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婚育杂谈亲子教育

儿子我想告诉你-26:止步反思,远远不够的

2018-07-02  本文已影响6人  王明鹏

小时候,有次得到一点儿稀罕的好吃东西,得意之际就拿出来向兄长炫耀,不料被哄骗说让他看看呗。然后,嗯,就没有了然后,得意来的快去的更快。

哭丧着脸去找大人讨要说法,声讨巧取豪夺可耻行径,大人一脸好笑,无奈的说,“谁让你咋这样显摆呢。”

都说“谦受益满招损”,这真是绝佳例子,所谓的“谦卑”就是能够hold住好东西带来的洋洋得意,逆本能而行为。

可惜,道理知道太多,就是过不好生活。

后来还有很多故事,今天看来有趣,当时颇多悲伤。比如有了开心事情,忍不住嘚瑟一阵,这时候常常是老妈发话了,警告小心“狗欢无好天”。往往说了不久,果真出现悲伤结局,要么得意忘形摔上一跤,要么好吃东西洒落一地,反正分分钟被打脸。

被打脸不要紧,人生不就是为了被打脸么。要紧的是,一次次反复被打脸就可怕了。

用心理学术语说,这叫做“强迫性重复”。作为神经症症状,强迫性重复得治,可是这真不好治啊。

最容易的治疗莫过于反思了,如同大人告诫的“要小心”“别显摆”“老实些”“别犯错”。知道这样做不对,可是如何正确的做却不知道。或者说,反思只是事后一时间,再之后烟消云散。用老百姓话说,“好了疮疤忘了疼”。

不因物喜,不因己悲,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喜形于色,本能表现,做起来容易反思难。

听到合适话题就高谈阔论,见到熟悉就忍不住多言,展览中偶遇别人,忍不住引导到关注自己在意东西,得意忘形没了止稳。记得房山国语课,教室中有人举着牌子来回走动,上书“止语”大字,想来意味深远。

小时候被大人教育别嘚瑟,实在是大道至简,只是用否定形式表达不容易理解。内在涵义丰富得多,比如看淡得失,心量要大,打破重复。

都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道理好说心动最难,真的要深深思量如何破解强迫性重复。

在心理学上有系统脱敏法,大意是行动中慢慢接触调整改变,不奢求突然改观,却要点滴改善。常识而言,不能改变也别勉强,带着强迫症状生活未必不好。

当然真正目标在于:别强求改变,也正是一种改变,改变到如何关键在于自己的欲望动力强大到何等程度。

无论如何,仅仅止步于反思,是远远不够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