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心安
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真性情是什么?
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冯友兰先生,曾在《中国哲学史》中,分析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一些哲学概念,并引申了这样一段解释:
人之性情之真的流露,只需其合礼,即是至好。至其发于行为,果得有利的结果与否,不必问也。事实上,凡人性情之真的及合礼的流露之发于行为者,对于社会多有利,或至少亦无害。
原来,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大圣先师--孔子,就已经对比做过十分贴切的形容和感悟。
当我们发自内心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心身是愉悦的,甚至是不做不罢休的,不管能否带来物质上的回报,但始终还是要去做,做得坦坦荡荡、潇潇洒洒。
人生在世,有多少的欲望和诱惑令人“乱花渐欲迷人眼”。然而,能始终坚持做自己的人,可说是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决心的。这倒不是告诉人们什么“只有坚持,才能成功的鸡汤学理论”,而是让人明白,人活一世,能够真正保持真性情,是一件多么重要和美好的一件事。
真性情,意味着不虚以委蛇、不攀缘附会、不阿谀奉承……
敢于直面真实的自己、最深层的内心。想笑就笑、想哭就哭、想爱就爱、想恨就恨……
我们每个人在人生的早期阶段,都是赤条条的一张白纸,那么干净又那么的纯粹,没有太多利益的参杂与精明的算计。
回想小的时候,快乐,亦是那么的简单:听一首好听的歌曲、吃一包喜爱的零食、穿一件过年的新衣、摘一束清新脱俗的栀子和茉莉、享一家人其乐融融的除夕团年之夜……
这些快乐,都是用金钱和物质无法衡量的,而这所有一切,都发自内心的真性情。
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越来越享受经济和科技带来的种种“福利”,而变得愈发的沉溺于这种虚妄的纸醉金迷中,但表面的狂欢背后,却是焦虑和压力的成倍增加。
作为现代人,我们也在逐渐陷入一种本末倒置的恶性循环之中:努力赚钱,为了更好的享受物质的欢愉,但物质的欢愉终又是那么的短暂和浅浮,而生活的本质,终将会回归一种平凡,一种孤独,但却时刻被物质充斥着、诱惑着、动摇着、沉沦着……
人,最本质的还是孤独,我们也终将会归于那最后的孤独。在那之后,世间将不再有你,只需两三代人或至多四五代人之后,欢关于你所有的生平和故事,就终将被永远遗忘,甚至不留一点痕迹……
我们汲汲然,寻求外界的认可,就如同拼命的逃避内心的孤独和对于死亡的恐惧。
忽然想到一篇网友写的文章《人生在世,多的是蝇营狗苟》,你我都是平凡之人,在世难免沾点俗气,而月白风清,不负一场良宵美景,也是多少人想要的生活啊。
泰戈尔说:
“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
如果,一个人敢于面对真实的自己,善于独处,喜欢深入思考:我应该过一种怎样的生活,才最合乎自己的本性,才最使自己发自内心的感到愉悦?
那么,过一种真性情的生活,就是问题的答案。
不要轻易认为他人的言论和做法就是最适合自己的,我们要善于不断的深入内心,去找寻真实的本质。
做自己想做的事,读自己想读的书,写自己想写的文字……何乐而不为呢?不在乎这其中的得失和利益,又是少了人生一大烦恼。
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我想读书,就是为了满足对于知识的渴求,这完全是为了一种好奇的本性;我想写作,就是为了记录心灵的感悟和思考,这也完全是为了一种精神的自觉。
而从小,我深知自己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心思细腻,情感丰富。
这也导致我很容易在本该高兴的场合而流露出一些近乎悲观的想法,总觉得这样是很不好的,至少于人于己,多少显得悲观孤独了些,且自己在生活中,又不善于言辞,没有八面玲珑的圆滑世故,又没有巧舌如簧的出众口才,有的,仅是那近乎“木讷”的刚直不阿……
哪怕直到现在,我还是如此的老实本分,细细想来,实属“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故也只好接受了吧。
至少在认识自己这一道路上,不至狂妄不羁,或者偏离本心,而作出傻事来就好。
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在其代表作《于我,过去,现在以及未来 》的最后一句写道:
“审视我的内心吧,亲爱的朋友,你应颤栗,因为那才是你本来的面目。”
朋友,让我们一起过一种真性情的生活吧!
只为了,勿忘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