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年度写作营(齐帆齐商学院)齐帆齐微课简友广场

《文学七日谈》:从分享文学中寻成长足迹

2022-12-10  本文已影响0人  林之秋

高尔基说:人的知识愈广,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

一个人懂得的知识越多越容易守拙,藏其锋芒,收其锐气,为人处世愈加低调。

大多数人懂得这句话的道理,往往行动上难以做到:知道点皮毛,便以为懂得了全世界。

看过《文学七日谈》后,才真正知道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浅薄至极。

这是一本文学作品分享书目。书中图书编辑刘盟赟和复旦大学硕士生导师、作家梁永安深度解读七部作品,读者在精彩的分享中,引发阅读甚至重读的冲动。

当然,在他们的引领下,我们理清了小说脉络,在几部作品中寻到了自我成长的足迹。

一、青春与《傲慢与偏见》

青春终将散场,唯记忆永垂不朽。

我读《傲慢与偏见》是在十几岁,当时总以为时间用不完,学习的时间里用来读小说。

每日陷在伊丽莎白和达西的交往中,心随着故事的走向起伏。小说读了好几遍,青春荒废了好多年。

本来以为的爱情小说在此书的解读中,呈现出了不同的角度。 

首先我明白了女人的地位。在长子继承制下,班内特家里五个女儿,财产要由远房亲戚继承,女人只有成功出嫁才能解决余生的生计问题,这是当时中下层女性的社会地位。

其次更理解达西的傲慢。在奇货可居的婚姻市场中,达西有傲慢的资本。

第三我懂得了伊丽莎白的偏见,这是一种对阶级差异的敌视。还好,两人在精神层面寻求到了彼此,成就了美丽的故事。

来自网络  侵权删图

二、成长与《了不起的盖茨比》

纪伯伦说:一个人有两个我,一个在黑暗中醒着,一个在光明中睡着。

成长的过程有苦有乐,有坦诚有隐晦,有个真的我,也有个虚伪的我,不管怎样,那都是我。

在看《了不起的盖茨比》时,原以为是个爱情故事,可通过书中的解读才发现:这部作品理解为爱情故事实在太肤浅。

梁永安老师从社会环境解读出小说的骨架—穷小子一门心思“搞钱”。穷小子从西部(贫穷)来到东部(富裕),是对富庶的一种向往,在他心中住着致富梦。小说以穷小子追求富家千金的故事模式出现,吊足读者的阅读兴趣。

作者菲茨杰拉德曾说:我创造的所有人物都是菲茨杰拉德。

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的影子。家乡相同,境遇相似,连故事中男主人公的内心世界都是作者心态的体现。

曾有网友说:小说是作者自身的真实反映。

看到书中的解读,深以为然。正如梁永安老师说:这部作品是反爱情小说,无论是盖茨比还是黛西,抑或是卡罗威、汤姆,他们最看重的只有钱。

文中读到作者的一则小故事:为了女儿能够上到好学校,他不遗余力。在巴黎时,他给小费常常超过一顿饭钱,只为了让自己看起来像有钱人;在有钱人面前,他嚼碎了一张百元法郎的支票,只为了让自己不输给有钱人。

他对于钱的复杂心态皆来自内心的自卑感,他作为中产阶级,一方面仰视上层阶级,另一方面俯视下层阶级,心情复杂便可以理解了。

来自网络  侵权删图

现在的人们喜欢分享文学,特别是在短视频时代,不是书单就是读书营,分享变得非常简单,可如《文学七日谈》这样用纸质版图书进行分享作品的少之又少。

这样的分享深刻细致,一个作品在两位老师剥丝抽茧般的解读下,读者更直观感受作者的情感,了解作品的真正意义。

一本书需要几个小时或几天完成,一个人的成长却需要一辈子完成,在书中成长,在成长中读书,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成就。


22年度写作营第187篇 1272字  累计311062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