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5

2023-04-20  本文已影响0人  龙_隆

《论语》之述而篇第二十三节中,孔子说:

“上天将恩德施加于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

桓魋是什么人?!居然能被夫子当作一个大反派,提溜出来,以反衬上天对自己的关愛?!

桓魋,是当时的宋国司马向魋,因为是宋桓公的后代,所以又叫桓魋。

《史记•孔子世家》有一段这样的记载:“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孔子带着弟子们离开曹国,前往陈国,路过了宋国。在宋国,孔子与弟子们在一棵大树下演习周礼,期间被宋国人围观。宋国司马桓魋得到消息,派人把大树砍了,而且还准备来杀孔子师徒。幸亏孔子师徒走得快,躲过了这一劫。

桓魋与夫子师徒有什么仇怨,竟然如此不欢迎他们?

这需要从宋国的出现说起。宋国是周朝建国之初,平定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灭亡的商朝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之兄微子启于商丘,奉殷商祀,而建立的。对于与自己,有着灭国破家之恨的周,宋人自然是从头到脚的反对,可是实力不允许,所以只能忍气吞声。而夫子师徒在宋国地盘上,演习周礼,颇有几分张大麻子在鹅城,杀人还要诛心的架势,必定是会遭到宋国当权者的报复。

按历史记载,孔夫子乃宋国公族的后代,可是在其周游天下,寻找机会的过程中,为什么从来没有到宋国去碰运气?!

或许有以下几点原因:

最关键的一点,应该是孔夫子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与作为殷商遗民的宋国,绝不可能用周礼来治理自己国家,二者天差地别的矛盾。

第二,孔子的祖上,虽然是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的贵族,但在宫廷政治斗争中失败,除了逃到鲁国的父亲叔梁纥,一门上下,死于非命,而仇家太宰华督之后的华家,仍在宋国朝堂之上。

第三是,被孔子休掉的前妻丌元氏,是宋国人——爱乌及乌,恨乌自然也会及乌,仅限于此,孔子乜该会对宋国人,没什么太好的印象。

面对死亡威胁,孔子的这一段话,显得相当自信。他认为,自己怀仁行德,自有上天庇佑,坏人对自己是无可奈何的。孔子的这句话看似不合逻辑,实则蕴含着“仁者无敌,仁者无畏”的深刻道理。而海明威的名言:“我可以被杀死,但永远不会被击败”里的意思,也类似于此。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