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见

原来,书还可以这样读

2018-03-03  本文已影响0人  水木皆青

许多人都知道读书重要,却鲜有人思考:怎么读书才更有效,更有意义?许多人一周读一本书,有甚者三天读一本书,并以此为高效率。不曾想过,一个月后,或一年后,回想用三天读的书,你是否能轻松说出:这本书讲了什么?有什么用处?

原来,书还可以这样读

“欲速则不达”,越重要的事越不能一味求快。囫囵吞枣地读书,虽能短时间掌握一本书的内容,但长久来看,这并不能称高效。当某一天,你忘了某书内容,你需要重新翻看这本书,这需要一定的时间。而这种时间其实是不必要的,如果你做笔记的话。做笔记虽然会降低读书速度,但却能在关键时刻,成为一把钥匙,迅速打开遗忘的枷锁。


做笔记?潜意识地,你想起上课记教科书的笔记的样子——无聊、枯燥。其实如果这样,读书确实少了许多乐趣。

笔记其实不用中规中矩,可以更加自由随意。下面我罗列一些方法:

1.带着目的读书,看书是输入,你还要输出,那才是属于自己的东西。合上书,此刻便是你的天地,写下自己关于此书的见解、感受。不必拘泥于长篇大段,几句亦可。这些见解、感受就是此书被你消化后沉淀的东西。某一天你只需浏览这些感受,就如重新读了一遍书。

2.做笔记也应寻找乐趣,可把评书作为笔记。每读一书,把自己当做评论家,书里好坏尽皆写出,不必拘泥长短。读毕,按顺序整理本子中,亦是自己消化所得。

3.读书需学以致用。每读书时,突有灵感或书中可应用于生活的内容,找一小本,不妨写下或剪下粘贴。日后生活里思考问题时,翻翻本子,或有灵感,甚至答案或许就在小本中。

4.思维导图。这里所说的思维导图不是作书本的思维导图,而是自己的思维导图。读书中留意自己的想法,记下来,按照逻辑整理成图。一本书化一张图,所得尽在图中,建立量身定做的知识图库!

笔记外,还有什么功夫课作?

1.改变你的学习背景

心理学研究显示,经常更换学习的背景(包括物理空间、社会环境),甚至是改变学习的方式、时间段、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时的一些情绪和心境,能增强我们的学习、记忆效果。

2.分散式的学习

比如说每周三次,每次半小时的学习,效果远胜于每周一次,每次一个半小时的效果。

3.更高效的复习

最佳的复习的间隔是一、七和三十。在第一次学习之后,1到2天之内复习一次;接下来,隔七天再复习一次;最后,隔一个月之后再复习一次。之后,复习间隔可以拉得更长。

4.自提难度,获取记忆强度

越容易被提取出来的信息,在再度学习、复习时,记忆的强度就越浅。一味地看摆在你面前的书本,此时,提取难度很低,你记忆的效果也就越浅。阅读一段时间后,把书合上,去回想一下,或者背诵、默写,此时,你大脑提取信息的难度就加大了。阅读和背诵或回想的最佳搭配比例大致应该是3:7

以上诸条,无需尽数使用,可据自己的情况择取,必能使读书别有滋味~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