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农村的房子
瑞安农村的房子,不像浙北和江苏那边,可以起一栋独栋的大房。瑞安山多地少,人口稠密,在农村,80年代的房子大多是低矮的两层,连成一片。90年代,慢慢变成了五层或六层的小高层,同样是连成一片。瑞安多台风,也许这样的设计,容易抵抗台风吧。
我一直生活的房子,就是两层的。由六幢连成。我家和我三公家一共三幢,于是中间一幢的一楼前厅,变成两家人共同的进出门厅。后厅再用墙平均隔开。二楼朝南部分属于我家,朝北部分属于三公家。
就是这样一座两层小楼,灰墙黑瓦的,坐北朝南。由于是最边上的一家,一楼二楼的朝东面还开有侧窗。东面隔开三米左右,是我表伯父家,他家宅基地大,单独起了一座两幢的三层小楼。门前就是小河,东西流向,汇入温瑞塘河。后面是一大块平地,杂草丛生,小时候的夏天,经常在那里捉蚂蚱,然后狠心地把蚂蚱的翅膀、大腿都扯掉,让它们在地上慢慢爬行。
90年代初还是水运繁荣的时代,家门口正好就是码头,相当于现在家门口正好有个公交车站。以我家为中心,往西走五十米是菜市场,往东走五十米是幼儿园和医院。门前的路不大,90年代还是水乡的石板路。各路商贾和旅客云集。我常常躲在二楼,看熙熙攘攘的人群。父亲有一条货船。那时候,瑞安的民营经济慢慢抬头,农闲的时候,父亲就会用货船拉货。
我记忆中小楼最初的样子,那时候门前还有很大的,用垟围成的院子。当然,每家每户都有那么一个院子,稻子丰收的时候,割下来的稻穗,放在院子里,首先用手摇风车脱粒机脱粒,然后就晒在院子里。半人多高的围垟,也是我们游乐的场所。我和姐姐经常爬到上面,互相追逐,学武侠剧里拿棍子华山论剑。有一次“华山论剑”的时候,我不小心跌下围垟,被正好驶来的摩托车撞伤,就在附近医院缝了好几针,现在下巴处仔细看还有疤痕。夏天傍晚的时候闷热,大家都在院子里支起小桌子喝粥。我就一家一家地翻过围垟,在这家伯父那里夹个菜,在那家叔叔那里夹个蛋。后来,父母做起来小商品生意,家门口人流量大,就用原来院子的地方,盖起了店面,于是,这家小小的店面,就承托了一家五口的生计。邻居们也慢慢把院子改造成房屋。这样爬围垟的日子也就慢慢结束了。
走过院子,便是木制的大门,四边红漆,中间活动的木板漆成白色,白天可以把活动木板放下,通风。而我们,就会骑在这放下活动木板的木门上,来回摇晃。这时候,母亲就会不乐意,说这样会把门骑坏,开关的时候会有嘎吱嘎吱的响声。我们还会在木门上刻字,记得我刻过“立志读遍天下书”,现在在门上还能找到依稀的字样。
门槛是青色的石头做的,夏天也是冰冰的,我喜欢坐在上面,但是会害怕蚂蚁钻进裤子里。
迈过门槛,就是公共门厅,向右一转,便是我家的前厅,前厅最初是用作什么来着,我差不多已经忘了,好像刚开始就当作杂物间,后来变成了餐厅。就说一说它作为餐厅时候的记忆吧,餐桌是小圆桌,黑色的。橱柜是红色的,上下两层,比人高,橱柜门都刻有花鸟图案。一台黑白电视就放在橱柜顶上。我会经常关注一些电视预告,然后会提前守候在电视机前焦急等待,那时候最火的就是《新白娘子传奇》了。在院子变成店面之后,前厅自然而然变成了仓库。于是餐厅就移到后厅去了。
后厅比前厅大,刚开始的时候,那里是柴火灶台,柴火灶台很大,几乎占了后厅半个面积,我经常和目前坐在一起烧柴火,红彤彤的火焰,煞是好看,我想应该是冬天。走过灶台,便是下水道。说是下水道,其实就是在墙下打个通往后院的小洞,然后用水泥围成一个半米多高,一米见方的围栏。富有原始的气息,方便好用,什么都可以往里面扔,又不用担心堵住,还可以往里面撒尿,可是我已经忘了是否往里面撒过尿。后来当然是慢慢改造成比较卫生的现代厨房。
后厅还有通往二楼的楼梯,二楼是三个我是,二间朝南,一间朝北。很早的时候,只有一张床。是木制的架子床,四周安有立柱,顶上安盖子,床的三面安有围栏,围栏刻有富丽堂皇的图案。床脚是做成狮子脚的样式,床底两边还设置有抽屉,现在里面放的是两位姐姐的小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