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成长读书

读书没效率?用这7个方法让你改变现状

2020-08-01  本文已影响0人  宇枫Sai

网友提问:我经常看书,尤其是中国历史,还有很多经典书籍比如国学、《三体》、《围城》等等。可我觉得,我看的再多,好像都没什么用,或者说在我的工作环境中没什么用?都说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可我觉得我是愈发的迷茫了!

愿意沉下心来阅读,这是一种很好的习惯。

现在有很多人读书越来越“功利”。这种做法不是不好,但如果把“有用”当做衡量读书的唯一标准,那么,很多经典书籍都会被排斥在外。

例如:相比《论语》、《老子》和《易经》,一本《副业赚钱》或者《7天精通短视频》是不是更“有用”呢?

所以,我觉得你能坚持读一些有深度的书,是很好的习惯。

接下来说说我自己的一点看法——

1.你的问题在于:努力方向与目标不匹配

你希望在职场上有所进步,但你采取的行动却是“读历史”和“读小说”,这两者之间是不匹配的,就像“南辕北辙”的故事一样。方向错了,你越努力,离目标就越远。

2.确定你的目标是什么?

你希望通过阅读,完成什么样的目标?

而且这个目标最好具体一点。具体到什么程度?我打个比方:小A想通过阅读,在工作中得到提升;小B呢,则是希望在三个月内、超额完成公司的业绩、加薪20%……

小A的目标就非常模糊。提升什么?提升到什么程度?这些都是没办法衡量的,所以他也不知道自己该读什么书、学什么东西。

而小B的目标就具体多了,有方向、可量化,并且有时间限制——他必须在三个月内完成这个目标。

3.找到实现目标的路径

有了目标,是不是就足够了呢?当然不是。

接下来,小B还要继续拆解自己的目标:三个月内,超额完成公司业绩;那么,第一个月要完成多少业绩?分摊到每一周,第一周要完成多少的业绩?第二周呢?

假设要完成这些业绩,以现在小B的能力,还差很远,接下来,他就需要针对性的为自己设定“学习计划”。

4.拆分目标,设定计划

设定计划的时候,我们需要遵循一个原则:有的放矢,缺哪补哪。

真正懂得学习的人,绝不是“什么都学”,因为这样很浪费时间;他们很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然后针对这个目标、聚焦在最重要的学习领域上。

比如:小B经过目标的拆分,发现自己的工作技能没问题,欠缺的是最关键的思维能力。

于是,小B接下来的学习重点就是“提升自己的认知和思维”,他就会有针对性地去找这方面的书单。

5.在工作中检验

读完书,不代表就“学会”了。尽管小B在阅读过程中,做了很多读书笔记,也写下了自己的感悟,读的很仔细;但真正去做的时候,还是会出现很多偏差,偶尔也会犯错。

这就需要他在工作中不断地纠错、检验,不拘泥于书本。

6.完成学习的“闭环”

设定目标、拆分目标、设定计划并学习、最后放到工作中去检验,这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闭环”。

很多人觉得“我只要读完一本书就可以了”,但实际上这是不完整的。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学到的东西都需要经过实践去检验。

7.任何一本书都有它的价值,尤其是经典书籍

历史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只是阅读的方法不同、程度不同,收获也会不同。

比如我读三国历史的时候,就会去思考:同样是枭雄,曹操和刘备各自有什么特点?

后来我发现,曹操是追求“结果”的人,他想要荆州,那不管怎么都得夺到手;而刘备则是追求“过程”的人,刘表死后,诸葛亮等人劝他趁机夺了荆州,他不肯,因为“名不正言不顺”。直到后来,经历了赤壁之战,刘备再去一座城一座城的、把荆州南部给打了下来,耗费了很多精力。

这段历史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在职场上,如果我们的领导是曹操这样的类型,那么,他交给我们的任何事情,都要先汇报结果;如果我们的领导是刘备,那么,相比“结果”,他更在意我们做事的“过程”。

我还没通读过中国历史,一部《资治通鉴》就已经有很多启发了

你读了《三体》,读了《围城》,你有结合自己的经验,对人性进行更深度的思考吗?

或者,你想在工作中获得提升,有找对自己的目标吗?

阅读是一个好习惯。别人的方法再好,最终还是要适合自己的方法才行。

但不要停留在“阅读”上。读完一本书之后,脚踏实地、聚焦行动,切切实实地做一些改变,才能获得收获!

以上就是我的个人看法,供你参考。书到用时方恨少,每天多读5分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