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正卯之死
儒家有一个“公案”,是关于少正卯的。批孔的说他是孔子杀的,挺孔的说他不存在。
吾死的冤否“不重要”,关键是吾有无存在过?那有没有这个人呢?
根据儒家的为尊者讳,为长者隐的习俗,(这个事)那应该是有的。
当然,这个是“臆测”。
现在开始推断:
一,常理角度。
咱们要是做了好事,怎么会不大书特书呢?怎么着也要写进日记里吧。
虽说孔子不写日记,但最重要的论语里却没有只言片语提及,为何?
反而要荀子他们来辩诉,说“少正卯的坏呢?”
这是不是很熟悉——该套路就有些“为尊者讳”的味道了。而且,理由好像没有法理依据。说的是“人有恶者五”,能力上我们说不过,就抨击他的为人, 说他私德有亏。
这就是儒家的高威力杀伤性武器嘛。这一通指责下来,就是说少正卯该杀。
二,人性角度。
人一有理,就“横”,正所谓,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如果孔夫子有理的话,为何不自己给自己邀邀功,加点成绩呢?反而,一字不提,任由后人说。(武则天立无字碑是不是受了这启发?)
三,受刑时间为何如此之快。
古人一般都讲秋后问斩,秋时行刑。但他怎么就被一朝大权在握的孔子,三下五除二的杀了呢。
对了,还“暴尸三日”。
这是什么仇什么怨?
后世也有一些比较“中肯”的表述,比如王若虚《滹南集》中说:少正卯,鲁之闻人,自子贡不知其罪,就如孔子之说,亦何遽至于当死?而乃一朝无故而尸诸朝,天下其能无议?而孔子之心亦岂得安乎?夫卯兼五者之恶,借或可除,而曰“有一于人,皆所不免”,然则世之被戮者不胜其众矣。
有认同就有反对,所以朱熹《晦庵集》中说:予尝窃疑之(少正卯之事)。盖《论语》所不载,子思、孟子所不言,虽以《左氏春秋》内外传之诬且驳而犹不道也,乃独荀况言之,是必器鲁陋儒,愤圣人之失职,故为此说以夸其权耳。
但我看刘敞《公是集》中关于少正卯的这段,蛮好玩的:
“少正卯者,鲁之闻人也,与仲尼并居于鲁。仲尼之门人,三盈三虚,独颜渊不去。夫言‘独颜渊不去’,是闵子骞之徒尝去之矣。少正卯能使闵子骞之徒去圣人而从己,是少正卯非细人也。夫以闵子骞之智,足以昭善恶、决去就,犹深悦少正卯之义,则少正卯之非细人审矣。……且仲尼与之并居,不能以义服其心,与之立教,弗能使弟子不叛己,是鲁国之人,莫不以是人为贤也。民以为贤,仲尼始为政七日而诛之,百姓不知是仲尼嫉贤也?嫉贤而惑民,何以为政?
我们不是当时人,不知当时事,但能“争相争相”——争着发掘,争着发表,争着发现,即通过相关材料,以及人性等角度去思考,去争一争,真相究竟是什么?
哪怕我们之人,受儒家影响,为圣人隐为前人隐,提倡并且也是这么做的。
对了,我还有一个问题,少正卯是死于秋天,还是冬天呢?
不然怎么都没有正史记载呢?