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集

公孙大娘、杜甫与张旭(其七)

2017-09-14  本文已影响0人  雁渡寒潭_一片冰心

公元717年,有一个六岁的孩子,跟着家人从巩县来到郾城,走到一处人群密集的地方,听说有人要在这里表演舞蹈,个子太小了,怎么办?干脆骑在家人肩膀上吧,这样就能看得清楚了。这时候,人群停止骚动,场中走上来一位身着戎装的女子,手执宝剑。站定之后,鼓乐声起,女子手执宝剑舞动起来。这个六岁的孩子看着看着不禁眉飞色舞,似乎早已领略了这舞中的玄妙。

这个手执剑器跳舞的女子,就是名满天下的公孙大娘,而这个六岁的孩子,就是在五十年后写下《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这首诗作的作者——杜甫。一个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诗人,成为“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杜甫这个名字,太响亮了。因为太熟悉,所以反而更陌生。千头万绪,千言万语,不知该从何说起。他的一生,充满了艰难坎坷,换做一般人或许早就沉沦,可是他却不同,他用他伟大的人格直面着惨淡的人生,他是真正的勇士。他背负着、担荷着命运所给予他的一切苦难,却依旧壮志不已。他胸怀天下,不以个人困苦论得失。他的才华无可匹敌,但他留给我们的除了他的才华,还兼具着真正的儒者风范。吾曹不出,如苍生何?

就他的家学而言,可谓是极其渊源。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的诗人。胡应麟说“唐初五律,必推杜审言为作者。”他的一首《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名满天下: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

换句话说,杜甫可以像现在某些人一样可以高喊“我爷爷是杜审言”。可他却不是这样,他比他爷爷的成就要高得多,这才是杜甫。

他一出手,就是一种雄阔的气派,一种胸藏万壑的襟怀: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杜甫二十五六岁时的作品,虽然他“七岁吟诗,六岁观舞,皆留记忆”,但齐鲁大地的风貌和家乡的平原以及自己游历过的吴越之地有着很大的差别。在这里看到的是大自然最庄严的色相,看到的是气魄、是胸怀、是蓬勃向上的人生。

杜甫有才,而且是天才。对自己的才华,杜甫一向是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他既不像李白那样恃才自傲,也不过分的谦虚。他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他写过一首诗,类似于像今天的个人简历吧,不过杜甫毕竟是杜甫,他的个人简历放到今天,恐怕早就被直接录取为院士了,可他却又偏偏身逢乱世,可谓是“身世浮沉雨打萍”。在这篇个人简历中,他不但写了自己的才华如何被世人认可,同时也表述了自己一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为国家、为大众甘愿鞠躬尽瘁的渴望。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颂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在我们的印象中,杜甫好像是内心充满了凄凄惨惨戚戚,用我们在学校期间受到的教育来说,他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对劳动人民充满了无限的同情。一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似乎就代表了他的全部。其实不然,杜甫首先是有伟大的人格,然后才会胸怀天下,他睁开眼睛看世界,不逃避,不回避,用他的热忱来回应社会给他的一切困顿。他虽然谈不上是一个积极的乐天派,但也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虽有万千感慨,却也有怡情恬淡。他有敏感的触觉,这是他细致入微的一面,但他大笔一挥,便写出了无数雄厚有力的篇章。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小诗,写的干净,有力。干净是指前两句,近看两只鸟、一株柳,远看一行鹭、白云天。有力是后两句,窗虽小却含“西岭千秋雪”;门虽小,可泊“东吴万里船”。你道我茅檐低小,可知我心中却蕴含大千。这首诗的意境,不是仅仅停留在纸面上的一幅山水画,而是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博大胸襟。

读老杜的诗,我们一定要在知晓他胸怀的前提下,知道他所思所想才能深刻的体味到他的诗文所散发出来的情怀。老杜的诗,是他在经历了生活的世态炎凉、慷慨激昂后,沉静下来,用真切的语言将这种慷慨激昂又重新散发出来。

但凡有胸襟、有气度的人,都是注重友情的,杜甫写过无数关于友情的诗篇。他写给李白的诗多于李白给他的回赠。他比李白小十二岁,虽然两个人都是诗坛的天才,但境遇却大相径庭。李白的黄金年华赶上了盛世,而杜甫的花样年华却赶上了动乱,十二年一个轮回,十二年跨越了盛衰。所以杜甫写起诗来,总是那么的让人感觉到沧海桑田的变幻。在所有的描述友情的诗篇中,或许是因为年龄越来越大的缘故,我最喜欢的却是那首《赠卫八处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未及已,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二十年后雨夜的重逢,是怎样的一种悲伤,又是怎样的一种喜悦。什么是朋友,朋友就是那个不需要一句话,只要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知道你所思所想的那个人,友情就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今夕何夕,人生百感交集。但纵然有千言万语、万语千言,却不知从何说起,那就不必说亦可,还是让我们把所有的语言都化在酒中,用千杯不醉来代表我对你的思念和感情吧。

