常规,不惧怕以任何手段抗争下去。

曾经的红莲公主可以忘记自己的名字,放下所有的少女心思,既能与蛇虫为伍做个“毒美人”,也能以个人决心撑起迷惘中的流沙;而曾经的将军,面对意气相投的公子都要一言不和就上天的小庄,为了保全流沙成就大业,可以变成“给钱就接单”的“杀手头目”。然而,哪怕面目全非,哪怕中间曾经与帝国合作(逼得墨家从中立走向反秦,同时得到主动权,并不违背整体路线),他们终究是为了尽可能保存和积蓄力量,要用一切可能的途径去反击的。

至于张良,他去了小圣贤庄,成了风流不羁的三师公,从外表看来似乎忘记了所有的恨,而流沙后来做的事,除非他在自己人面前也做影帝,否则也是多年不曾插手了。他的所作所为有着恨的成分,却又不止步于恨——他还在寻找超越家国之争,超越恨与无奈的答案。

韩非的很多道理不仅适用于当时的布局,不仅局限于他想追求的东西。十万言著述中,他设想过上升通道开放,所有人只凭能力进身的完美之国,探讨过行事的方法思考的逻辑,甚至论证过古今异道的根源,触及过一个两千多年后才被重新发现的规律——人口密度越高,就需要一个越统一的政权,和越复杂的制度来保持稳定。

这些令人惊叹的理念,都是还未来得及践行,就随着他生命的终结而被淡忘。但是无形的思想比有形的生命更加强大,那个曾经形影相随叫着“韩兄”的少年,终有一天会以它们为基础,找到一条开创新时代的道路。

七、饮恨咸阳:公子入秦后的行动与结局

碧血丹心磨成剑,成仁取义非最难——韩非的思想、布局与理念传承 碧血丹心磨成剑,成仁取义非最难——韩非的思想、布局与理念传承

很多人说,韩非入秦是个悲剧,即使不受重用,他依然想要为自己的国家争取时间,哪怕不知道能用争取来的时间来做什么,既生为韩之公子,就要为自己的国家流尽最后一滴血。

这个是李鸿章的剧本啊,与其拿来塞给非公子,不如看看他自己写的东西呢。

《初见秦》一直是《韩非子》中争议最大的一篇,后代很多卫道士不是因韩非鼓动秦国向东吞并,指责其大节有亏,就是据此认定这一篇属于伪作。然而,若是认为《初见秦》是在展示为秦画策的诚意获取信任,而《存韩》建议先攻赵再攻韩并以理夫人,的这两篇文章在逻辑上的连续性可以说十分完美。

因为,韩非并不是毫无目的地为自己的国家争取时间,他已经选好了改变现状的人选,文有张良,武有卫庄。张良由暗转明的时间点是确定的,基本就是他成年之时。至于卫庄,既然最后是靠暴力取代姬无夜的,那么他的正式登场,完全是自己把握时机。秦国对这两个人的实力认知有限,从已知信息考虑,的确很可能既从战略角度认同韩非的思路,又从人情角度相信他以真心帮助秦国为交换,让自己的国家再苟延残喘几年的“纯粹”动机。

但是,只要这两张底牌翻出来,韩国的国力会以很快的速度提升,那么原本不选择攻韩只是因为不划算,而非真的打不下,一旦看清了再不攻打就可能永远错过机会的局面,秦国只要还想得天下必然选择攻韩。所以,派出郑国使秦国忙于兴修水利是个不错的主意,但内部工程终究可以因为急于用兵而叫停,还是不够稳妥;让秦国先陷入一场和其他国家的战争,一段时间内便绝对不可能脱身,当然是更好的办法。

至于之后……秦国察觉所有欺骗之时,就是韩非的死期,但他并不惧怕这一天的到来

“听大国为救亡也,而亡亟于不听,故不听。群臣知不听,则不外诸侯;诸侯之不听,则不受之臣诬其君矣。”

只要解开了由秦国谋划,以姬无夜为代理人的这个死局,争取到关乎生死的发展时间,由既有谋略也有底气,不会再任由国家被大国恐吓设套的两个盟友掌控了朝局,韩国就不再认人摆布,他大可以放心地含笑离去,临走前还可以箕踞而坐执杯而饮,嘲讽嘲讽那些自以为掌控一切,却被他一张嘴几卷书套进去的人。

然而他终究没能争到这个结果。

为什么?究竟是谁下的手?出于什么动机?

