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红得到心理专栏学习笔记想法

「坏」能量守恒与三元关系论

2019-06-07  本文已影响10人  阿轩的未来简史

愤怒有好的愤怒和坏的愤怒,能直接就事论事表达愤怒,就是好的愤怒,不敢在这儿表达愤怒,转而在其他地方对其他人表达愤怒,这就是坏的愤怒。 ——武志红

这段话说出了心里一直感觉到,但说不清楚的东西。仿佛冰山下面的部分浮出水面,长久以来的暗角被照亮。

日常生活中它不一定表现为很明显的愤怒,更常见的是负面情绪,负能量的各种化身。

其实这样的现象几乎无所不在,弥漫在我们生活、工作的各种场合下,你肯定可以感受到,但却很难表达,或者根本没有认出它的本质,只觉得不对,并且我们每个人都极有可能是它的制造者,维护者。有点像房间里的大象。

在我的感官里,它特别像粘得到处都是的口香糖,从这儿拉丝到那儿,又从那儿被带到另一个地方。不同人,不同场景,这种暗流涌动背后有着相同的驱动力,而表面上都有各自合乎常理的理由。这种矛盾会让人不舒服。

比如朋友间的相处,聊天时讨论一件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发表各自的观点、想法、感受,这是极普通的生活场景。然而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这样的场景中也会有不流畅的情况,有时候某些人会特别容易对他人的观点进行批判,表现得有些生气,在言语中倾向于表达不满情绪。

表面上看,是因为各自观点不同,这位朋友比较较真儿。稍加深入分析,可能是这位朋友没有「观点无对错」这样的认知。然而更本质的原因,是她极有可能是在「利用」这样的机会,把负面的,「坏」的能量投射出去,而「外衣」才是前面说到的那些。当然,她自己可能也并不知道自己的内在是这样运行的。

类似的例子还特别普遍存在于职场上下级关系中,因为上下级之间的地位差异,是产生这种现象更「肥沃」的「土壤」,上级可以非常方便的,以自身级别优势、信息不对称优势,让这样的负能量传递显得更合理化。

如果当事人都能带有觉知,认识到本质,就不会产生太大的不良影响。如果那个接收到「坏」东西的一方,本身自体就比较虚弱,容器的体积比较小,那么他可能产生自体崩溃瓦解的危险,更可能产生急于将「坏」东西一股脑的找到一个对象喷涌出去的动力,而这时候很可能以一种更不友好、不优雅的方式呈现。

原本以为看到这里已经够深入了,但武志红老师的另一段话,又让我进一步窥见这背后的机制。

三元关系的重要价值,是转移并消化「坏」。

我们总是期待美好,但其实「坏」才是这个复杂的人性世界被构建出来的关键所在。

生命的最初,婴儿的世界没有我、你、它,随着成长逐渐发展出了「我」的意识,有了「我」便有了「你」,我和你就像同一事物的两面,「我」不能容忍把所有「坏」都投射到「你」的身上,因为「你」就像「我」,人们必须通过三元关系,通过整个外部世界,来消化自己的「坏」,所以才产生之前说的,在各个场景,找寻目标释放负面情绪、愤怒。

这让我联想到我们日常经常会发生的一类场景,人在感觉不好的时候,通常会找一个朋友倾诉,这就像「我」找到一个「你」,建立起一个二元世界,然后将「坏」通通抛给那个「它」,错不在你我,都在外面那个「它」。

有了这些认知和思考之后,对个人的启示是,「坏」是恒常,不要像看到死敌一样,想要拼命消灭它。要选择正确的「愤怒」方式和对象,保持觉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