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将崩溃〡《大雨如注》书评
【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加短毛碎组织的“好文共读”活动】
毕飞宇的小说当然精彩,这篇《大雨如注》写得也好。
但,总有点意犹未尽。似乎……情节上,比毕飞宇的其他小说少了点什么。于是开始反思,明明结尾已如此精妙,为啥还觉得不满足?
仔细捋捋,我未尽的是什么呢?似乎,是故事线的发展。皮筋崩得太紧,注定要断掉,顶多是早断晚断和怎么断的问题。所以,当优秀到被称为“画皮”的姚子涵果然“崩断”,就情节发展来说。这个结局太理所当然了。
反思之后发现,原来,我是用看案例的角度来读了这篇文章。
所以,我在其中看到了代际传承的匮乏,看到了父母期待对孩子自我同一性的影响,看到姚子涵在自我认同上的冲突,她的真自体和假自体,还看到大姚夫妇这对父母表像的宽容和内里的偏执。
所以,当我按照职业习惯,将这当成一个家庭教育案例,只在心理层面看因果,就忽略了对文学部分的欣赏。
于是,我又看了第三遍。这一次抛开心理角度,尝试着从一个妈妈读者的视角来读这篇文章,立刻体会出不一样的感觉来。
这篇小说是非常精巧的,这种精巧体现在各个方面。
比如,层层递进地塑造姚子涵的优秀——
一开篇,说她长得好看,却并不具体描摹五官,而是用邻居的玩笑来表达她异乎寻常的漂亮;
再说气质,四岁学舞,舞蹈长在骨头缝里,把人“撑”起来,一个“撑”字,精气神尽显;
最后,才说到她琴棋书画、品学兼优,优秀到同学喊她“画皮”。
“大院”是她家庭之外,学龄之前的生活场景;
写她气质出色,其实在写父母的教育观,是家庭环境;
最后,将她放到学校环境中,让老师和同学对她品学兼优、综合能力进行超高评价。
一个孩子的成长环境,无非就是这么多,在这三个地方,姚子涵都如此出色,“画皮”这个绰号再次点题,让读者不得不猜测,这张“皮”什么时候会掉。
而教导主任问子涵如何有“时间和精力”保持如此优秀时,我猜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困惑之外,一定还有担忧的。
但,这个担忧子涵最亲爱的父母并没有。他们只“怕她泄了气”,在他们眼里,“她要是不努力,连屁也不是。”
这个想法太可怕了,做他们的孩子如果不优秀,就“屁也不是”,压根不配被爱。
所以,姚子涵只能优秀,只好完美,只能逼自己。可是一个人对自己也提出了完美的要求,就意味着,她的内在无时无刻不在挑剔自己、否定自己、打击自己。
当然,这个“屁也不是”的论点不是凭空冒出来的。
这就要说到本篇小说让我感到最特别的设计——
将两代人的教育观念,被放在一个城市扩张的大背景下来描写,有画面有声音。
父子两代人装穷,逼孩子努力,父亲认为“靠流汗去挣钱,是天下最愚蠢的办法——有几个有钱人是流汗的”,当然,老父亲的这句话也对应了最开始部分,大姚的想法,“不同的嘴说不同的话,不同的手必然拿不同的钱。”
不同的是,老父亲那代人没有逼儿子努力,而是教大姚要等,大姚是顺从的,不但顺从,而且将老父亲的安排内化到心里。
老父亲言传身教地传达了三条:人活一辈子全为孩子;别露富;要让孩子有钱,送到美国去。
大姚完美地遵从这些,他和老婆一起装穷,共同鸡娃,信奉着“寒门出贵子”,“她要是不努力,连屁也不是”。
这个可太可怕了,孩子不优秀,就“屁也不是”,所以,姚子涵只能优秀,只好完美,只能逼自己。
这部作品的主题是每个有娃的中国家庭,都要面对的:是否“鸡娃”、如何“鸡娃”的问题,以及“鸡娃”和不“鸡娃”可能发生的后果。
但文章对于以上主题含而不露,无论是侧面描些还是正面叙述,都隐藏在故事线的发展中。
读者要从细节中慢慢读出大姚夫妻“鸡娃”的理念,一点点看到和细节,又直接刻画了孩子被“鸡”的优秀表象和深层冲突,最终用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局,表达作者自己的观点。
她内化了父母的得说大姚和韩月娇的职业设计很有意思——
大姚是一个管道工,他的工作职责我不了解,但我想,一定有个内容是疏通。所以,他应该明白堵不如疏,却从没想过,为女儿的情绪找个出口;
韩月娇是园丁,她明明懂得泥土里的种子要等春天才发芽,却在养孩子的事上,完全没做到静待花开。
他们心急又迫切,不允许孩子慢慢长大,以至于,当姚子涵发现自己更喜欢国标舞,不喜欢弹古筝的时候,感到自己“亏大发了”。她渴望“人生从头再来”,“自己做主”。她同时感到自卑,因为家里没有钱,父母是远郊的农民,这自卑当然也不是她自己设定的,而是父母给的,让孩子在匮乏感中可怜自己。
她的傲慢与骄傲都是虚的,真实的话是“我还不想来呢”,以及“有钱你们送我到‘国标’班去!”
所以,所以,姚子涵要崩开,她崩开的契机,就是一场大雨。
那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更像一个动词。
在古汉语中,“雨”常常作为动词来用的,所以在这里,也代表了一种临界点后的爆发,一种洗掉“画皮”的过程。
跟着米歇尔疯跑的姚子涵,在暴雨如注中被带动,主动掀开“画皮”,让真实的姚子涵出来一会,她在这瞬间的自我觉醒中,渴望“雨就这么下下去”,可惜,当雨停之后,还是“触目惊心的假”。
“假”,多么可怕。这么多年的努力,原来并不是真心想要的,她是谁?她想要什么?她要争取自己喜欢的,还是继续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努力?太多的内心冲突,让这个可怜的姑娘大病一场。
而她醒来的那一刻,是可以参加英语PK的姚子涵。
看到最后,我忍不住在反思,这样的教育究竟为了养出怎样的孩子?目标主义者?刻板精英?当不能在攀登中获得乐趣,爬山的人能坚持多久呢?
用斯宾塞的一句话结束这篇文章——
“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教会孩子怎样去选择。只有做孩子真正选择的事情,遇到困难时他才能去忍耐、努力,成功的时候也才能真正享受到明智选择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