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有意思每天写1000字

王勃:天才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2019-08-03  本文已影响2人  C叔聊历史
滕王阁

今天这篇文章,想聊聊诗人王勃。

初唐四杰里,王勃生的最晚,死的最早,短短26岁就走完了他的一生。

如果用四个字形容王勃,那就是“天妒英才”。

被誉为神童的他,六岁能作诗写文章,九岁能挑老师的错,十四岁就给当朝右相写信。写出了《滕王阁序》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样的名篇,为天下文人所敬仰。

现在的人们总在感叹王勃如果能多活几年,又不知能写出多少名篇,可是,谁又知道,王勃最大的梦想却是当官入仕。

而王勃的仕途可谓,历经风雨,也没见彩虹。按理说,唐朝科举制度逐步成熟,寒门子弟也有机会入仕,以王勃的才华,就算不是状元,榜样探花总是可以的吧。

样样条件都具备,为什么王勃仕途如此坎坷呢?拿现在一句流行的话来说,王勃也遇到“原生家庭”问题,王勃家的问题在于:

如何培养一个天才?或者对一个天才来说,什么才是成功?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来聊聊王勃人生的“三急”:

1)王勃的“第一急”,急于求取功名

2)王勃的“第二急”,急于获得升迁

3)王勃的“第三急”,急于自暴自弃

1、王勃的家庭背景

王勃家里是书香门第,他爷爷王通在隋炀帝时是经学大儒,王勃还是初唐著名诗人王绩的侄孙,这样的背景也是名门世家。可是到唐朝,改朝换代,他们家也家道中落,不复当年光辉。

如果王勃资质平庸,那恐怕他也不会活的那么辛苦,可恰恰王勃是个天才。

《旧唐书》记载:“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

在古代,会背《四书》、《五经》对读书人来说,也不是什么难的事情。问题是小王勃已经可以自己写文章了。

据说他写文章前先找人磨墨数升,数升什么概念,现在家里喝的农夫山泉桶装水,2.5升,能喝一天,你想王勃这点墨要写多少字。磨墨期间他先喝点酒,然后睡一觉,等墨磨完,起来。提笔开始写,一气呵成,一字不改。

这个王家第三代让家族看到了复兴的希望,可如何才能复兴家族呢?

于是家族给天才的目标就是:求取功名,这也是王勃的第一急。

才华和聪明当然更容易求取功名,但求取功名是不是王勃的热爱和追求?我们没法去问王勃,但至少从结果来看,这条路并不适合王勃。

有人说王勃才华那么高,考取功名还不容易吗?不,王勃走了一条更快捷的路。

当时要当官,要么靠科举,要么靠推荐。

王勃14岁的时候正好刚升任右相的刘祥道巡行关内,到了王勃老家,王勃家在当地也有些资源,于是王勃就上书给右相,就有了那篇《上刘右相书》,文章分别从军事、政治、经济、用人制度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整篇文章横贯古今,气势宏大,激情澎湃。居然还毫不留情地喷了刘右相,说“此君侯之未谕”,还喷了四次。

刘祥道乍一看觉得文采不错啊,一问,这谁写的?回说,王勃,14岁。刘祥道一看不得了,文章如此老练竟然出自一个少年之手,赶快把王勃找来见了一面。

见完面更不得了,说:“此神童也,因加表荐”。

第二年,15岁的小王勃就已经官拜七品的朝散郎了(想想长安十二时辰,李必也只有八品),可朝散郎是个清职,和王勃的目标相去甚远。

于是王勃再接再厉,他相信找人引荐才是升官的快速通道,反而不去走正常科举的道路。

于是又写了《上皇甫常伯启》,希望得到皇甫常伯的赏识。果然,皇甫常伯看中王勃的文采,又让王勃写《乾元殿颂》,这其实就是华丽的骈文,也就是后来初唐四杰厌恶的文章,虽然不能说是拍马屁的文章,但基本也是让皇帝开心的文章。

类似这样奉承的文章,王勃还写了不少,这显然和我们熟知的王勃不同。但从中也可以看出,王勃入仕的愿望有多么迫切。但这也为他后来的遭遇埋下了祸根。

天才都习惯于快速站上山头,不习惯于长久在山路上摸索。

2、王勃是怎么把一手好牌打烂的

奉承文章写了不少,王勃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可做官的愿望却还没有实现。

其实刘祥道和皇甫常伯还是挺看重王勃的,但因为当时朝廷里有结党营私的先例,但凡谁推荐个什么人,反而容易被人以为任人唯亲,要遭到弹劾。所以也没人敢轻易推荐。

但要说刘和皇甫也是够意思,朝廷里不行,就先安排到沛王李贤那里去。

沛王李贤是唐高宗的第六子,也是武则天的第二个儿子。据说也是个神童,年幼读书时就可以过目不忘,唐高宗还曾经在大臣李𪟝面前赞叹自己儿子天生聪敏。长大以后仪容举止端庄稳重,颇得其父宠爱。