这首诗,对每一个有生活经历的人来说,读起来都会有一种感同身受的触动。三年前,我在大学毕业二十周年的聚会上,在初中同学相逢三十周年的现场,当我看见时隔二三十年才又重新相逢的面孔时,内心的百感交集无可言说。重逢的喜悦,真有“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的感受。当二十年未见的老友见到我的那一瞬间疾步趋前给我一个紧紧的拥抱时,我知道这么多年来的感情一直未曾改变。二十年,有的人“青山未改旧时颜”,有的人鬓发已苍,人生之道路各有崎岖,苍狗浮云之变化唯唏嘘不已。再过二十年,我们是不是就要发出“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做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的悲伤呢?大学二十年聚会毕,我曾有诗,但因不存,再加上忘性大,早就不知所踪了,但昔日的那种悲喜交加却永远地留在了记忆深处。

在老杜的心目中,他最崇拜的古人我想应该是蜀相——诸葛孔明了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是老杜心中的理想所在。对诸葛的追思,使得老杜一方面渴望自己也能像孔明一样能为君主分忧,另一方面也慨叹自己报国无门。他有两首诗众人皆知: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但他的另一首诗我觉得更加气象森严,更加能显示出老杜的伟大之处。

武侯祠堂不可忘,中有松柏参天长。干戈满地客愁破,云日如火炎天凉。


想武侯神韵,客愁可破,有松柏参天,炎天而凉。此诗气象浑厚。置身于武侯祠中,会有一种肃然起敬,正襟危坐的感觉。

我们知道,老杜对于乱世景象的描写以“三吏”“三别”为代表。但我更愿意读他的《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

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

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这首诗,读来有一种压抑紧迫的感觉。把那种因战乱引起的民不聊生、妻离子别的苦楚直接像一把尖刀扎进你的心中。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写民众之多,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写民悲之极,边庭流血成海水……写战乱之惨,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写民怨之深,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写民哀之切。我们在这首诗里,看到的不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而是看到了“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一将功成万骨枯”,这景象是一个怎样的凄惨、怎样的一个悲哀!

我们都知道,杜甫的诗篇大多是以写实为主的,这是他和李白、王维、甚至是与孟浩然的不同之处。如果说李白是一个浪漫主义的诗人,杜甫则是一个现实主义的诗人。所以初读唐诗或者是年轻人大都喜欢李白的作品,因为年轻人有朝气,富于理想,有无数的青春岁月可以挥霍,也有无尽的岁月可供想象。经历了世事沧桑之后,就会更喜欢老杜的作品,因为老杜的诗深厚、有力,凝聚了岁月的锤炼,能钻到你的灵魂深处。前人说“盖其思力沉厚,他人不过说到七八分,少陵必说到十分,甚至是十二三分者,其笔力之豪劲,又足以副其才思所至,故深人无浅语。”又说“杜诗高、大、深,俱不可及。吐弃到人所不能吐弃,为高;涵茹到人所不能涵茹,为大;曲折到人所不能曲折,为深。”杜甫的写实,是他内心深处那种豪劲、厚重、磅礴之力自然的感发,是他的人格与志意自然的流露,是大笔一挥、一蹴而就的雄浑洒脱,是敏锐、细致的洞察再经博大的襟怀化为文字的绵绵流淌。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此诗是老杜青年时期诗作。那时的他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伟大志向。这首诗可谓是纯写实主义,写马之骨瘦、双耳之峻,四蹄之轻,在我们面前就活生生的呈现了一幅“赤兔胭脂”之画面。英雄配宝马,名剑赠烈士,而一匹宝马也是通人性的,也是要挑主人的,所以人马合一,堪托死生。既有如此良驹,则当可万里横行,建功立业。

这首写实的诗,前面用大段文字描绘骏马的风采来衬托出最后一句“万里可横行”,寄托了诗人一心报国的情怀,从中我们看到了老杜的精神与意志。至“真堪托死生”之句,我们读到的不仅仅是人将生死托付于物,而是二者相互依托,何如才能生死相托,必是知己、君子、必是大德之人。“士为知己者死”,所谓死生相托,一定是你将生命交付给了懂你、知你、信你的那个人。这不也暗示着杜甫一心想为明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期盼吗?