汇之不怎么了解玄幻设定,对苍龙七宿梗只能猜测——韩非既是带着必死的决心去的秦国,不会带着秘密出发;若收集神秘力量的条件就是用六魂恐咒杀人,所以阴阳家要搞他……那还真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机关算尽输给场外因素,只能叹一句天命难违了。

若是只考虑人谋的话,阴阳家是否会因为秦国用兵他处而获得实力增加或者控制蜀地的机会,来自赵国的势力是否要以此保住自己的国家,或者是否真有人怕了他的智计,只有看他死了才能安心……如果罗网和阴阳家在那时就已经合流,而六魂恐咒的归因无误,那么被扣了锅的李斯很可能只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让韩非用了内力,比如好奇当年荀子有没有开过小灶,然后韩非演示了一些不能打架但另有妙用的功夫——这样一来不仅能除掉韩非,还能在原本就求利的李斯心中,种下一丝反正已经被污,何必再严守原则的自暴自弃之念,在误解和指责中悄然滋长,多年后成为他配合赵高矫诏的潜在动机。

无论真相如何,韩非终究是带着遗憾走的——手段强硬如嬴政,若是真的动了杀心自然是决意攻韩了,若是手下人私自动手,他不能承认自己的爪牙不受控制,为了保住威势同样要攻韩。

他可以从容地自毁声望自断生路,可以不惧谋事功成后五马分尸挫骨扬灰,只求一个家国强盛理想实现。但是天地不仁,这样一个聪明到极致也纯粹到极致的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由于看清了未来,连最后一点美好的幻想都留不下。

再重温君子之道那一集,张良提出舍生取义那里,汇之被虐了双倍。所谓成仁取义,不是面对抉择的一刻做了英雄,就真的能实现啊——纵使有着无可挑剔的智勇,不计生死成败只求一个死得其所,又有几人能如愿以偿呢?

好在,纵然参天大树可以一夕倾塌,随风飘散的种子,依然会长成新的森林。

八、碧血丹心:永远的新郑少年

碧血丹心磨成剑,成仁取义非最难——韩非的思想、布局与理念传承 碧血丹心磨成剑,成仁取义非最难——韩非的思想、布局与理念传承

为什么一篇以韩非为主角的分析文被汇之定义为非良,为什么标题里直接夹带私货用了碧血丹心四个字?为什么最后要加上一节,专门说张良?

因为所有至今没有被查清的悲剧,都算不上韩非真正的结局——还有理想的传承。

如果说卫庄继承了韩非的事业和坚持,那么张良继承的,则是他的理念和灵魂。

他没有强大的个人武力,虽有漂亮的剑法也只能做添头。也没有,五世相韩的出身,可以说除了头脑之外,几乎一无所有,一无可用。纵使回到公子当年求学的地方,重新探寻,他也依然在困惑。

但真正属于大时代的谋者本来就应该是困惑的,因为大时代之所以成为大时代,正是因为现成的理论已经跟不上社会结构的彻底洗牌,如果有谁稍有所学稍有所闻就不再困惑了,他一定走了一条错路。事实上,之所以今人看张良计觉得平常,而他被称为千古谋圣,就是因为同时代的其他聪明人,在最高层次的战略方向上都是郑人买履,南辕北辙。

要扒具体的思想源流汇之也有思路,但真展开了不仅篇幅还要翻倍,而且学术多了感动反而可能更少,还是只说最核心的吧:

“古之全大体者:望天地,观江海,因山谷、日月所照、四时所行、云布风动;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以赏罚,属轻重于权衡;不逆天理,不伤情性;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不引绳之外,不推绳之内;不急法之外,不缓法之内;守成理,因自然;祸福生乎道法,而不出乎爱恶;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故至安之世,法如朝露,纯朴不散,心无结怨,口无烦言。故车马不疲弊于远路,旌旗不乱于大泽,万民不失命于寇戎,雄骏不创寿于旗幢;豪杰不著名于图书,不录功于盘盂,记年之牒空虚。故曰:利莫长于简,福莫久于安。”——《韩非子·大体》

这是韩非与其他法家人物区别最大的地方,不仅有以趋利避害为基础的法与术,还有高于个人事功的真正理想,是一种即使看透了人间险恶,精通了尔虞我诈,依然不会动摇的信仰。

这也很可能是张良最后选择退隐的真实原因。豪杰不著名于图书,不录功于盘盂……无论阴谋还是阳谋,都是乱世中的智慧,而应在天下太平时被忘记,那么既然我们的国家已经无法兴复,韩兄,如你所言,一个谋士的最高成就,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是封侯万户荣耀无双,而是创造一个自己不再被需要的时代。

我们都倾向于关注强者,倾向于认为拥有的资源越多力量就越大,所以当年的天下人要么相信帝国能千秋万代,要么传颂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如今我们剧情讨论中也总有实力对比的日经。然而这世上还有另外一种由于缺乏资源而产生的力量,因为只有所有的坦途都无法走通时,人们才会去走那条最崎岖最艰难的路,才会在困境与绝望中不断追问,找到新时代的答案。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

所以秦汉时期最为强大的思想和思想者不来自百家争鸣的齐地,不来自最自由最有血性的楚地,也不来自最高效最锋锐的秦国,而来自最身不由己的韩国——自建国以来除了韩昭侯时期一直被欺负,处于四战之地纵有精铁劲弩也难以自保的韩国。家国传承可以断绝,有型生命易于毁灭,但那些败势中不轻言放弃,以最奇险之谋与天命肉搏过的人,永远当得起最深刻最长久的敬意;而那些在绝境中挣扎出的智慧之火,只要有微茫的一点,就足以点亮我们的历史,他们的未来。

碧血丹心磨成剑,成仁取义非最难——韩非的思想、布局与理念传承 碧血丹心磨成剑,成仁取义非最难——韩非的思想、布局与理念传承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