李贤不但和王勃一样学识渊博,而且还礼贤下士,广纳人才。而李贤也早就听闻王勃的才气名扬天下,于是王勃就成了沛王的侍读。

其实王勃和沛王李贤的关系,就像十二时辰里李必和太子的关系,而且,李贤后来是真的被立为皇太子的,看起来王勃终于走出平步青云的第一步了。

可是,不多久就出事了。

当时的贵族间流行斗鸡,皇子之间也互相比赛斗鸡。有一次沛王李贤和周王李显斗鸡斗上了,也许是为了好玩,也许就是图个乐,沛王就让王勃写一篇檄文,而王勃不假思索就写了那篇《檄英王鸡文》(实际应为周王,李显从周王改为英王时,王勃已经死了)。

这篇文章给唐高宗看到了,非常生气,因为历来诸王之间的关系就非常微妙,大唐谁都知道玄武门之变是怎么回事。两位皇子固然是挨了骂,王勃则被赶出王府,这是皇帝亲自过问的事情,王勃的仕途顿时一片渺茫。

这事情看起来是一篇开玩笑的文章被小题大做了,可实际上这就是王勃急于求成的下场。

皇帝责罚王勃,不是因为他写了这篇文章,而是作为太子的侍读,也算太子的半个老师,以后太子掌权,很可能就是太子的左膀右臂。

当太子可能犯错的时候,王勃非但没有劝阻,反而帮助和纵容太子。这样的人,要么是阿谀奉承之人,要么是没有一点政治头脑,不管如何,这样的人在太子身边都是没用的。

而王勃为什么不假思索就写这篇文章呢?一是因为立功心切,二是怕得罪太子可能要坐冷板凳。但归根到底,还是想尽快做大官好光耀门楣啊。但这次王勃的第二急,断送了他的政治前途。

对一个天才来说,真正的考验不是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呼风唤雨,信手拈来,而是在一个不擅长的领域能否面对真正的困难。

3、王勃过早地自暴自弃

虽然王勃被逐出了沛王府,但此时的王勃还是名声在外,而且他还年轻,并不是已经四五十岁了,被贬到穷乡僻壤。

可是王勃却在这个时候,来了人生的第三急,急于放弃自己,觉得自己光宗耀祖的愿望破灭了,人生没希望了。

这个时候王勃只有20几岁,实际上后来他重新参加科举,又当上了参军。

可是他却又出事了。

有一次他遇到一个犯人,不知道是旧识还是什么,就把人放了,后来想想又不对,回头又把人杀了。这个做法左右不是人,显得非常不成熟,而因为这件事触犯了唐律,他被打入死牢。

不过也有人认为是王勃平时恃才傲物,和同僚都无法相处,所以遭到陷害。

但不管怎么说吧,这时候的王勃有点破罐子破摔了。实际上,像后来的白居易、苏轼、韩愈,那个没有被贬过,有的还不止一次,风水总是轮流转的,可惜王勃看不到这点。

其实这正是“天才”的悲哀,有时候相比普通人,天才反而更敏感,对挫折的耐受度不高。

后来还好遇到天子大赦天下,王勃才没死在牢里。

不过历史总是喜欢和人开玩笑,那个一心想入仕的王勃破灭了,那个身为初唐四杰之一,恃才傲物,崇尚魏晋风度的王勃却回来了。

也就在不久之后,彻底解脱的王勃写下了那篇《滕王阁序》,而就在写完《滕王阁序》之后,在渡海的时候不幸溺亡,享年只有26岁。

初唐四杰最出名的时候,有人和当时被称为“儒将之雄”的名臣裴行俭说起,这四个人文采相当了得,恐怕以后前途无量。

可裴行俭却说:“士之致远,先器识,后文艺。如勃等,虽有才,而浮躁衒露,岂享爵禄者哉?”

可惜啊,王勃没听见这话,可即使他听到了,历史又真的能改写吗?

参考资料

《王勃任职沛王府考论》

《王勃与魏晋风度》

-  END  -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