另一首写实的诗如下: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诗人离不开酒,好似离开了酒就不会写诗了一样,“李白斗酒诗百篇”。我们的老杜也是这样,就算是身无分文,也要把家当当了去买醉,家当没了,那就去赊酒,所以欠了一屁股的酒债,落得个“酒债寻常行处有”。为何要喝酒,皆因心中有所不平,可是都成一老叟了,不能提刀跨马,只好在酒中寻找慰藉。穿花之蛱蝶,点水之蜻蜓,请你告诉春天的万物,不要那么快的离我而去,让我们能有更多的时间共处相伴吧!

这首诗你若说是惜春之作,可谓之。可在这春天里,老杜看到了“人生七十古来稀”,自己的生命快走到了尽头,对于春天的爱惜恰好反衬了自己失意的悲哀。越是对自然生灵的热爱就越能体现对生命意义的渴望。他的另一首诗“二月已破三月来,渐老逢春能几回?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就是对这首诗最完美的诠释。

老杜写实之笔力苍劲、浑厚之余,也有诸多清丽之句

二月六夜春水生,门前小滩浑欲平。

鸬鹚鸂鶒莫漫喜,吾与汝曹俱眼明。(有意思)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老杜写过《解闷十二首》,他的解闷,不是我们说的“解闷儿”,除了散发闷气,呼吸些新鲜空气外,总还带着一丝丝的悲戚。他回忆孟浩然,说白了或许就在写自己:

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即今耆旧无新语,漫钓槎头缩颈鳊。

老杜老了,他才会在《解闷》里说“为问淮南米贵贱?老夫乘兴欲东游。”;“一别故国十经秋,每见秋瓜忆故丘”。但凡人一变老,都喜欢怀旧,老杜也不能例外。但——老杜毕竟是老杜,除了偶尔忆旧,他对诗文的格律的掌控却达到了化境。说老杜伟大,一是因为他的人格,二是因为他是天才,三是他对中国诗坛无以伦比的贡献。在他之前,那些横空出世的诗篇在某种程度上都是诗人的神来之笔,随着格律的发展,到了老杜这里形成了高度的统一。正是因为老杜的对格律的执拗,才为后来的学诗之人奠定了某种标准。有了这个标准,天赋一般的学人也可以写出诗律来。换句话说,你可以没有李白、杜甫的天才,但你依旧可以循着老杜给你的路子写出一些清词丽句,至少可以做一个“诗匠”,这就是老杜为后人做出的杰出贡献。

老杜晚年到夔州后,所作的律诗有两种不同的风格,一是横放杰出完全打破格律的作品,如《白帝城最高楼》;另一则是谨守格律但在句法和意向上有拓展变化的作品,如《秋兴八首》,代表着杜甫的七律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

城尖径昃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

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

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

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


老杜这首诗,平仄颇不谐调。但历来却广受诗家赞赏。而老杜硬是用这种不和谐的平仄将自己心中命运多舛的郁闷之气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有郁闷之气心中自然不畅,正适合于平仄之不合。同时又用“独立缥缈之飞楼”和“杖藜叹世者谁子”这种散文式的句法,来呼应“最高楼”的意境。至于对此诗意境的解析,我们可参照其他资料,在此不作解读。

而《秋兴八首》则是老杜化境为情,以事物的“意象”表现自己感情之“境界”的诗作。而在格律的运用上,已经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程度。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其一)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其二)

……

其一是这八首诗的开端,兴起于此!全篇写悲秋之感。前半段写山上霜林凋落,江面波涛翻滚,空中阴云密布,巫山巫峡一片阴晦黯淡。此时诗人忧国悲心,想起两度春秋已过,自己仍是孤身漂泊,想念及此不禁老泪纵横。耳中传来捣衣之声,更添对故园怀念。此诗虽是思念家园之作,有悲楚凄凉的伤感,但因为出自于宏阔的气象,故而使人感觉雄浑沉厚。(写到此处忽想起老杜名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之句,十字囊括天地日月,山川万物,何等雄浑

对这八首律诗的解读,我们可参阅叶嘉莹先生的《好诗共欣赏》和《杜甫秋兴八首集说》,在此不作详解。但有一点必须要注意的是,这八首诗是需要连在一起解读的。

老杜这一生,颠沛流离,到了晚年几乎居无定所,就连茅屋都被大风吹得掀了盖子。但是正是这种人生的际遇,才成就了老杜的名垂千古。他毫无疑问比李白更伟大,因为他具有最高的艺术天才,却无很多天才的执拗怪癖和玩世不恭。在老杜的诗文面前,我们只能感觉到自己的无知与渺小。千百年来,他的诗篇一直是我们民族饱经风霜而岿然屹立的代表。他所散发出的光芒,始终照耀在我们整个民族的身上,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滋润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并将永远照耀、滋润着我们的每一代炎黄子孙。

<未完待续>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